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压差的核心定义与计算逻辑
制冷系统的油压差并非 “供油压力” 的绝对值,而是 “压力差”,需明确两个关键压力基准:
供油压力(P 供): 由润滑油泵(多为压缩机内置齿轮泵)提供,用于将润滑油输送至压缩机的曲轴、轴承、活塞、气缸壁等关键运动部件的压力。
基准压力(P 基): 通常取压缩机曲轴箱压力(或吸气压力,两者在全封闭 / 半封闭压缩机中近似相等),因为曲轴箱与吸气腔相通,压力接近蒸发压力。
因此,实际油压差 = 供油压力(P 供) - 曲轴箱压力(P 基)。
例如:若供油压力为 0.3MPa(表压),曲轴箱压力为 0.1MPa(表压),则实际油压差为 0.2MPa。
二、油压差的核心作用:保障压缩机 “润滑 + 密封”
润滑油的核心功能依赖油压差实现,具体作用可分为两类:
1. 强制润滑:避免运动部件干摩擦
压缩机内部存在大量高速相对运动部件(如曲轴与轴承、活塞与气缸、连杆与活塞销),需润滑油形成油膜以隔离金属表面、减少摩擦磨损。
油压差提供 “推力”,将润滑油强制压入这些精密间隙(部分间隙仅几十微米),确保油膜持续覆盖;
若油压差不足,油膜会破裂,导致金属直接接触,短期内引发部件过热、异响,长期会造成压缩机 “拉缸”“抱轴” 等致命故障。
2. 辅助密封:提升压缩机气密性
对于活塞式压缩机,气缸壁与活塞环之间的间隙需润滑油填充,形成密封油膜,减少高压侧制冷剂向低压侧(曲轴箱)的泄漏,避免制冷量下降;
对于螺杆式压缩机,润滑油还会参与转子间隙的密封,油压差不足会导致密封效果减弱,压缩效率显著降低。
三、油压差的 “正常范围” 与影响因素
1. 典型正常范围
不同类型、规格的压缩机,油压差要求不同,需以压缩机厂商手册为准,常见范围如下:
注:部分大型螺杆机设有 “油压差调节装置”,可根据运行负荷微调。
2. 关键影响因素(油压差异常的根源)
油压差过低或过高,均由系统或部件故障导致,核心因素如下:
油压差过低的常见原因:
润滑油量不足:油箱油位过低、油路泄漏、润滑油变质(黏度下降);
润滑油泵故障:泵体磨损、齿轮啮合间隙过大,导致供油能力下降;
油过滤器堵塞:长期运行后,油中杂质(如金属碎屑、积碳)堵塞过滤器,油路阻力增大;
曲轴箱压力过高:蒸发压力异常升高(如负荷过大、膨胀阀开度过大),导致基准压力上升,压差缩小。
油压差过高的常见原因:
油过滤器堵塞(初期):过滤器部分堵塞时,油路节流效应增强,供油压力升高;
油压调节阀故障:调节阀卡死在 “小开度” 位置,无法卸压;
润滑油黏度异常:低温环境下,润滑油黏度增大(如冷库系统冬季),油路阻力上升。
四、油压差的监测与保护装置
为避免油压差异常导致压缩机损坏,制冷系统需配备油压差监测与保护组件,核心包括:
1. 油压差控制器(核心保护部件)
功能:实时监测油压差,当压差低于设定值(如 0.08MPa)并持续一定时间(通常 30~60 秒,避免启动时的瞬时压差波动误判),立即切断压缩机电源,实现 “低压差保护”。
类型:分为 “机械膜片式”(传统)和 “电子压力传感器式”(现代智能系统),后者精度更高,可实时上传数据至控制系统。
2. 油压表与曲轴箱压力表
需在 “润滑油泵出口” 安装油压表(监测 P 供),在 “曲轴箱” 安装压力表(监测 P 基),通过人工读取差值判断油压差是否正常(尤其适用于无电子控制器的老旧系统)。
3. 油位视镜与油过滤器
油位视镜:直观观察油箱油位,避免因油量不足导致油压差过低;
油过滤器:需定期清洗或更换(建议每 6~12 个月,视系统污染程度),防止堵塞影响油压差。
五、油压差异常的排查与处理(实操要点)
当系统报 “油压差故障” 时,需按以下步骤排查:
先判 “真假故障”:
检查油位视镜:若油位低于最低刻度,优先补充同型号润滑油(不可混用不同品牌 / 黏度的油);
检查油过滤器:若过滤器前后压差过大(部分过滤器带压差指示器),立即更换滤芯。
再查 “部件故障”:
若油位正常、过滤器清洁,仍无油压差:检查润滑油泵(听泵体有无异响,拆解检查齿轮磨损情况);
若油压差过高:检查油压调节阀(手动调节测试,若无效则更换),或确认润滑油黏度是否符合工况要求(如低温环境需换低黏度油)。
最后查 “系统压力”:
若曲轴箱压力异常高(如蒸发压力>设计值):排查膨胀阀、蒸发器负荷,降低基准压力后再观察油压差。
总结
油压差是制冷压缩机的 “生命线”—— 其核心作用是保障润滑与密封,正常范围需匹配压缩机类型,异常时需通过 “油位→过滤器→油泵→调节阀” 的逻辑排查。日常维护中,需定期检查油位、更换油过滤器,避免因油压差问题导致压缩机报废,确保制冷系统稳定运行。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制冷技术
返回版块14.66 万条内容 · 87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空调出风口滴水原因分析空调出风口结露是因送风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导致水汽凝结。这种现象多发生于高温高湿环境(如夏季或梅雨季),主要成因包括室内湿度过高(相对湿度超过60%)、铝制风口导热快(导热系数237W/(m·K))使表面温度过低,以及大温差送风模式(如16℃低温风量不足)加剧出风温度骤降。此外,新风系统引入未处理的湿热空气或门窗未密闭也会加重结露。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