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废水中“氨氮”和"总氮"值很高的原因
一、 核心原因:氨的逃逸与吸收
脱硫废水中的高浓度氨氮和总氮,主要可以归咎于“氨法脱硫”的普遍应用以及燃煤电厂为降低氮氧化物(NOx)排放而采用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处理一个污染物,无意中导致了另一个污染物的产生”。
1. 主要来源:SCR脱硝系统的氨逃逸
SCR是如何工作的:为了降低燃煤烟气中的NOx(这是形成雾霾和酸雨的重要前体物),电厂会在锅炉后安装SCR反应器。在催化剂作用下,向烟气中喷入氨气(NH?) 或尿素(CO(NH?)?,尿素在高温下也会分解为氨气),使NOx被还原成无害的氮气(N?)和水。
2. 什么是“氨逃逸”:在理想的反应中,氨和NOx应该完全反应。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喷氨不均匀、催化剂老化、烟气流量波动等原因,总会有一小部分氨气没有参与反应,随烟气继续向下游流动。这部分未反应的氨就称为“氨逃逸”。
3.氨的最终去向:携带逃逸氨的烟气接着进入湿法脱硫(WFGD)塔。脱硫塔通过喷淋浆液(通常是石灰石或氨水)来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SO?)。在这个过程中,烟气中逃逸的氨气极易溶于水,会被脱硫塔内的浆液高效地吸收和捕获。
4.在脱硫系统中的富集:被吸收的氨在脱硫浆液中转变为铵离子(NH??),也就是氨氮。由于脱硫系统是一个半封闭的循环系统,水分会不断蒸发,但溶解的盐分(包括铵盐)不会蒸发,从而在浆液中不断浓缩。为了维持系统中氯离子等有害物质的平衡,需要定期排出部分废水,这就是脱硫废水。因此,这些废水中就富集了高浓度的氨氮。
5. 次要来源:直接使用氨法脱硫
一些电厂直接采用氨法脱硫工艺,即直接用氨水作为吸收剂来吸收SO?。其化学反应会产生硫酸铵【(NH?)?SO?】等副产物。如果系统控制不佳或反应不完全,吸收剂氨水本身就会导致脱硫浆液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氮。
6.其他可能的来源
煤本身含氮:煤炭中含有一定量的氮元素。在燃烧过程中,大部分氮转化为NOx(燃料型NOx),但有极少量可能直接以含氮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飞灰或烟气中,最终也可能进入脱硫系统。不过,这个贡献量相对于SCR氨逃逸来说通常很小。
二、为什么总氮(TN)也很高?
总氮(TN) 是一个总量概念,它衡量的是水体中所有形态氮素的总和,主要包括:
无机氮:氨氮(NH?-N)、硝态氮(NO??-N)、亚硝态氮(NO??-N)
有机氮:蛋白质、核酸、尿素等有机物质中的氮,而氨氮(NH?-N) 是总氮的一个组成部分,特指以游离氨(NH?)和离子铵(NH??)形式存在的氮。它是污水中最主要的无机氮形式之一,直接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径流。
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总氮(TN) = 氨氮(NH?-N) + 硝态氮(NO??-N) + 亚硝态氮(NO??-N) + 有机氮。
正如前面介绍中所说,总氮 = 氨氮 + 有机氮 + 硝态氮 + 亚硝态氮。
在脱硫废水中:
氨氮是绝对的主导成分,占据了总氮的绝大部分(通常超过90%)。
有机氮可能来源于煤中未完全转化的微量有机物。
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通常很低,因为脱硫塔内部是还原性环境,缺乏将氨氮氧化成硝态氮的条件。
因此,高氨氮直接导致了高总氮。
总结
脱硫废水中氨氮和总氮浓度高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典型的 “协同控制”带来的“污染转移”问题:
1. 源头:为去除氮氧化物(NOx) 而向烟气中喷入的氨。
2. 路径:部分氨逃逸出SCR系统,进入下游的脱硫塔。
3. 汇集的“陷阱”:脱硫塔的湿法洗涤过程高效地吸收了这些逃逸的氨。
4. 富集与排放:氨在脱硫浆液中浓缩,最终通过定期排放的脱硫废水离开系统,导致废水中的氨氮和总氮指标严重超标。
这种高氨氮废水对后续的处理工艺构成了巨大挑战,因为它不仅浓度高,还含有高浓度的氯离子、钙镁离子、重金属和悬浮物,使得传统的生化脱氮工艺(如硝化-反硝化)难以直接应用,通常需要组合更复杂的前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高盐难降解工业废水“零排放”获突破!高盐难降解工业废水“零排放”获突破! 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近日共同发布《国家鼓励的工业涉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5年版)》,其中“高盐难降解有机废水资源化零排放技术”备受关注。 该技术集成非均相催化氧化、高效臭氧催化氧化、多维电催化氧化等先进方法,对各类有机物降解率可达80%以上,且不产生二次污染,还能实现废水中多相盐分离,产出符合国家副产盐标准的工业盐产品。 一、高盐废水治理的紧迫性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脱硫废水中氨氮和TN来源分析,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