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四个常见污水问题解答
一、出水 COD 连续高于进水 COD
1、原因分析
(1)若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未大幅降低,大概率是进水携带抑制性物质(如重金属、高浓度有机溶剂),导致活性污泥微生物代谢受阻,有机物去除能力丧失;
(2)若存在大量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失,会造成实验室检测时悬浮物干扰,使 COD 数据虚高(实际溶解性 COD 可能已达标)。
2、工艺调整方案
(1)针对抑制物质:立即排查进水源头,阻断污染物流入;同时加大排泥量(控制污泥龄在合理范围),将受抑制的污泥排出系统,通过新增污泥驯化(如逐步提升进水负荷)恢复微生物活性;
(2)针对污泥流失:先通过过滤法(如 0.45μm 滤膜)分离出水悬浮物,确认溶解性 COD 是否达标。
(3)若为污泥沉降性差导致,需优化生化池运行参数(如调整 DO 浓度至 2-4mg/L、补充碳氮磷营养比至 100:5:1),或投加絮凝剂(如 PAC)改善污泥絮体结构。
二、污泥过滤困难且出水色度升高
1、原因分析
(1)生化系统营养失衡(如碳源不足、氮磷比例失调)或水温低于 15℃,会导致污泥微生物生长缓慢、代谢活性下降,污泥絮体松散解絮,形成细小悬浮颗粒,难以通过过滤截留;
(2)部分工业废水(如印染、化工废水)中的有色物质(如偶氮染料)未被微生物有效降解,随解絮污泥进入出水,导致色度升高。
2、工艺调整方案
(1)营养与水温调控:通过投加乙酸钠、葡萄糖等补充碳源,调整进水营养比至设计标准;若水温过低,可通过蒸汽加热或在预处理段增设换热器,将水温提升至 18-25℃(微生物最适温度范围);
(2)色度去除优化:在生化池后端增设氧化单元(如臭氧氧化、芬顿反应),氧化分解残留有色有机物;或在二沉池出水端投加活性炭吸附,降低出水色度(控制活性炭投加量为 5-10mg/L)。
三、二沉池出水溶解氧(DO)偏低
1、原因分析
(1)吸(刮)泥机故障(如刮板磨损、电机故障),导致二沉池局部污泥堆积,无法及时回流至生化池,堆积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持续耗氧,造成局部缺氧;
(2)进水水温突然升高(如夏季高温或工业废水瞬时升温),会加速微生物呼吸作用,耗氧量激增,同时抑制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导致出水 DO 下降。
2、工艺调整方案
(1)设备维护:立即停机检修吸(刮)泥机,更换损坏部件,恢复正常刮泥与回流功能;日常需建立设备巡检制度(如每日检查刮板平整度、每周测试电机电流),避免突发故障;
(2)水温调控:利用均质调节池的缓冲能力,延长高温污水停留时间(如将水力停留时间从 4h 延长至 6h),通过池内循环搅拌实现水温均衡;或在调节池增设预曝气装置(气水比 10:1),利用水汽蒸发带走热量,降低水温。
四、生化池曝气不均匀导致局部污泥发黑
1、原因分析
曝气系统故障(如曝气头堵塞、曝气管路漏气),导致生化池局部曝气不足,DO 浓度低于 0.5mg/L,好氧微生物活动受抑,厌氧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与铁离子结合形成黑色硫化亚铁),使污泥发黑。
2、工艺调整方案
(1)曝气系统检修:排空生化池部分污水,检查曝气头(如膜片曝气头是否破损、堵塞),更换损坏部件;对曝气管路进行气密性测试,修补漏气点;恢复曝气后,通过 DO 在线监测仪分区调整曝气风量,确保池内 DO 均匀(控制误差≤0.5mg/L);
(2)污泥恢复:若局部发黑污泥量较少,可通过加大曝气强度(短期提升 DO 至 4-5mg/L)抑制厌氧微生物;若发黑范围较大,需排出部分发黑污泥,补充新鲜活性污泥,同时调整进水负荷(短期降低 30%),避免微生物再次缺氧。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脱硫废水中“氨氮”和总氮值很高的原因脱硫废水中“氨氮”和"总氮"值很高的原因 一、 核心原因:氨的逃逸与吸收 脱硫废水中的高浓度氨氮和总氮,主要可以归咎于“氨法脱硫”的普遍应用以及燃煤电厂为降低氮氧化物(NOx)排放而采用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处理一个污染物,无意中导致了另一个污染物的产生”。1. 主要来源:SCR脱硝系统的氨逃逸 SCR是如何工作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污水处理运行管理常见问题总结,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