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池“跑泥”的常见原因与对应解决措施可归纳如下:
水力/有机负荷突变
进水 COD、水量骤升,上升流速>6 m/h,把颗粒污泥“冲”出。
污泥自身沉降性差
污泥浓度过高、老化或解絮,SV30>80 % 且上清液混浊。
设备/设计缺陷
三相分离器角度、集水槽深度不足;布水不均形成短流。
进水携带大量 SS 或油脂
初沉、气浮失效,TSS>500 mg/L,油脂在池面形成浮泥。
环境条件失控
温度>40 ℃或<15 ℃;pH<6.5 或>8.2;有毒物流入。
稳负荷、控流速
设调节池均质均量;逐步提升负荷,控制上升流速 0.5–1.0 m/h(UASB/EGSB)。
强化污泥沉降
镜检+SV30:若污泥松散可短时投加 1–2 mg/L PAC 或 0.5–1‰ PAM 助沉;
发现污泥老化及时排泥,保持 MLSS 8–15 g/L(颗粒污泥床)。
优化设备
校核三相分离器回流缝、集水堰负荷,必要时加导流板;
检修布水器,保证 1–2 m 的布水半径,消除死区。
把好预处理关
确保格栅、沉砂、初沉、气浮正常运行,出水 TSS<300 mg/L,油脂<50 mg/L。
稳定环境与营养
温度 33–38 ℃;pH 6.8–7.4;碱度 2000 mg CaCO?/L 以上;
C:N:P ≈ 200:5:1,缺氮磷可补尿素、磷酸或磷酸二氢钾。
跑泥后快速补救
立即减量进水 30–50 %;
池外设应急沉淀池或“泥水分离器”,把带出的污泥回流;
若床层高度下降>20 %,可外购同类颗粒污泥回填充,快速恢复产甲烷活性。
每日记录进水 COD、TSS、水量、产气量、VFA/ALK、温度、pH;
每周做 SV30、污泥浓度、镜检,发现解絮及时加药或排泥;
每月检查三相分离器、排泥管、水封罐,防止堵塞、漏气;
保持“少排勤排”原则,污泥龄控制在 60–100 d(颗粒污泥)。
按照“先稳负荷→再调污泥→后修设备”的顺序处理,大多数厌氧跑泥问题可在 3–7 d 内得到缓解。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8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重磅!多家大型污水厂挂牌转让,巨头竞逐特许经营项目邛崃市第四污水处理厂挂牌出让 起始价约 2.19 亿元 9 月 8 日,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发布有关 邛崃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国有资产处置 的信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资料不错,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