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污水厂工艺优化运行管理(五十八)
智能算法: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如PLC或AI算法),通过安装的实时监测的浊度仪(SS)、TP分析仪等监测浓度自动调节药剂泵。实际运行中的污水处理过程非线性、滞后性等复杂特性的特征,容易导致人工药剂投加不足造成出水不达标,或投加过量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开始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控制方法。通过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LSTM-GRU算法和自注意力机制),对实时水质信息进行建模和预测,可以计算并输出当前时刻最优的药剂投加量。这种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方式,能够克服传统控制的滞后性问题,实现全流程的实时在线控制,从而在保障出水水质稳定的同时,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注:(将LSTM-GRU算法与自注意力机制结合,可以构建一个更强大的智能加药系统:前端:自注意力机制对海量的运行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自动识别出影响加药效果的核心因子,并为这些因子分配权重。后端:经过自注意力机制筛选和加权的序列数据输入到 LSTM-GRU模型中,进行精准的时序预测,输出未来水质变化趋势。控制: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系统可以动态调整加药泵的频率或投加量,实现精确、实时、自适应的智能加药控制。)
(2)、药剂种类优化选择:
优化无机絮凝剂(PAC、PFS)与有机高分子助凝剂的组合使用,提高絮体沉降性能,降低药耗。
絮凝剂的选择:药剂的选择在于深度处理单元进水水质的确定,通过实时在线或手工监测的进水水质数据,特别是SS和TP在进水中的浓度,确定深度处理单元采用的药剂。生化段的TP的生物和同步加药的去除效果较好时,甚至已经达到和接近了控制指标,这时候,深度处理单元的主要去除物是SS,使用PAC(聚合氯化铝)更为适合;当进水中TP含量较高,应选择除磷效果更好的PFS(聚合氯化铁、硫酸铁)作为深度处理单元的絮凝剂,可以在深度处理单元有效的保障TP的达标,PFS在使用过程中铁离子会和铁质的金属管道发生反应,造成金属管道的腐蚀,这需要在运行中针对不同的药剂进行管道、管件等的适配。
助凝剂的选择:深度处理单元投加了大量的金属盐类进行SS和TP的去除,这些金属盐类在水中电离后,形成大量的阳性的离子,助凝剂的选择上不能和阳性相互冲突,因此在深度处理单元采用阴离子的助凝剂,可以形成异性相吸的絮凝效果,结合成更大的絮凝体,加速其沉淀效果。
在实际的运行中,污水厂的对药剂的选择更多的是对药剂厂商推销人员的选择,缺少科学理论化的体系,致使最终选择的药剂和实际运行效果有一定的差别,在对药剂的选择上,通过进水水质的监测,确定药品选择的种类,通过化验室小试,确定药品的投加配比,通过经济比选,确定最优的供应商。对药剂的选择,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技术经济比选的过程,污水厂应建立完善的药剂采购方案,作为药剂优化选择采购的依据。
(3)、混合与絮凝优化控制:
深度处理单元加药后的混合与絮凝的控制,应从絮凝体生长的状态进行优化的调控,不同的混合强度对应着絮凝体不同的生成过程。
快速混合:设置高强度搅拌(G值200-400 s??),混合时间10-30秒,确保药剂均匀分散。
慢速絮凝:设置低强度搅拌(G值20-70 s??),絮凝时间10-20分钟,促进絮体生长。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搅拌器叶片磨损,清洗投药管道,避免堵塞。
运行人员定期巡检深度处理单元的絮凝体生长情况,以生成较大,快速沉淀的絮体为最佳的装药,通过调整絮凝剂和助凝剂搅拌装置的速率,优化絮体的生成情况。搅拌装置的变速装置使用机械手轮,可以提供更长的使用年限和稳定的使用效果,但是不能及时的提供数据进入到中控系统,缺少实时的监控,需要日常巡视加强。特别是在不同的进水条件下,絮凝剂和助凝剂投加量发生变化时,要及时的进行观察,确定絮体的成长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优化,保障絮体的良好生长。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8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化工园区废水深度处理新突破化工园区废水深度处理新突破 一、行业痛点与处理目标 化工园区废水深度处理面临总氮超标与难降解有机物残留的双重挑战。传统工艺常因碳源不足、微生物活性受限、吸附材料饱和等问题导致处理效率波动。根据《化工园区混合废水处理技术规范》(HG/T 5821-2020),深度处理需实现COD≤50mg/L、总氮≤15mg/L的排放标准,同时满足中水回用需求。今天我们聚焦苏伊士专利技术Biofor DN反硝化生物滤池与Pulsagreen炭吸附脉冲澄清池的协同应用,结合常熟滨江污水厂、珠海高栏港石化园区等标杆案例,揭示总氮与难降解有机物的靶向破解路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市政污水处理运行管理工艺优化资料,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