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政治世家
齐兆昌
(188?-1956年)
齐兆昌的祖上齐召南 (1703-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清朝官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齐太史移居集》、《琼台集》、《历代帝王年表》等) 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做过侍读学士、 内阁学士 (学士是虚街,是皇帝的智囊团,出谋献策用,如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等) 、礼部侍郎 (侍郎是实授,相当于现今的副部长,掌有实权) ,也曾是雍正六皇子弘瞻的师傅。之后,齐召南其兄犯文字狱,齐召南受牵连,但乾隆念其有功,免去流放,返还部分家产,遣回原籍,遂举家迁往杭州。后来,齐兆昌的祖父成了一名刻瓷工人,家境也衰落,生活困苦,于是,齐兆昌被教会收养。齐兆昌之子是齐康。
齐兆南 齐兆昌 齐康
林是镇
(1891-1962年)
林是镇的祖父和父亲均为清朝翰林,皇帝的文学 侍从官 ,是皇帝身边非常受信任的人。翰林为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讲经史,并草拟有关典礼文件的掌院长官,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翰林可等同于今天的高阶政治人物的文胆,是草拟撰写各种文告、演讲稿、新闻稿等文书的关键性慕僚人员。
吕彦直
(1894-1929年)
吕彦直的父亲吕增祥(初名吕凤祥,字秋樵,号太徽,别号君止、临城、开州,籍贯安徽滁州,已卯举人),国学深厚,于1879年考中举人后,在李鸿章幕府任文案知县(天津),是李鸿章的“三循吏”之一。1880年,西学广博的严复(1854-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启蒙家、思想家、教育家)从福建调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与吕增祥相遇,两人投缘,最终成为好友、至交、亲家(吕增祥女儿吕静宜嫁给严复儿子严伯玉,严复女儿则是吕增祥儿子吕彦直的未婚妻)。19世纪末,严复在翻译 《天演论》 时经常请教吕增祥,而在《天演论》出版前,吕增样受严复之托,将《天演论》传播给梁启超等众多知识分子,《天演论》便成为戊成变法的要思想,因此,吕增祥协助严复翻译并传播了《天演论》(1896-1897年间译成)。吕增祥逝世后,严复主动安排吕增祥的孩子读书和生活,吕彦直便在严复安排下与严复长子严伯玉一同前往巴黎读书,吕彦直回国后,又受到严复的安排,就读于(北京)五城学堂,师从国文教员林纾(1852-1924年,福建闽县人,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后报考清华学校。
严复 《天演论》 林纾 吕彦直
刘敦桢
(1897-1968年)
刘敦桢出生于清朝的官宦世家,儿时接受诗书启蒙教育,1908年离家赴长沙,就读于楚怡小学与工业学校。从小受兄长(参加同盟会)的影响,矢志科学救国,振兴中华,但未如行;1913年考取官费,赴日留学(东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1921年毕业)。
刘敦桢 刘敦桢与刘叙杰
刘敦桢一家五口
卢树森
(1900-1954年)
卢树森出身于乌镇卢氏望族,祖父辈多为绅士、文人,家境相当富裕。卢树森曾祖父卢景昌在乌镇任立志书院山长、绅士。卢树森祖父卢福基也是乌镇当地绅士。卢树森的父亲卢学溥(1877-1956年,字鉴泉)是清朝举人,也是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近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的表叔和老师。卢学溥于1916年离乡到南京的财政金融界工作,入财政部任秘书,1923年参加创办浙江实业银行,之后历任南京中国银行分行监察、交通银行董事长、浙江实业银行常务理事。抗日战争期间,卢学溥拒绝为日伪政府工作,深居简出,解放后才复出。
林徽因
(1904-1955年)
林微因的祖父是林孝恂(?-1914年,字伯颖,福建闽县人,清朝翰林)。福建闽侯林氏原是地方望族,到林孝恂这一代已式微,沦为“布衣”,但林孝恂上进,在清光绪年间,以进士之身(与康有为同科)列翰林之选,历任浙江海宁、孝丰、仁和各州县地方官。林孝恂接受“现代化”政法思想,并注重后代之教育,送后代多人赴日留学,其子有林长民、林尹民、林觉民。林孝恂亦投股(上海)商务印书馆,以帮助“现代”出版事业的发展。
林微因的父亲林长民(1876-1925年,又名则泽,字宗孟,号双栝庐主,自称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中国近代政治家、教育家),曾留日(1902年,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贝寿同也曾于1904年赴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回国后执教福州法政学堂,民国时期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内务部参事、法典委员、参议、法制局局长、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等。
