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桥梁工程 \ 谢赫·扎耶德大桥:沙漠之光的流动曲线

谢赫·扎耶德大桥:沙漠之光的流动曲线

发布于:2025-10-16 13:32:16 来自:道路桥梁/桥梁工程

来源:桥梁视界

|

作者:桥梁网

[复制转发]


谢赫·扎耶德大桥

沙漠之光的流动曲线

   
   

风从沙漠吹来,在海面上留下弧线。那并非自然的奇迹,而是人类为沙与风造的形——谢赫·扎耶德大桥。


这座由传奇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杰作,于2010年正式通车,是连接阿布扎比岛与大陆的重要通道。它以建筑语言回应了阿联酋的自然意象:沙丘的起伏、风的流动、光的变幻。


在这片由沙漠与海洋共同塑造的国度里,大桥既象征通向未来的力量,也承载着阿布扎比对创新与文化认同的表达。

沙丘的回响: 形式与结构的共鸣

   

谢赫·扎耶德大桥全长842米,桥面宽约61米,设有八条机动车道与双向人行道。桥体由三道起伏的钢拱组成,最高拱高达64米,跨径变化在125至234米之间。


这些拱肋如流线般展开,形态不再服从传统桥梁的对称与节奏,而是以非线性、交叠与扭转构成一种“流动的几何”。


结构上,大桥采用钢—混凝土组合体系:主拱为封闭式钢箱梁,通过纵横加劲肋提升整体刚度;桥面则为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通过竖向吊杆与拱肋连接,形成柔中带刚的连续受力体系。


这种结构兼具美学张力与力学理性——拱肋承担主弯矩,吊杆传递桥面竖向荷载,桥面板则提供整体稳定。


为了实现这一复杂的几何形态,设计团队首次在阿联酋桥梁项目中引入参数化建模技术。通过BIM与三维坐标控制系统,工程师在虚拟模型中定义每个节点的空间坐标和构件角度,使三道拱肋在三维空间中准确“相遇”。


这项技术不仅确保了造型的精准,也让结构的受力更为均衡。正如扎哈所说:“曲线不是装饰,而是能量的轨迹。”在这座桥上,力与形、艺术与工程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共振。

光的雕塑: 夜色中的桥影

   

阿布扎比以夜色闻名,而谢赫·扎耶德大桥的照明设计正是它的灵魂所在。


整座桥装配了可编程LED照明系统,可根据节日、季节或文化活动切换光色:有时是金色的“沙之光”,有时是蓝色的“海之韵”,也会在国庆节上变为红白绿的阿联酋国旗色。


灯带沿拱肋弧线布置,顺着桥体起伏的节奏延展,在水面上投射出连绵的波纹光影。夜行的车辆仿佛在流动的星河中穿行,而桥下的海湾也被照亮成一面镜子,映出城市的未来。


照明系统采用光控调节与智能能源管理技术,可根据交通流量和能耗状况自动调整亮度,部分电力来自桥侧的太阳能板。这种“光的呼吸系统”让桥梁在夜间呈现出独特的生命感。

建造的精度: 数字化的桥

   

▲  谢赫·扎耶德大桥主拱施工现场

谢赫·扎耶德大桥的建设,是一场兼具技术精度与环境挑战的工程实践。项目由阿布扎比政府委托High-Point Rendel、Aurecon Group与Zaha Hadid Architects联合实施。桥体主拱由荷兰与韩国制造,每个节段重约180吨。施工团队采用浮吊整体吊装与高强度焊接拼接工艺,通过激光测量系统与BIM数字化定位控制节段拼合误差不超过±5毫米。桥面采用滑模浇筑与整体张拉预应力技术,在高温环境下仍保持极佳的结构连续性。在阿拉伯湾高温高湿的气候下,钢材极易受盐雾腐蚀。设计团队为此采用五层环氧防腐体系与局部冷却焊接工艺,延长防护寿命超过25年。同时,工程师针对跨海风环境进行了风洞实验与CFD流场分析,研究不同风向下的涡激振动模式。在关键吊杆节点加装高阻尼粘滞阻尼器,并在拱肋内部嵌入应变、位移与温度传感器,形成实时健康监测系统(SHM)。这一系统能24小时监控桥梁的变形与应力状态,确保其在强风与地震作用下仍保持动态平衡。从施工到监测,每一项技术都在为那条流动的曲线“保驾护航”。它的优雅,不是浪漫的偶然,而是数据与力学的精密演绎。

扎哈的语言: 从建筑到诗

   

▲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概念线稿

扎哈·哈迪德称这座桥为“沙漠中的能量线”,她认为,建筑不应是静态的纪念碑,而是自然力量与人类意志的流动体现。因此,这座桥拒绝了直线与对称的秩序,而是以分叉、叠合、扭转的几何节奏,表现风在沙丘上留下的痕迹。从远处望去,大桥如同一条被风雕刻的银色丝带;近看,则能感受到拱肋在阳光下的微妙阴影与张力。白昼,它是钢与混凝土的构筑物;夜晚,它则化为光与水的诗篇。这种形式与结构的双重统一,是扎哈建筑语言的精髓——理性的力学逻辑在这里化为诗意的流线,而技术与情感共同塑造了空间的灵魂。

城市体验: 从速度到景观的转变

   

谢赫·扎耶德大桥不仅是一条交通纽带,更是一处公共体验的场所。车行其上,拱形线条在视野中不断升降,仿佛在浪潮间穿行;行人沿步道漫步,可见远处城市天际线在海面倒影中闪烁。桥面铺设防滑花岗岩板,设置多处观景平台与遮阳装置,为夜行者提供了舒适的步行空间。桥下区域被改造为滨海休憩带,沿线设有观景廊与灯光广场,成为摄影师与市民夜游的热门地点。从功能上看,这座桥大幅缓解了岛内外交通压力;从精神上看,它为阿布扎比注入了新的城市节奏——让速度与静止、通行与观赏、工程与艺术在同一空间共存。

从交通到文化: 阿布扎比的未来象征

在阿联酋,几乎每座地标都以“谢赫·扎耶德”的名字命名,以纪念这位国家缔造者。但在众多以他命名的建筑中,这座桥意义最为深远——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跃迁:从石油时代迈向创新与设计驱动的未来。大桥连接的不仅是地理的两岸,更是传统与现代、力量与优雅、理性与诗意的交汇。它是阿布扎比的“能量之桥”,也是中东城市迈向全球建筑舞台的宣言。正如扎哈所说:“建筑是能量的形态,是城市与自然的交汇。”谢赫·扎耶德大桥,以流动的结构语言书写着阿布扎比的未来篇章——它既是一条跨越海湾的通道,也是一座凝固在光线中的诗。

来源: Zaha Hadid Architects Official Website、Aurecon Project Profile、High-Point Rendel Archives、Buro Happold Lighting Report等

    

本文来源:公众号桥梁视界,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c0103
    c0103 沙发

    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2025-10-17 08:47: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

19.43 万条内容 · 64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交通线上的“楚姿”——湖南桥梁美学案例分享及评述

本文从楚文化的源头谈起,再到其对器物的影响,以及对古今桥梁的影响,最后结合湖南几座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设计案例,探讨了湖南桥梁设计艺术中的美学意蕴。以湘西矮寨大桥、吉首美术馆桥为例展开美学评述,旨在说明未来的桥梁应该既体现桥梁的地域性美学追求,更要注重超越功能的多层累突创美,为“国家公园化、交通线就是风景线”做出贡献。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