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零租金时代:深圳10万平产业空间“零租金”入驻,其他城市要跟吗?

零租金时代:深圳10万平产业空间“零租金”入驻,其他城市要跟吗?

发布于:2025-06-10 09:49:10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来源:规划师笔记

|

作者:政策研究组

[复制转发]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 TOP创新区研究院


图片 | 来自网络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图片      


Image  

10万平米零租金

深圳欢迎您


最近的一场发布会上,深圳市国资委甩出了一记重磅政策:  
拿出整整10万平方米的市属国企产业空间,面向小微科创企业,提供“零租金”入驻的机会。 这可不是一句口号——符合条件的企业,签一年合同就免一年租金,签三年合同前两年全免、第三年减半, 真金白银地把空间成本“归零”!  

 

 
这批空间不只是量大,  
更是质优, 超过80%的面积都位于优质产业带!  
从南山到龙岗、再到深汕合作区,六大重点园区齐齐亮相:  
包括深圳湾科技生态园、软件产业基地、深圳国际创新谷、赛百诺基因治疗园、宝龙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先导区、深汕科技生态园。  

 
图片  
园区分布图。央广网发 活动主办方供图  

 
比如龙岗的宝龙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就紧邻地铁南约站,是2024年刚刚被认定为深圳“AI+药械”专业园区。  
这里厂房高大通透、重载承压,专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等“硬核产业”量身定制。  

 

深圳宝龙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图源:深圳国资


 
不少人更熟悉的是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坐落在特朗普认证过的“南山区粤海街道”, 这里也是科技巨头的集结地——有华为、字节跳动、商汤科技、云天励飞等龙头企业;1300多家科创企业中,有14家世界500强,46家上市公司,超过300家专精特新企业。  

 
这绝对不是郊区清仓甩货!  
这是真真正正地在“创新主场”打开大门!  

 
Image  

背后的逻辑


很多人惊叹于深圳的招商排场,  
不过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零租金背后背后那个更深层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深圳试图用空间政策重构什么?  
它到底在改写哪一种关于创新的城市逻辑?  

 
从初创企业的角度来说:  
空间就是个沉没成本,只要降低这一项,资金可转向人才、产品、研发;  
所以,当深圳宣布“零租金”, 它真正释放的,其实是一种时间资本。 让企业多活两年,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再多出四轮试错,再多一次产品打磨的机会,也可能是把初步验证推向规模化的那次冲刺。换句话说,这不是“优惠”,这是容错空间—— 而容错,恰恰是创新最稀缺的土壤。  

 
 

 
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  
这等于是政府用“零租金+平台服务”打了个缓冲带,主动承担了部分早期孵化的风险,原本那些“太早、太不确定、不敢投”的项目,现在变成了“有基础、有潜力、可跟进”的标的。 投资行为越活跃,创新资本就越愿意“放水养鱼”,也就会有更多的初创企业冒出来。  

 
再站在城市资源配置的角度看:  
很多城市的园区是“资源占有型”——它们就像放在银行里吃灰的“金条”,看起来富裕,但没有流动。  
深圳将国资园区这类“稳健型”资产转化成“激进型”, 那些也许本可以收租、做资产管理的那部分资源——去下注一批仍处于早期、甚至还在试错阶段的科创企业, 是一场老成本换新增长的下注。  

 

 

 
深圳这个打法很聪明:  
空间是静态资产,而生态才是流动能量。  
通过“空间”这个入口,搭建“空间 + 场景 + 金融 + 人才 + 平台”这个系统性孵化机制”, 进而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支持下一阶段的强势增长。  

 
Image  

其他城市

跟?还是不跟?


 
当然,不少城市看到这个做法后,第一反应是:  
我们也可以搞一个!  

 
可惜,深圳能搞,不代表其他城市也能搞:  
“零租金”这个逻辑成立的前提,是城市/片区已经有了一个闭环系统。  
因为光有空间,不足以催化价值,真正的力量来自于 五个关键环节的协同起效:  

 
 


企业被吸引入驻,不仅仅是因为深圳提供免费的/低成本的 办公空间 ,还有真实可用的 应用场景 ,比如AI+药械领域可以现场部署、实时测试。  
紧接着, 科技金融 的资源就跟上了,有政策基金、天使轮配套,甚至还有基于成长性的融资通道。 与此同时, 人才政策 也迅速铺陈开来,从住房、子女教育、户籍落户一路打通。整个过程中,政府搭建的 平台系统 则像一张可视化操作面板,帮企业一键对接资源、空间、政策和服务。  


所以问问:  
我们的城市是否具备一定的地理优势与产业辐射力?是否靠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具身机器人这样的头部产业带,或者至少能和现有产业形成技术或市场的耦合?  
如果一个园区孤悬一隅,只是政策洼地、成本洼地,却没有知识、资本、人才的流动通道,那再便宜的租金,也很难换来真正的产业集聚。  

 
再从入驻的企业想想,是因为“空间等着我”,还是“市场等着我”?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 如果企业是为了赶上某个真实存在的场景需求、自身技术在落地上有清晰路径,那空间对它来说就是“燃料”。 反之,这个逻辑就行不通。  
再者,我们能不能做到像深圳那样,一键看空间、一屏调资源、一体化打通金融、政策、人才和场景接口?  

 

 
深圳动作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城市级的产品思维”,  
是把“城市空间”当成“可运营的系统平台”来打造的。  
这这考验的是城市的制度设计力、跨部门协调力,以及对生态演化节奏的精确把握力。  

 
当然,每一个城市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思考的是:  
我的城市到底想长出什么样的产业生态?有没有清晰的主场优势?你是想构建一种独特的创新生态,还是只是想“从别人那里抢企业”?如果你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定位、技术护城河和人才集聚优势,那么零租金也只是给企业多提供了一段过渡时间,它们迟早会离开——因为它们从未真正属于这里。  
你所做的一切,最终不过是给别人养了个“预孵基地”。  

 
政策是可以复制,  
但生态和演化路径,永远只能原创。  

    
笔记碎碎念:      

要不要那么卷....


■ 来源:   TOP创新区研究院

■ 编辑:  规划师笔记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4 万条内容 · 24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上海已划定46个城市更新单元

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为深入推动“三师联创”工作机制,加强城市更新工作对“五个中心”建设战略使命的服务支撑作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任务的统筹落实,根据《2025年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资源行动方案》任务安排,近期该局指导并认定了全市各区(管委会)《2025年度城市更新规划实施报告》。 该报告显示,目前 全市已划定46个城市更新单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