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隧道工程 \ 隧道围岩分级体系及隧道主体与附属构造

隧道围岩分级体系及隧道主体与附属构造

发布于:2025-09-09 10:01:09 来自:道路桥梁/隧道工程 [复制转发]

公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需以科学的围岩分级为基础,结合合理的构造设计,才能确保隧道结构安全、运营稳定。本文系统梳理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标准、判定方法,以及隧道主体与附属构造的核心设计要点,为隧道工程的前期勘察、方案设计及现场施工提供全面参考。

一、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隧道围岩分级是确定施工方法、衬砌结构、劳动定额及材料消耗标准的核心依据,直接影响隧道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分级体系通过 “定性特征 定量指标” 结合的方式,将围岩划分为六个级别,具体如下:

(一)分级标准

1.  Ⅰ 级围岩

主要定性特征: 岩石坚硬且岩体完整,无明显裂隙或仅有少量闭合裂隙,整体稳定性极佳,开挖后无需额外支护即可短期保持稳定。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大于 550,是工程中稳定性最优的围岩类型,常见于完整的花岗岩、玄武岩等坚硬岩地层。

2. Ⅱ 级围岩

主要定性特征: 分为两类情况 —— 一是岩石坚硬但岩体较完整(存在少量微张开裂隙,裂隙间距较大);二是岩石较坚硬(如砂岩、石灰岩)且岩体完整,整体稳定性良好,开挖后短期可能出现局部微小掉块,需简单支护。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550~451,适用于多数坚硬岩或较坚硬岩的完整地层。

3. Ⅲ 级围岩

主要定性特征: 同样包含两类情况 —— 一是岩石坚硬但岩体较破碎(裂隙较发育,裂隙间距中等,部分裂隙张开);二是岩石较坚硬且岩体较完整(裂隙少量发育,闭合为主),稳定性中等,开挖后易出现局部块体塌落,需及时支护。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450~351,常见于中等风化的坚硬岩或微风化的较坚硬岩地层。

4. Ⅳ 级围岩

主要定性特征: 涵盖多种岩性与状态 —— 岩石坚硬但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多为张开裂隙,块体间连接薄弱);较坚硬岩且岩体较破碎;此外,粘性土、砂性土、黄土、碎卵石土、大块石土等土体也归为此类,稳定性较差,开挖后易发生塌方或较大变形,需加强支护。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350~251,是隧道工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围岩类型,施工时需控制开挖速度并及时跟进支护。

5. Ⅴ 级围岩

主要定性特征: 以软质岩为主,具体为较软岩(如泥岩、页岩)且岩体破碎(裂隙极发育,块体细小,连接极差),或软岩(如全风化砂岩)且岩体较破碎,稳定性差,开挖后易出现大变形甚至整体塌方,需采用强支护措施。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小于 250,常见于强风化岩层或松软土层,施工难度较 高。

6. Ⅵ 级围岩

主要定性特征: 为稳定性最差的类别,多为软塑状黏性土(如淤泥质黏土)、潮湿或饱和状态的粉细砂层,以及各类软土(如泥炭土、淤泥),这类围岩无自稳能力,开挖后瞬间可能发生坍塌,需采用特殊施工方法(如超前支护、盾构法)并加强支护结构。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无明确数值(因土体或极软岩难以通过常规指标量化),需通过现场勘察结合经验判定。

(二)围岩分级的判定方法

1. 初步分级:两步综合评判

隧道围岩分级需遵循  “先定性后定量、先基本后修正”  的原则,初步分级按以下两步进行:

第一步: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如坚硬岩、较坚硬岩、较软岩、软岩)和岩体完整程度(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两个核心因素,结合现场勘察的定性特征(如岩石颜色、裂隙发育情况、岩体块度),确定初步分级方向。

第二步:通过现场取样或原位测试,获取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结合定性特征综合判定初步围岩级别,确保分级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2. 详细定级:指标修正情形

初步分级后,若遇以下三种特殊情况,需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进行修正,以确保分级结果符合实际工程条件:

情况一:有地下水:地下水会降低岩体强度(尤其软岩或破碎岩),增加围岩透水性,可能导致围岩失稳,需根据地下水位高度、涌水量大小调整 BQ 值。

情况二:软弱结构面控制稳定性:若围岩中存在一组起主导作用的软弱结构面(如断层、节理密集带、泥化夹层),其产状(走向、倾角)与隧道轴线关系会直接影响围岩稳定性,需按结构面的抗剪强度、间距等参数修正 BQ 值。

情况三:存在高初始应力:深埋隧道(通常埋深超过 500m)或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可能存在高初始应力,易引发岩爆或大变形,需根据应力测试结果修正 BQ 值。

二、公路隧道的构造

公路隧道构造分为主体构造与附属构造两类,主体构造承担隧道结构安全与行车基本功能,附属构造保障隧道运营管理与维护需求,具体设计要点如下:

