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暖通空调 \ 制冷技术 \ 制冷压焓图中节流过程的讲解

制冷压焓图中节流过程的讲解

发布于:2025-09-17 11:36:17 来自:暖通空调/制冷技术

来源:制冷百家

|

作者:制冷百家

[复制转发]

在制冷循环中,节流过程(Throttling Process) 是连接高压冷凝侧与低压蒸发侧的关键环节,其核心作用是通过制冷剂的压力骤降实现降温,为后续蒸发吸热做准备。结合制冷压焓图(lgp-h 图)分析,能清晰掌握该过程的热力特性、线条表现及实际意义,以下从基础概念、压焓图特征、关键规律及实际应用展开详解:

一、节流过程的核心原理:为何能降温?

节流过程的本质是制冷剂在节流元件(如毛细管、膨胀阀)中流动时,因局部阻力(如管径突变、阀门节流)导致压力急剧下降,同时伴随温度变化的不可逆过程,又称 “焦耳 - 汤姆逊过程”。

其核心特点是:节流前后制冷剂的焓值近似不变(因节流元件无对外做功,且过程极快、散热可忽略,满足 “绝热无外功” 条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h = u + pv\),焓值守恒),但压力、温度、比容会发生显著变化 —— 这是压焓图分析节流过程的核心依据。

二、节流过程在压焓图上的表现:等焓线是关键

制冷压焓图的纵坐标为对数压力(lgp),横坐标为焓值(h),节流过程在图上的呈现具有明确特征,需结合 “等焓线” 和 “状态区域” 理解:

1. 线条特征:沿 “等焓线” 从高压向低压延伸

在压焓图中,等焓线是贯穿全图的水平线(因横坐标为焓值,焓值不变即沿水平方向),节流过程的核心标识就是 “沿等焓线从高压点向低压点移动”,具体表现为:

起点(节流前,状态点 3):位于压焓图的高压饱和液体区(或过冷液体区),对应冷凝过程的终点 —— 制冷剂经冷凝器冷凝后,已变成高压(冷凝压力\(p_k\))、中温的饱和液体(或过冷液体),该点在压焓图上的位置:

沿 “冷凝压力线”(等压线)向左,直至与 “饱和液体线”(x=0 线,x 为干度,x=0 表示纯液体)相交(饱和液体),或继续向左进入 “过冷液体区”(过冷液体,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终点(节流后,状态点 4):位于压焓图的湿蒸汽区(饱和液体线与饱和蒸汽线之间,x=0~1),对应蒸发压力\(p_0\)(低压)—— 制冷剂经节流后,压力从\(p_k\)骤降至\(p_0\),因焓值不变,温度随压力下降而降低,最终变成低压、低温的湿蒸汽(含少量液体的气液混合物),该点在压焓图上的位置:

从起点 3 沿等焓线(水平线)向右下方移动,直至与 “蒸发压力线”(等压线)相交,交点即为节流终点 4,此时制冷剂处于湿蒸汽状态(干度 x?<1)。

三、节流过程的 3 个关键热力规律(结合压焓图)

结合压焓图的参数变化,可总结出节流过程的核心规律,这些规律直接影响制冷循环的性能:

1. 焓值不变:等焓线是 “定位线”

节流过程的核心热力学特征是h? ≈ h?(焓值守恒),这是压焓图上分析该过程的 “标尺”—— 无论节流元件类型(毛细管、电子膨胀阀)或系统工况如何,只要确定了节流前的焓值 h?,就能沿等焓线直接找到节流后的状态点 4,无需复杂计算。

注意:实际节流存在微小散热,h?会略低于 h?,但工程计算中通常按 “等焓” 简化,误差可忽略。

2. 压力与温度:骤降且同步

压力变化:从冷凝压力\(p_k\)(高压,通常 0.8~2.5MPa,视制冷剂类型和工况)骤降至蒸发压力\(p_0\)(低压,通常 0.1~0.5MPa),在压焓图上表现为 “沿等焓线从高压力线跨至低压力线”。

温度变化:因压力下降,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同步降低(根据 “饱和温度 - 压力对应关系”,低压对应低温),最终温度降至蒸发温度\(t_0\)(如空调制冷时,蒸发温度通常 5~12℃)。

