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寿同(1876年—1941年),字季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第一位留学西方学习建筑的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先驱。他早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专攻建筑学,归国后主导司法部技正职务,负责全国监狱建筑设计,代表作品包括道前街苏州监狱、大陆银行北京分行大楼等。同时,他参与创办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及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作为苏州贝氏家族成员,其家族“诗书传家,乐善好施”的文化深刻影响了他的成就,其侄孙贝聿铭为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寿同建筑设计作品: 道前街苏州监狱
贝寿同建筑设计作品 : 大陆银行北京分行大楼
———— ||||| ————
菖蒲河畔、南河沿大街西,有一个格外醒目、牌匾高悬的大门,上书“欧美同学会”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走进去, 整体建筑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呈现出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艺术特色。这个中西合璧、匠心独具院落的设计者便是欧美同学会重要贡献者、终身会员贝寿同。
欧美同学会东大门
贝氏家族,享誉中外,其中更不乏建筑大师级的人物,贝寿同便是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的从叔祖。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高度评价贝寿同:“至国人留学欧美,归国从事建筑业者,贝寿同实为之先驱。”
开启留学报国之路
1875,贝寿同出生在江苏吴县(苏州)一个官宦之家。1896年,贝寿同入学吴县县学,后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与江南格致书院。1901年,南洋公学为培养新式人才,添设特班,专门教授英文、算学、格致化学、政治学、理财学等内容,贝寿同与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谢无量等后来功成名就的重要人物一同顺利考入,成为特班生。而当时的特班教习是后来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贝寿同因成绩优秀而深得蔡元培的器重。1902年冬,南洋公学因反对学校实行专制教育发生学潮,贝寿同领导同学们罢课并出校游行,向公众宣布退学的缘由。不久,蔡元培在上海组织爱国学社,向学生们灌输民主主义思想,贝寿同被公推为学生领袖,并成为低年级学生的老师。辛亥革命前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苏报案”发生后,爱国学社被迫解散,贝寿同东渡日本,肄业于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并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贝寿同作为官费留学生远赴德国,进入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科学习,从此开启通往建筑大师之路。在他德国求学之时,恰逢蔡元培也正留学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受恩师“知识救国”的爱国思想影响,在德国求学期间,贝寿同努力吸收世界各国近现代建筑知识,并立志把建筑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在学习建筑学五年后,贝寿同毕业回国。1915年,贝寿同被任命为司法部技正,随后被派驻在司法部监狱司第三科任职,负责全国监狱建筑的设计工作,这一干就是12年。1921年,他再次赴德国学习,并考察了比利时、奥地利等国的监狱建筑,回国后将我国旧式监狱逐步改建成新式监狱。
凭借出色的业务素质和巨大声望,贝寿同先后兼任北京大学工科讲师、交通大学京校副主任、督办鲁案善后事宜公署专门委员、中华工程师学会副会长等职,设计了大陆银行北京分行大楼、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办公楼等著名建筑,还有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欧美同学会会所。
四合院南大门
改扩建会所,成就经典
如今,欧美同学会这个富丽幽静的院落,是由一个名叫石达子庙的破落建筑重修改造而成的。
据文献记载,石达子庙被拨卖给欧美同学会后,1918年、1922年均添盖过房间,但总体上规模不大,仍然不敷使用,且设施落后,连自来水都没有。1923年春,以颜惠庆为主任干事的新一届职员,决定继续上一届职员所做的改善会所条件的工作,着手动工改扩建会所。改扩建的设计任务历史性地落到欧美同学会干事贝寿同的肩上。
从1923年春开始筹划、同年10月动工的会所改扩建工程,到1924年底才初步告竣,后改扩建又持续了三四年,直至1928年才彻底结束,总花费超过4万银元,会所的规模就是由此奠定的。
贝寿同不负众望,为会所的改扩建费尽心血,从设计方案、选用建材到督理施工,他都尽心尽力、义务工作。为褒奖他所做的杰出贡献,1925年2月20日欧美同学会干事部第三次会议:“议定贝君季眉担任计画工程义务,公推贝君为永久会员,会费由本会代付,并送银盾一座以志谢忱。该项银盾价值一百元为度。”这个荣誉在欧美同学会会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银盾虽只有百元,但重逾千金。
由贝寿同所设计的欧美同学会新会所,不但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结构美学,同时也保留了东方传统的建筑之美。梁思成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中国建筑史》中评价说:“欧美同学会就石达子庙重修改造,保留东方建筑之美者也。”贝蓓芝所撰《欧美同学会的诞生及其北京会所的建造》一文,对改扩建后的新会所有很专业的评述:贝寿同是一位综合中西美学风格的建筑师,也擅长绘画和古文,因此欧美同学会的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欧美同学会新建房屋九十间,又将大厅加以美化,环以暖廊,形成有天井的中心四合院落。会所内设有办公室、图书室、西餐厅、游艺室、浴室、理发室、网球场、宿舍和招待所等设施。这次扩建不仅使功能更加完备,而且也奠定了今日欧美同学会的会所规模。该会所在外观上是中国传统式的,但是门窗和内部建筑都是当时最新式的,体现了一种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交融,是民国初期最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会所改扩建是欧美同学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岁月流转,迭经动乱,会所作为欧美同学会不动产的重要价值,一再彰显,绵延至今。作为设计者和建设者,贝寿同和这座令后人流连和赞美的建筑典范一样,也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四合院北大厅建筑