(一)主体构造

主体构造包括洞身衬砌与洞门构造物,是隧道结构的核心承载部分,直接抵抗围岩压力与外部荷载。

1. 洞门构造物

洞门是隧道与路基的衔接部位,核心作用是保护洞口边、仰坡的岩(土)体稳定,防止崩塌、落石威胁行车安全,并对边、仰坡进行护坡处理。

洞门类型: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美观需求,常见类型包括 端墙式洞门(适用于地形平缓、围岩稳定的洞口)、翼墙式洞门(适用于边坡较陡、需加强边坡支护的洞口)、环框式洞门(适用于围岩坚硬完整、洞口开挖量小的情况)、柱式洞门(美观性强,适用于城市或旅游公路隧道)、台阶式洞门(适用于洞口地形高差较大的情况)、削竹式洞门(流线型设计,减少空气阻力,适用于高速公路隧道)、遮光式洞门 (适用于隧道出口紧邻居民区或对光线敏感区域,减少强光对驾驶员的刺激)等。

洞门构造关键参数: 为确保结构安全,洞门设计需满足以下要求 —— 洞口仰坡坡脚至洞门墙背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1.5m,避免仰坡土体压溃洞门墙;洞门端墙与仰坡之间的水沟,其沟底至衬砌拱顶外围的高度不应小于 1.0m,确保排水畅通不浸泡衬砌;洞门墙顶应高出仰坡坡脚 0.5m 以上,防止雨水冲刷或小型落石越过洞门墙。

2. 洞身衬砌

洞身衬砌是隧道内部的承载结构,主要作用是传递围岩压力至地基,保护隧道内部空间稳定,其设计需结合围岩级别确定类型与厚度(如 Ⅰ、Ⅱ 级围岩可采用薄衬砌,Ⅴ、Ⅵ 级围岩需采用厚衬砌或复合衬砌)。

3. 明洞构造

明洞是指隧道洞口段或特殊地段(如覆盖层薄、受塌方威胁区域)采用露天开挖后再浇筑的衬砌结构,适用于以下场景: 一是洞顶覆盖层较薄(通常小于 2m),难以用暗挖法施工;二是洞口或路堑地段受塌方、落石、泥石流、雪害等灾害威胁;三是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需立体交叉但不宜修建立交桥

明洞类型: 主要分为 拱式明洞与棚式明洞 两大类。

拱式明洞: 按荷载分布可分为路堑对称型(适用于边坡对称、围岩稳定的路堑地段)、路堑偏压型(适用于边坡不对称、一侧压力较大的路堑地段)、半路堑偏压型(适用于地形一侧陡峭、一侧平缓的半路堑地段)、半路堑单压型(适用于一侧边坡较陡、另一侧为山体的地段)。其整体性好,能承受较大垂直压力与侧压力,外墙基础必须稳固,必要时需增设仰拱,常用于抵抗较大塌方推力、滑坡下滑力或支撑边坡稳定。

棚式明洞: 按构造可分为墙式(适用于边坡较缓、侧压力小的情况)、刚架式(适用于地形复杂、需灵活调整结构的情况)、柱式(适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好、侧压力小的情况)、悬臂式(适用于一侧紧邻山体、另一侧悬空的地段)。其适用条件为受地形、地质限制难以修建拱式明洞,且边坡仅有小量塌落掉块、侧压力较小时;内边墙可采用重力式结构或锚杆式结构(节省材料),外边墙根据受力需求采用墙式、刚架式或柱式结构。

4. 洞身类型及构造

洞身类型:按隧道断面形状划分,常见类型包括曲墙式(适用于 Ⅴ、Ⅵ 级软岩或土体围岩,能更好适应围岩侧压力)、直墙式(适用于 Ⅰ~Ⅳ 级坚硬岩或较坚硬岩围岩,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连拱式(适用于双线公路隧道或城市隧道,减少占地面积,但结构受力复杂)。

洞身构造组成:主要包括一次衬砌(初期支护,如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支撑,及时抵抗围岩初期压力)、二次衬砌(永久支护,通常为模筑混凝土,承担长期围岩压力与外部荷载)、防排水构造(如防水板、止水带、排水管,防止地下水渗入隧道内部)、内装饰(如防火涂料、瓷砖,提升美观性与防火性能)、顶棚(保护内部管线,减少灰尘堆积)及路面(通常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满足行车荷载与抗滑要求)。

(二)附属构造

附属构造是保障隧道正常运营与维护的辅助设施,涵盖运营管理、维修养护、给水排水、供蓄发电、通风、照明、通信、安全等多个系统。例如,通风系统(适用于长隧道,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确保洞内空气质量)、照明系统(分为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出口段,避免驾驶员出现 “黑洞效应” 或 “白洞效应”)、安全系统(如应急通道、消防设施、监控摄像头,应对突发事故)、给水排水系统(排除洞内积水与运营废水,供应消防用水)等,各系统需根据隧道长度、交通量、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设计。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隧道工程

返回版块

2.96 万条内容 · 27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隧道施工中五类特殊锚杆工艺要点与质量控制

锚杆作为隧道初期支护体系的核心构件,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围岩稳定性及隧道结构安全。本文基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与设计要求,系统梳理自钻式中空注浆锚杆、普通预应力锚杆等 5 类特殊锚杆的施工工艺流程、关键控制要点及质量验收标准,为隧道锚杆施工的规范化、精细化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一、隧道锚杆施工核心原则 隧道锚杆施工需遵循  “地质适配、参数精准、过程管控、效果验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