例:以 R32 制冷剂为例,若冷凝压力\(p_k=1.8MPa\)(对应饱和温度\(t_k=50a??\)),节流后蒸发压力\(p_0=0.4MPa\)(对应饱和温度\(t_0=5a??\)),则节流后温度从 50℃骤降至 5℃,实现 “降温降压”。

3. 状态变化:从 “纯液体” 变为 “湿蒸汽”

节流前,制冷剂是高压饱和液体(或过冷液体)(x?=0,无气相);节流后,因压力下降,部分液体汽化(吸收自身热量,即 “闪蒸”),最终变成低压湿蒸汽(x?>0,气液共存)。

在压焓图上,该变化体现为 “从饱和液体线(x=0)一侧,跨至湿蒸汽区(x=0~1)”—— 湿蒸汽的干度 x?可通过压焓图直接读取(湿蒸汽区的等干度线为从原点出发的斜线,交点 4 所在的等干度线即为 x?),x?通常在 0.1~0.3 之间(即液体占比 70%~90%),为后续蒸发器内 “液体完全汽化吸热” 奠定基础。

四、节流过程的实际应用:为何是循环必需环节?

结合压焓图的分析,节流过程的实际作用可归纳为 3 点,直接决定制冷循环的可行性:

降压:建立高低压差

制冷循环需要 “高压冷凝” 和 “低压蒸发” 两个核心过程,节流过程通过降压,将冷凝器出口的高压制冷剂降至蒸发器所需的低压,为蒸发器内制冷剂在低温下汽化吸热创造条件(若无节流,制冷剂压力无法降低,会在高温下直接汽化,无法实现制冷)。

降温:提供低温制冷剂

节流后的制冷剂温度降至蒸发温度\(t_0\)(远低于室内空气或被冷却介质温度),进入蒸发器后,能通过温差吸收热量(如空调中,5℃的制冷剂吸收室内 25℃空气的热量),实现 “从低温热源吸热” 的制冷目的。

控制流量:匹配循环需求

实际节流元件(如电子膨胀阀)可通过调节节流孔径,改变节流后的制冷剂流量(间接改变压焓图上状态点 4 的干度 x?):若 x?过小(液体过多),会导致 “湿压缩”(液体进入压缩机,损坏气缸);若 x?过大(气体过多),会导致蒸发器换热面积浪费(气体无法有效吸热)。通过压焓图分析 x?,可优化节流元件的调节参数,保证循环安全高效。

五、压焓图分析节流过程的常见误区

误区 1:节流过程是等熵过程

错误。等熵过程是 “可逆绝热过程”,而节流过程是不可逆过程(存在局部阻力损失),压焓图上用 “等焓线” 而非 “等熵线”(等熵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实线)表示,两者不可混淆。

误区 2:节流后制冷剂一定是饱和液体

错误。节流后制冷剂必然处于湿蒸汽区(气液共存),而非纯液体(x=0)—— 因焓值守恒,高压液体节流降压后,若要保持纯液体状态(x=0),需沿等焓线进入 “过冷液体区”,但低压下的过冷液体温度极低(远低于实际循环需求),且无法在蒸发器内有效吸热,因此实际节流终点必在湿蒸汽区。

误区 3:节流过程有热量交换

工程计算中默认节流过程为绝热过程(焓值不变),因节流元件体积小、过程快,与外界的散热可忽略,压焓图分析时无需考虑热量损失,直接按等焓线计算即可。

总结:压焓图视角下的节流过程核心

在制冷压焓图中,节流过程是沿等焓线从高压饱和液体区(或过冷液体区)向低压湿蒸汽区移动的不可逆过程,其核心是 “等焓、降压、降温、变湿蒸汽”。通过压焓图可直观读取节流前后的压力、温度、干度等关键参数,不仅能理解其热力本质,更能为节流元件选型、循环性能优化(如避免湿压缩、匹配流量)提供量化依据,是制冷系统设计与故障排查的核心工具。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制冷技术

返回版块

14.66 万条内容 · 8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制冷调试中油压差的相关问题解决

在制冷系统中,油压差是保障压缩机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参数之一,直接关联到压缩机的润滑、密封性能及使用寿命。其本质是指压缩机润滑油系统的供油压力与压缩机吸气压力(或曲轴箱压力)之间的差值,而非单纯的供油绝对压力。 一、油压差的核心定义与计算逻辑 制冷系统的油压差并非 “供油压力” 的绝对值,而是 “压力差”,需明确两个关键压力基准: 供油压力(P 供):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