林徽因是林长民和何雪媛结婚8年后生的第一个孩子(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和女儿在孩提时相继夭折,林徽因是唯一活下来的孩子),从小随祖父母(林孝恂)居住在祖父的大院里,因父亲林长民留日,林徽因便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启蒙,一度移居上海,后到北京,就读于培华女中(1914年成立,是英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中学),之后随父亲游历欧洲,在英国伦敦就读女子学校。
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入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与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参加文艺活动,并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1924年和梁思成同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从三年级读起,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1927年夏毕业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与梁思成结婚。1928年夏,夫妻一同回国,执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林孝恂 林长民 林觉民 林尹民
林徽因 林徽因与父亲 林徽因(左一)与妹妹及堂姐合影
吴景祥
(1905-1999年)
吴景祥的父亲吴天赐(字湄纶),曾在海上当过领航员,吴天赐与孙中山先生是同乡(广东中山),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民国时期,吴天赐任职于安东、长春、保定、张家口等地的邮政局局长,后被升任(北平)邮政总局次长。吴天赐与原配夫人吴郑丽春生有四子五女,吴景祥是长子,从小规矩听话,颇受父亲的宠爱。少年时,吴景祥入(长春)商华第一小学读书(1913年),后入(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中学时参加过“五四”运动,之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25年),毕业后获得官费资助留法(1929年,法国巴黎建筑专门学院)。在法期间,吴景祥深受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日后他曾在《同济大学学报》(1958年01期)发表“勒·柯布西耶”一文。1933年吴景祥毕业回国后在上海中国海关总署工作,设计一些海关建筑项目。1947年梁思成在筹备纽约联合国大厦时,吴景祥曾作为梁思成的助手,协助设计活动,并获得不少的酬金,而联合国大厦最终反映了勒·柯布西耶的思想。
张锐
(1906-1999年)
张锐的父亲张鸣岐(1875-1945年,字坚白,一作健伯,号韩斋,山东无隶人,甲午科举人,1898年师从名举岑春煊,清朝官吏),曾任两广学务、营务处、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等职,镇压过黄花岗起义,曾赞助袁世凯称帝,袁垮台后,张鸣岐逃至天津。张鸣岐有四子一女,张锐是长子,曾任上海市政府高级参议,次子张铸是天津化工专家,三子张镈是建筑大师,曾返乡指导重建海丰塔,四子张钧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张镈与张钧乃一母所生,张鸣岐一女张锦是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讲师。
其弟(同父异母)张镈(1911-1999年,中国近代建筑师、建筑学家)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少年时跟随父母辗转于日本、天津、上海等地,并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读完了中学,后考取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因“九·一八”事变爆发,转入中央大学就读,并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张鸣岐 岑春煊 袁世凯
张锦 张镈
汪季琦
(1909-
汪季琦的父亲是汪凤瀛(1854-1925年,字志澄,号荃台,祖籍江苏元和,中国近代政治家),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中国近代政治家)的重要幕僚,曾任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1893年创办,武汉大学前身,是张之洞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而创办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与湖北农务学堂的提调,之后又出任常德知府、武昌知府及长沙知府。民国时期,被袁世凯聘为政府高级顾问,后任高等文官甄别委员会委员(1914年)。
汪家是官吏世家,一门出三拔贡(凤池、凤瀛、荣宝)和四知府(凤池、凤藻、凤瀛、凤梁),参与中国近代(清朝、民国时期)历次重大事件,如1895年甲午战后的中日交涉、晚清钦定宪法的起草、和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等,对中国近代政局有着深远影响。汪凤瀛共有8子,分别为汪荣宝、汪乐宝、汪东(汪东宝)、汪季琦(汪楚宝)、汪桢宝、汪衡(汪椿宝)、汪松宝、汪敏之(汪相宝),还有女儿汪梅未(汪春绮)、汪梅梧,其中长女汪梅未是陈衡恪(1876-1923年,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生于湖南,祖籍江西修水县,中国近代画家、艺术家)之妻。