开拓近代建筑教育
1928年至1934年,贝寿同就任南京政府司法行政部技正。其间,他先后兼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教员、苏州市政府专门委员、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科副教授。贝寿同的一生致力于建筑设计,是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和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人之一,现代较早一辈张开济、张玉泉、费康等著名建筑设计人才都出自他的门下。
1931年,贝寿同在南京新街口开设金陵咖啡馆,这栋两层的欧式建筑是他亲自设计的。咖啡馆环境一流,餐点可口,曾是一代才子徐志摩享用人生最后一顿晚餐的地方。
1935年,贝寿同改任财政部盐务稽核总所两浙盐场整理委员会工程师。之后,贝寿同又任温州收税局收税官、台州盐税局局长。全面抗战爆发后,贝寿同随盐务总局内迁至四川五通桥等地,担任盐务总局工程师。1939年,夫人沈氏在苏州病逝,他随即辞职回到苏州,1941年7月4日病逝于苏州博习医院。
贝寿同早年追随蔡元培先生,立身处世,不图虚名,以“知识救国”为理想留学深造,归国后,不仅为国家设计了不少精品建筑,还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成为中国近代建筑设计事业的先驱。
作为留学报国的代表,贝寿同深植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折射出贝氏家族“教之有方、育之有德”的智慧和中华民族“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信念,也为新时代留学人员竖起了一面旗帜,擎起了一座灯塔。
———— ||||| ————
中国近代最早的建筑师贝季眉传略
先父名寿同,号季美,字季眉,江苏苏州人,清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日(1876年1月16日生),吴县庠生。曾就读于江南格致书院,师承钮永建先生。
在废科举兴学堂时,于1901年春到1902年冬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特班。该校为苏人盛杏荪兴办,盛自任督办。特班学生约二十人,多为清举人、秀才出身,学校方聘翰林出身的蔡元培先生任特班总教习。先父追随蔡先生,颇得器重 ① 。为反对封建的教育方式,曾领导学潮,罢课游行,成为我国近代早期学运中的一员。旋即随蔡先生、章太炎、吴稚辉先生等组织爱国学社,并任国文教师。由于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引起清政府注视,其主要成员均在预定逮捕之列,乃于1904年左右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政治经济。并参加同盟会,积极拥护革命,反对清政府。两年后游学英伦,任欧洲留学生监督。1910年入德国夏洛敦檗大学建筑科学习,1914年欧战爆发前夕毕业归国,是我国近代最早学习西方建筑的工程师。
先父归国后,于1915年任北京司法部技正,主持全国司法系统的建筑事务,1916年兼任北京大学讲师、教授,交通大学京校教务主任,将西方的建筑科学教育引进我国。同时任北京中国银行总行顾问。1919年任督办鲁案公署专门委员,主持办理收复山东德国租借地事宜,获北京政府二等、三等宝光嘉禾章三次。1921年又赴欧洲考察德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的监狱建筑,历时两年。归国后主持将我国旧式监狱逐步改建成新式监狱,当时称之滑“新监”。1915年顾维钧先生发起成立欧美同学会,王正廷先生任首届总干事,先父参与筹建,并为该会会址建筑进行设计。1919年又与沈琪先生等筹建中华工程师学会,后一度任该会会计主任。
1928年任南京司法行政部技正,兼任苏州市政府专门委员。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参与创立该校工学院建筑科,成为我国早期的建筑教育基地之一。在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建筑中任评审委员。
l935年任盐务稽核总所两浙盐场整理委员会工程师,整修浙东沿海盐场。1937年任浙江台州盐务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调任四川五通桥盐务稽核总所工程师。1939年先母沈氏病故苏州,先父自四川寄回挽联一副,其上联:念四年家事操劳,赖卿内颐无忧,讵料死别生离,蜀道顿成长恨路②;下联:六十日病床转侧③,悔我远征失策,那堪朝思暮想,苏台遥寄悼亡诗。1940年返归故里。1941年7月4日(农历辛巳年六月初十)寿终于苏州,享年67岁。
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是谁最早将西方近代建筑科学教育引进我国?过去多说是“南杨北梁”,前几年在海外华人报纸上,又提出应增加“中南一柳”。所谓“南杨”,即杨廷宝先生,1928年中央大学建立时建筑系主任; “北梁”是指梁思成先生,1928年由美留学返国后,受聘去东北大学开办建筑系;“中南一柳”是柳士英先生,1924年苏州工专开设建筑科时主任,后至武汉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建国后在中南建筑工程院任副校长。从时间上推算,先父开始执教及从事建筑之时均早于上述诸先生。已故古典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在1985年即著文说中国近代最早的建筑师应为贝寿同。
先父在入庠期间曾习国画,被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又曾被列入3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名人录》。1931年先父曾集资二万元在南京新街口开设“金陵咖啡馆”。建二层楼房一栋,内部设施均为欧式。经营咖啡、西点、西菜、广式中菜。这种新型的餐饮店在当时南京尚属少有。惜在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日军炮火。
先父一生谦恭好学,孝悌友爱,尤重手足情谊,扶恤孤寡,不事攒积,身后萧条,一无遗蓄。早年广交游,重信誉,立身处世,不图虚名,终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教育工作,很多较早一辈的建筑师皆出其门。欲以科学救国,终不得申其志,是亦时势局限所使然。毕生虽创建颇多,惜我子女辈知之不详,仅能记其大概,以资纪念。
来源:阅读建筑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4 万条内容 · 16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悬山顶:中国古建筑中 “悬” 于山水间的千年智慧悬山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悬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其特征是:各条桁或檩不像硬山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墙以外,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