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那些与粮食相关的景观设计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那些与粮食相关的景观设计

发布于:2025-10-17 11:38:17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来源:风景园林网

|

作者:子月 / 编写

[复制转发]

粮食是生命的根基。每年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这是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围绕粮食生产与农业发展开展纪念活动的重要日子。1979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自1981年起将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定为 “世界粮食日”,以此唤醒全球对粮食短缺问题的关注,推动各国合力增产粮食、对抗饥饿与营养不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世界粮食日。1991年9月,我国明确将每年世界粮食日所在周定为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让节粮爱粮理念深植人心。2025 年世界粮食日主题是 “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凸显了粮食领域多元协作的时代意义。

如今,粮食相关的景观与环境设计正在各地绽放光彩。这些设计突破了单一功能局限,蕴含着多重核心价值:功能复合化实现生产与观赏的双赢,文化载体化让乡愁记忆落地生根,生态可持续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通过强化人的参与感凝聚社区力量。以下这些案例,正是这些理念的生动实践。

01 乡村与农田景观

乡村与农田景观的魅力,在于它既守护着粮食生产的本质,又衍生出生态、文化与经济的多重价值。设计师们以土地为画布,用作物作笔墨,让农田成为承载乡愁、链接城乡的活态空间。

江苏兴化千垛景区

遗产活化的水乡答卷

兴化垛田是一部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史诗。这片 “三分土地七分水” 的独特地貌,源于先民在沼泽洼地中积土垒垛、抵御洪涝的创造,如今已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荣誉于一身,成为国家名片。

千垛景区的设计深度依托这一遗产基底,在保留 “以舟代车” 的农耕风貌与罱泥、戽水等传统技艺的同时,划分农业景观、休闲聚集、农业生产、生活居住四大功能区。春日里,万亩垛田绽放的油菜花形成金色海洋,与纵横水道构成 “千垛花海、梦里水乡” 的画卷;秋日里,龙香芋、香葱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陆续采收,让景观从 “观赏期” 延伸至 “收获季”。游客在光影流转中读懂水乡粮食文化的传承,实现农业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湖南浏阳童话湾里田园综合体

老种子唤醒的乡土活力


如果说兴化垛田是自然遗产的活化,浏阳永安镇的童话湾里则是人文记忆的重生。项目以 “留住乡土记忆,创建幸福家园” 为核心,将 “老种子” 这一粮食源头符号打造成农文旅融合的超级 IP。

这里的中华老种子博览园藏着800多个品类的作物种子,从五谷杂粮到珍稀瓜果,每一粒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基因。设计团队通过 “合作社 + 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 的模式,构建起老种子搜集、培育、推广、加工的全产业链:智慧种子实验室里,农技人员守护着物种多样性;勤劳种子农耕园里,学生们体验播种与收割;老种子主题民宿的餐桌上,游客能品尝到用传统品种烹饪的乡土菜肴。项目联动周边 “遇见童年” 景区,将野生板栗林改造为全龄段休闲空间,通过 “老种子经济 + 研学经济 + 民宿经济” 的组合,让粮田不仅产出粮食,更生长出乡村的幸福感与凝聚力。

02 都市农业与可食景观

当农田走进城市,粮食景观便成了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这些设计让购物广场、郊野公园都变成 “可食的风景”,重新定义着城市与粮食的关系。

香港二澳农场

郊野中的永续农业样本

藏身大屿山郊野公园的二澳农场,是一块未被破坏的天然之地,北邻港珠澳大桥,坐拥珠江口的生态馈赠。设计团队尊重 “旱田种蔬果、水田育水稻” 的自然禀赋,在新村打造四季丰产的温室展示区,在旧村延续人力耕作的稻田景观,20块社区农圃通过认养制让市民重拾农耕乐趣。

经营上,农场构建起 “生产—加工—体验—公益” 的闭环:稻米与有机蔬果除供应合作餐厅外,还加工成酱料等衍生品;露营活动、生态课程吸引学生与企业团体前来实践;与NGO合作的公益项目,则让粮食的温暖传递得更远。几年来,这片土地用永续经营证明:城市边缘的农田,既能产出粮食,也能滋养人心。

北京华润五彩城都市农场

商场里的农耕课堂

在北京清河华润五彩城购物中心,一片生机盎然的种植区打破了商业空间的冰冷感。番茄、生菜等可食植物沿着货架攀爬,形成垂直绿化景观,与相邻的史努比主题乐园构成 “亲子农业体验带”。每周六的有机农夫市集更是人气爆棚,无化学添加剂的农产品旁,农友们现场讲解有机种植知识,让购物者读懂每颗蔬果的生长故事。

这种 “商业 + 农业 + 科普” 的模式,既增强了商场的吸引力,更让城市孩子有机会触摸泥土、认识粮食,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03 旧粮仓改造与再利用

作为粮食储存的记忆载体,一些 老粮仓 在设计师手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地标。

浙江乌镇北栅粮仓

年轮里的艺术发生器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乌镇北栅粮仓,曾是粮管所的核心建筑。改造时,设计团队遵循 “保留时间层痕迹” 的原则,既维护了砖瓦墙体与格子窗的六七十年代风貌,也保留了后期企业入驻留下的 “建筑伤痕”,让新旧时光在空间里对话。

如今,3500平方米的展厅里,“层叠的年轮” 等艺术展诉说着岁月故事;戏剧创意小屋中,即兴表演与粮食主题文创相映成趣。这座昔日的 “粮食仓库”,已变身融合文旅与文教功能的 “艺术发生器”,让粮食记忆以艺术形式延续。

上海松江云间粮仓

涂鸦唤醒的粮库新生

松江的 “南门粮库” 曾见证过车水马龙的繁盛,也经历过日渐衰败的沉寂。改造团队以 “修旧如旧” 理念守护苏式仓、捷克式仓等特色建筑,同时注入年轻活力。著名艺术家施政创作的巨幅涂鸦《稻田守望者》,以金黄稻浪致敬袁隆平院士的 “禾下乘凉梦”,《十鹿九回头》《雨巷》等作品则让老筒仓成为网红打卡地。

二维码导览诉说着粮仓历史,艺术馆与运动场馆吸引着市民游客,时尚餐饮与民宿让老空间重获烟火气。这里不再只是粮食的储存地,更成为江南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活力社区。

从田垄到商场,从老粮仓到新地标,与粮食相关的景观设计正在重新定义粮食的价值——它不仅是果腹的食材,更是文化的载体、生态的纽带、社区的灵魂。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愿我们在这些风景中读懂粮食的重量,共护舌尖上的美好未来。

部分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 农业农村部官网, 兴化市、 浏阳市、 松江区政府官网等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8 万条内容 · 28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透露出哪些新动向?

10月11日,住建部部长倪虹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中 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合力推进部署任务的落实落地。住建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若干个配套文件。作为落实会议精神的主责部门, 住建部将重点抓的第一件事就是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