汪坦(1916-2001年)的八叔祖是汪东(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原名 东宝 ,后改名东,字旭初,号寄庵,别号寄生、梦秋)。早年,汪东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之后,任《大共和日报》总编辑、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
汪凤藻 汪荣宝 汪衡
汪东 汪季琦 汪坦
林宣
(1912-2004年)
林宣的祖父是林孝恂(?-1914年,字伯颖,福建闽县人,清朝翰林),父亲是林天明,曾留学日本,因此,林家家学渊源,家境富裕,让林宣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少年时,林家请老师来教导林宣古汉语,还请英语老师辅导,奠定了林宣良好的古汉语和英语的基础。其堂姐林微因与堂姐夫梁思成对其学业和事业影响极大。
梁思成、林徽因与女儿及林母 梁思成 林宣
冯纪忠
(1915-2009年)
冯纪忠的祖父冯汝骙(?-1911年,字星岩,河南祥符县人,清癸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清朝官吏)曾出任四川顺庆府知府、山东青州知府、安徽徽宁池太道、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浙江巡抚、江西巡抚。而冯纪忠的父亲,毕业于政法大学,中文根底非常深厚,家里还专门请老秀才教授子女国学,以致冯纪忠从小受到国学的熏陶和培养,冯纪忠的父亲也曾任民国时大总统徐世昌的秘书。少年时,冯纪忠在(北京)外交部小学读书,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冯家与徐世昌、梁启超、林则徐等人的家族都有着关系,冯家和梁家曾同住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的一个院落。
冯汝骙 冯纪忠
冯汝骙小楷书法 冯纪忠母亲与弟弟冯纪宪
徐尚志
(1915-2007年)
徐尚志的父亲于清末民初时宦游(古代士大夫阶层生活方式之一,指士人外出做官,泛指离乡求官奔波在外)于夔州(今奉节)、江油、射洪、内江等地,曾是同盟会会员,做过洪县知事、四川教育厅编审委员会主任、内江县县长。其子徐行川现为成都协合设计行川建筑师事务所(原徐尚志建筑师事务所)总建筑师。
徐尚志 徐行川
王大闳
(1918-
王大闳的父亲王宠惠(1881-1958年,字亮畴,广东东莞人,中国近代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于民国时期曾任外交总长、司法总长、国务总理、代理行政院长、第一任司法院院长等,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著有《宪法评议》、《宪法危言》、《比较宪法》等。王大闳于苏州景海小学毕业后,入南京金陵中学与苏州东吴初中就读。1930年随父亲前往海牙,入瑞士栗子林中学就读。1936年考上英国剑桥大学的机械工程系,后转入建筑系。1941年入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就读,与菲力普·强生(Philip Johnson)是同班同学,1942年秋取得建筑设计硕士学位。毕业后,王大闳接受驻美大使魏道明邀请在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任随员。后回国,在上海与同学、友人共同成立五联建筑师事务所(1947年)。
王宠惠 王大闳
王宠惠与胡汉民、陆丹林 王宠惠与日本记者
王秋华
(1925-
王秋华的父亲王世杰(1891-1981年,字雪艇,湖北省崇阳人,中国近代政治家、教育家),早年就读于(湖北)优级师范理化专科学校,肄业于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1911年),后留学英国(191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士)、法国(192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创办《现代评论》(1924年于北京创刊,1928年停刊,王世杰负责编辑,主要撰稿人有胡适、高一涵、唐有壬、陈源、徐志摩等,发表大量时事短评),后入政界,曾任国民党政府法制局局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海牙公断院公断员、教育部长、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兼政治部指导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中央设计局秘书长。王世杰也是国立武汉大学(前身为自强学堂,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批综合性大学之一,湖北省第一所高等学府)的首任校长。
王世杰 王秋华
转自公众号“历建空间”
来源:遗产保护散说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4 万条内容 · 16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