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悬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其特征是:各条桁或檩不像硬山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墙以外,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与庑殿顶不同,悬山顶屋顶只有两坡,山面两端伸出山墙之外。屋顶形式的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顶,在明清后世,大量在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中运用,如四川、贵州等。南方汉族地区民居非常普遍,也有部分地区由于晚期流行硬山顶比较少见(比如皖南、闽南、粤东、台湾)。有的地方是硬山与悬山均在流行。硬山与悬山是低等级的建筑样式,古代民居基本是这两类。
悬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其特征是:各条桁或檩不像硬山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墙以外,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悬山顶代表建筑
建于金代天会十五年(1137 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悬山顶,体量庞大。殿内采用减柱法,仅用 4 根金柱支撑梁架,营造出开阔的空间,殿内还保存了文殊菩萨、胁侍菩萨等 7 尊金代塑像。
2.山西平顺县龙门寺西配殿
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至清泰二年(935 年),是现存五代建筑中唯一一座悬山式遗构,也是中国现存五代时期最早的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椽,平面接近方形,满布灰色筒瓪瓦。
金代建筑,体量庞大,为五开间单檐悬山顶。其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金代建筑的特色。
罕见的北宋五开间单檐悬山顶建筑,具有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元代建筑,面阔七间,单檐悬山顶。大堂建筑宏伟壮观,体现了元代建筑的大气与豪放。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4 万条内容 · 16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中国传统纹饰——水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 水纹,又称海涛纹,波涛纹等,主要描绘水流波涛,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蕴含深厚的美学价值也体现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水纹一般表达的有四个含义:“富、贵、寿、喜”。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