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水处理 \ 在废水回用和零排放项目上,为什么说反渗透装置“极限设计”是危险的?

在废水回用和零排放项目上,为什么说反渗透装置“极限设计”是危险的?

发布于:2025-11-16 08:39:16 来自:环保工程/水处理 [复制转发]

在废水回用和零排放项目上,为什么说反渗透装置“极限设计”是危险的?

在废水回用和废水零排放项目上,加上当前的环保竞争市场,有时,反渗透装置供应商或设计者为了降低装置的造价,增加市场竞争力,采用膜元件(组件)的性能参数的极限值(如运行压力、透水量、回收率等),但是由于膜元件(组件)的大量少用,导致膜元件(组件)运行不到三个月,其性能明显下降的例子也是有的,教训是深刻的。

一、为什么“极限设计”是危险的?

“采用性能参数的极限值”和“膜元件的大量少用”,本质上是为了降低初始投资,但这直接导致了:

1.通量过高:单位膜面积的水流量过大,会加剧:

1污染物沉积水中的盐类、胶体、有机物被快速“压”到膜表面,形成更致密的污染层。

2压实效应过高的运行压力会加速膜元件的物理压实,导致产水量不可逆的下降。

3清洗频率增加污染速度快,需要更频繁的化学清洗,不仅增加运营成本,每次清洗也会对膜寿命造成微小的损害。

2.回收率过高为了减少浓水排放,提高回收率是目标,但设计时过于激进会导致:

1浓水侧结垢风险剧增难溶盐(如CaCO?, CaSO?, SiO?)在浓水侧过饱和析出,形成硬垢,堵塞流道,难以清洗。

2单个膜元件的负荷不均在串联的膜壳中,最后一支膜元件的工作条件最恶劣(给水浓度最高、压力最低),极限设计会使其率先污染和结垢,成为整个系统的“短板”。

3.给水压力过高:为了达到设计产水量,系统被迫在更高的平均压力下运行,直接导致:

1能耗上升:电费是RO系统的主要运行成本,高压意味着高电耗。

2膜元件加速老化:如前所述,加剧压实和污染。

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出自个人的一些看法或者说观点,仅供参考:

第一:卓越的预处理

这是RO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目标是使RO给水符合甚至优于膜制造商规定的进水水质要求(SDI、浊度、pH、ORP等)。对于复杂废水:常规的“多介质过滤 活性炭过滤”可能不够,往往需要集成更高级的工艺,如:

膜生物反应器MBR)

超滤(UF)/微滤MF)

高级氧化(AOP)

软化/澄清

目的只有一个:RO系统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

第二:保守且合理的设计

这是将工程经验和科学计算相结合的环节,旨在避免膜元件在极限条件下工作

遵循设计导则必须使用膜厂商提供的设计导则中的标准通量最大回收率建议值。这些数值是基于大量实验和现场经验得出的安全范围。

足够的膜数量安装足够数量的膜元件,是保证低通量、低压力运行的前提。虽然初始投资高,但换来的是更长的膜寿命、更低的清洗频率和能耗,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通常是更经济的选择。

合理的排列通过“多段排列”(如2:1, 4:2:1),确保每支膜元件的通量和流速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末段膜元件的过度污染和结垢。

第三:专业化的运行与维护

一个好的设计需要正确的操作来兑现。

恰当的启停:缓慢启停,防止水锤冲击损伤膜元件。

合理的调节:根据水温、水质变化调整运行参数,而非一成不变地满负荷运行。

· 

定期维护性清洗(CIP:制定科学的清洗策略,不是在性能严重下降后才清洗,而是根据压差和标准化产水量的变化,进行预防性清洗。

数据记录与标准化:定期记录并标准化运行数据(产水量、压力、压差、脱盐率),这是判断膜性能真实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的唯一依据。

三、简单总结一下

在反渗透系统设计中,如果没有别的运行经验或者工程实践经验,则必须遵循膜设计导则(手册)中规定的透水量值。无数经验证明,要使RO装置成功运行,一是尽可能地提高预处理水平,使给水符合RO给水的要求;二是安装足够数量的膜元件(组件),并合理排列,使每个膜元件有合理的透水量;三是恰当的运行操作与维护。

在废水回用和零排放这种高价值、高风险的项目中,RO系统作为核心脱盐设备,其稳定性和寿命至关重要。一个稳健、保守的设计方案,虽然在报价阶段可能看起来不那么“有竞争力”,但它能为客户避免未来频繁的停机、昂贵的膜更换和高昂的维护成本,这才是真正的价值和竞争力所在。RO系统的投资上,省在开头,往往意味着赔在结尾。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在废水处理和零排放工艺中,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2025-11-17 06:21: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处理

返回版块

42.86 万条内容 · 149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运用AOA思维模式推动SBR工艺的深度脱氮

运用AOA思维模式推动SBR工艺的深度脱氮 在当前污水处理行业,排放标准日趋严格,不少污水厂执行接近地表水Ⅵ类水质的标准。这一“准Ⅵ类”标准不是规范术语,核心难点是总氮指标无法稳定达到Ⅵ类水质,但是对出水总氮浓度有明确的要求,例如:滇池流域,总氮≤5(8)mg/L;太湖流域,总氮≤10(12)mg/L;巢湖流域,总氮≤10(12)mg/L;深圳市《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规范》(DB4403T/64-2020),总氮≤8(10)mg/L等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