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这一表述为未来五年生态环保工作定了调,而水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其中的关键板块,目标设置正从过去单一的 “好 Ⅲ 水质比例” 向更综合的 “优良水体比例” 转变 —— 新增的 200 多个小微水体断面监测,还首次纳入了生物多样性、底栖动物群落等水生态健康指标,这意味着政策评价体系更贴近老百姓对 “身边好水” 的实际感知。

从具体落地路径看,城镇污水治理的 “提质增效” 仍是重点。这两年行业内都在讨论 “厂 — 网 — 河(湖)” 一体化模式,河南、浙江等地已经率先试点,通过特许经营、资产整合等市场化手段打通治理链条,效果很明显。按照规划,“十五五” 期间全国计划推动地下管网建设改造超 70 万公里,背后对应的投资需求将突破 5 万亿元,这笔投入不仅是补基建短板,更能倒逼污水处理从 “被动处理” 向 “主动控源” 转型。
工业废水治理则迎来 “精细化” 拐点。过去企业满足于 “达标排放” 即可,现在政策明确指向高盐废水回用、持久性有机物(比如 PFAS)去除等难点,还通过 “揭榜挂帅” 机制鼓励技术攻关。像威立雅这样的企业已经在工业园区布局污水资源化项目,把水处理和碳减排结合起来,既降低了企业用水成本,又符合 “双碳” 目标,这种 “循环再生” 的思路会成为未来五年的主流。
污泥处置是水治理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但 “十五五” 也给出了明确方向:严格控制填埋比例,推动规模化集中处置。郑州、西安等城市已经在规划大型污泥处置中心,热水解、厌氧消化等资源化技术会加速推广,结合之前提出的 “到 2030 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 45 亿吨” 的目标,污泥很可能从 “环保包袱” 变成可利用的资源。
智能化和科技创新是这次规划中贯穿水治理领域的主线。智慧水务不再是概念,海盐县水务集团已经明确 “十五五” 要建覆盖原水、供水、污水的全流程智慧平台,通过 AI 和数字孪生优化运行,初步测算能降低 15%-20% 的能耗;装备国产化也被提上日程,针对专用传感器、低温脱硝催化剂等 “卡脖子” 技术,政策不仅提高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还通过首台(套)保险补偿帮企业分担应用风险,像光大环境自主研发的低温 SCR 脱硝催化剂,已经在多个项目中落地,这就是技术突破的典型案例。
对环保企业来说,“出海” 是 “十五五” 期间不能错过的机会。四中全会提到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特别强调拓展绿色领域合作,工信部等三部门还专门发文支持环保装备企业 “走出去”,从具体实践看,国内头部企业已经在多个海外市场打开局面:北控水务中标了塞尔维亚污水处理项目,瀚蓝环境把垃圾焚烧技术带到了泰国,光大环境更是向埃塞俄比亚、越南等 10 个国家输出了固废处理方案。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不再只做 “工程承包商”,还开始参与国际环保标准制定,比如在 “一带一路” 国家推广中国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这种 “技术 + 标准” 的输出模式,能让中国环保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更有话语权。
不过,机遇背后也有挑战。技术层面,高端膜材料、精密监测仪器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还不到 50%,这会制约行业向高端化发展;国际竞争上,欧美企业在高端市场深耕多年,中国企业要想突围,还得靠本地化服务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融资方面,海外环保项目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目前的绿色金融工具比如跨境担保、绿色债券还不够完善,需要政策进一步发力。
这些判断都有权威依据支撑 —— 无论是中共中央 2025 年 10 月发布的《规划建议》,还是工信部与生态环境部今年 3 月联合出台的《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生态环境部近期召开的美丽河湖推进会,都传递出一致的政策信号。从企业年报和项目动态来看,这些规划已经开始转化为实际行动,未来五年,水治理行业会迎来一场从技术到模式的全面升级。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虹吸脉冲布水器的工作原理虹吸脉冲布水器的工作原理 一、基本原理: 虹吸脉冲布水器是一种水力自动控制的周期性布水设备,其核心原理是通过虹吸效应实现“连续进水—瞬间排水”的循环,利用水流的瞬间高速度搅动池底污泥、促进泥水混合,提升污水处理效率。其工作过程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1. 蓄水阶段:水位上升与空气排出 污水通过进水管缓慢注入脉冲罐(或水箱),随着水位逐渐升高,罐内空气被压缩。此时,虹吸管(通常为倒U形或直管)入口浸没在水下,水流开始通过虹吸管流动,利用“高速水流带走空气”的原理,将布水主管道内的空气逐步排出,使主管道内形成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资料不错,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