2024 版“新清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正式进入市场化、数据化的新阶段。 在市场化、数据化 “双轮”的驱动下,二者“基础参考、转向市场”的关系已经形成。这种关系的重构不仅影响行业生态,更深刻改变着从业者的能力结构与发展轨迹。 本文将从传统定额研究的必要性、 二者的协同进化两 个维度 来说一说。
传统定额研究的必要性:市场化背景下的价值重构
尽管 2024 版清单计价标准明确提出“弱化定额作用”,但传统定额研究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意义 。
1、 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标准化思维的培养
对 从业者 而言,传统定额是理解工程造价体系的基础工具。定额以标准化的工料机消耗量、工序流程和价格基准为核心,为新手提供了清晰的成本分解框架。例如,定额中的 “钢筋工日产量”“混凝土综合单价”等指标,能够帮助新手快速掌握不同工程环节的成本构成逻辑,形成对造价 组成 的系统性认知。
尽管新清单强调市场化计价,但其底层逻辑仍与定额体系存在关联。 从业者 通过学习定额,可以理解 “成本拆分 、 资源匹配 、 风险分配 ”的核心逻辑,为后续掌握动态定价、企业定额构建奠定基础。
2、 历史数据积累与成本分析的基础
定额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积累了大量的行业平均消耗量数据,例如人工工日、 各类主材的 材料 含量(管桩、混凝土、砌块等等) 、 辅材及其他次要机械材料费占比数据、 机械台班 消耗量 等。这些数据为项目成本测算 、 综合单价分析 提供了标准化参考框架。新标准虽鼓励企业自主报价,但中小型企业仍可通过定额数据校准自身成本,尤其是在缺乏自主成本数据库,定额可作为过渡期企业成本分析的 “脚手架”,帮助其逐步脱离定额依赖 。
3、 风险意识的启蒙教育
传统定额 详细分解了完成某一分项工程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及其基准价格,让初学者清晰的看到钱到底花在了哪些地方。在学习和拆解定额费用组成的过程中必然能认识到工效变化、劳动力市场价格波段给人工费带来的风险变化,材料采购供应波动、材料质量品牌标准给材料费用带来的风险变化,新技术新工艺对比子目适应性的工艺风险。总结来说,在学习和使用定额过程中所认识到的量、价、费风险能够较快的建立起对造价风险最基本、最结构化的框架。对后续认识和管理更宏观一点的风险有奠定作用。
二者的协同进化
底层 的共生逻辑
( 1 ) 价值取向的互补性
清单通过 “ 四统一 ” (项目划分、计量规则、计价方法、风险分担)构建市场交易规则,定额则以 “ 三分离 ” (量、价、费)提供生产要素基准。二者在 底层逻辑 中 就 形成 “ 规则制定者 ” 与 “ 数据提供者 ” 的互补格局。 在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中使用清单计价、定额组价几乎已成惯例,尤其是在 EPC 项目中。在这类项目中清单与定额二者的互相补位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互补性使得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定额的理解及使用方法也要被动的随之变化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这种互补的态势。
( 3 )定额的 迭代性
定额正经历 “ 三级跳 ” 转型:从计划经济时期的 “ 法定标准 ” 到清单计价时代的 “ 参考依据 ” ,再向数字化转型期的 “ 数据资产 ” 演进。这种转变在 EPC 项目中 同样 尤为明显, 如能将历史定额数据中隐含的 “数据资产”充分挖掘并 建立动态成本数据库。 未来 “定额”在形式上不会被废弃,必然也会在计价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迭代,以适应时代的计价需求。
(3) 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 本质是建筑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调适。从业者应把握 “ 变与不变 ” 的辩证法则:坚守成本管控的本质规律,创新价值创造的方法工具。未来工程造价管理将呈现 “ 双擎驱动 ” 格局 —— 新清单构建 更规范的 市场规则框架, 市场与 定额数据提供价值计量基准,二者共同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演进。这种转型不仅要求从业者升级技术手段,更需要建立系统思维,在历史经验与创新实践中找到平衡支点。
总结与建议
传统定额的 “破”与“立” : 新清单的推行并非对传统定额的全盘否定,而是推动其从 “定价主导者”向“数据支撑者”的角色转型。对于造价新手,它是行业认知的启蒙教材;对于数据薄弱企业,它是成本优化的过渡工具。未来, 定额也必定会已 “各种方式”迭代发展成“新定额” ,方能在市场化浪潮中实现 “老树新枝”的可持续发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造价成本管理
返回版块1.33 万条内容 · 31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一纸证书的二十年:见证造价行业的兴衰轮回20 多年前,有造价师证可以找一房媳妇; 10 年前,有造价师证可以买一辆车; 5 年前,有造价师证可以养一把加密狗; 在当今,有造价师证可以有社保不失业; 5 年后,有造价师证可能才摸着造价行业的门; …… 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