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
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下城区潮鸣艮山单元 XC0202–R21–01 地块拆迁安置房位于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与东健康路交叉口,两个工程的地下室完整连接在一起,共用一个基坑支护体系,基坑开挖深度达15.35~20.55?m。
1.1?土质水文情况
基坑开挖范围内土质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渗透性较好。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潜水主要赋存于场填土层和层粘质粉土、层粉砂性土 中。承压水主要赋存粉细砂和圆砾内,承压水含水层埋深在41.2~44.6?m,水头埋深约8?m,相当于高程–0.2?m左右,土方开挖时该承压水对坑底土层没有影响。
1.2?周围环境与地下管线
距离本工程最近的是西侧距基坑12.5?m的杭州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杭州体育场看台,该建筑基础采用直径377?mm沉管灌注桩,桩长4.5~15.5?m,浅于本工程的基坑开挖深度。基坑四周管线复杂,其中西侧约6~17?m处为电力管线,埋深1.66?m;约12~23?m处为污水管线,埋深1.1?m;约12.3~22.5?m处为DN?100?mm给水管线,埋深0.6?m,全民健身中心及周围环境如图1所示。
图1?全民健身中心及周边环境
基坑围护采用地下连续墙加3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其中地下连续墙采用“两墙合一”技术,将800?mm厚地下连续墙和800?mm厚TRD水泥搅拌墙作为止水帷幕。电梯井等坑中坑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土体加固,基坑内侧和外侧同时采用自流深井降水,其中坑外井为备用井,在紧急情况下启用,基坑周边设排水沟、集水井辅助降排水。
2?基坑土方开挖与支撑拆除
根据本工程基坑支护的特点,将水平方向分成东西2个大区块进行土方开挖,每个区块均采用岛盆结合的方式开挖。竖向按支撑梁的设置将土方划分为4个大层进行开挖,每个大层根据开挖深度采用接力式开挖。东西区最后斜坡部分的土方采用小挖机坑内掏土、长臂挖机坑外接力开挖。
自流深井在土方开挖前1周进行降水,以确保坑内地下水位位于开挖面以下1?m。基坑内支撑拆除时采用以绳锯切割为主、机械破除为辅的技术。
3?深基坑监测
3.1?监测目的
(1)通过监测数据与设计预测值对比,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同时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提出建议,实现信息化施工。
(2)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与围护体系的变化信息和变形发展趋势,实现动态设计,有效控制周边环境和围护体系的安全,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2?监测内容
对基坑周边地表土体沉降、周边建筑物位移、周边管线变形、地下水位、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围护桩顶部位移、支撑轴力、立柱沉降等进行监测,其中周边地表沉降布置30个监测点,周边建筑物位移布置87个监测点,周边管线变形布置127个监测点,坑外地下水位布置14个监测孔,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布置30个监测孔,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布置13个监测孔,围护桩顶部位移布置15个监测孔,支撑轴力布置66组监测点,立柱沉降23个监测点。监测点位具体布置如图2所示。
图2?基坑监测平面布置示意
3.3?监测报警值
根据设计计算、施工工艺和地区施工经验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进行双重控制,累计变化量的设计报警值略低于设计限值,以起到提前报警的作用。监测报警值具体 如下。
(1)围护结构顶部竖向、水平位移值为30?mm,变化速率连续3?d大于3?mm/d。
(2)深层水平位移40?mm,变化速率连续3?d大于3?mm/d。
(3)坑外地表沉降20?mm,变化速率连续3?d大于3?mm/d。
(4)建筑物竖向位移20?mm,变化速率连续3?d大于3?mm/d。
(5)立柱桩竖向位移20?mm,变化速率2?mm/d。
(6)坑外潜水水位1?d内变化幅度超过50?cm。
(7)第1道支撑轴力为9?000?kN,第2道支撑轴力为10?000?kN,第3道支撑轴力为11?000?kN。
(8)周边刚性管线变形为20?mm,柔性管线变形 30?mm,变化速率均为2?mm/d。
4?动态施工与设计
2023年6月中旬,全民健身中心区块已完成南侧基础底板施工,西侧与东侧正在绑扎基础底板钢 筋,北侧正在开挖最后一层土方。
安置房区块地下2层楼板已浇筑完成,正在拆除第2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此时基坑个别监测点数值接近设计预警值,施工单位立即与设计等单位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采取了应对措施,并对相关安全报警值进行了调整,使安全报警值设置更科学、经济、贴合工程实际,具体情况如下。
4.1?基坑监测情况
(1)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设计报警值40?mm,16个监测点位接近设计报警值,其中最大值为39.47?mm(监测点TT24)。
(2)周边地表位移监测设计报警值30?mm,6个监测点位接近设计报警值,其中最大值为29.49?mm(监测点DB20)。
(3)支撑轴力监测:第1道支撑轴力监测设计报警值9?000?kN,6个监测点位累计值较大,最大值为8?895?kN。第2道支撑轴力监测报警值10?000?kN,12个监测点位累计值较大,最大值为9?916?kN。
(4)部分道路管线沉降监测设计报警值柔性管40?mm、刚性管30?mm,部分监测点接近设计报警值,其中柔性管最大值为39.79?mm(监测点XX7)、刚性管最大值为29.4?mm(监测点GS22)。
4.2?周边建筑物监测情况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随着土方开挖的深度增加,周边房屋出现沉降及倾斜现象,周边建筑物位移监测设计报警值30?mm,3个监测点位接近设计报警值,其中最大值为29.68?mm(监测点J59),未达到报警 值。最近第4次周边建筑物鉴定与第3次进行比较,未出现增大情况,变化速率平稳,且变化速率未超过规范要求,情况安全可控。
4.3?数据分析与动态施工
(1)基坑地下连续墙监测变形(QT1~QT13)均在30?mm左右,变形数据及变形曲线基本与设计理论分析结果相符,说明基坑围护墙的工作状态正常可控。
(2)局部范围基坑土体测斜数据累计值较大,超过对应墙体测斜值较多,与其对应的水位测点水位降低幅度也较大。其中基坑西南TT5~TT10测斜累计变形为39~49?mm,该范围水位测点SW3~SW6水位累计降低2.5~3.2?m;北侧TT25~TT29测斜累计变形为39~46?mm,对应水位测点SW12及SW14水位累计降低了4.15~4.3?m。
由于开挖过程中坑外未采取降水措施,水位降低说明基坑存在渗漏情况。渗漏产生水土流失,导致测斜及沉降累计变化较大。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围护墙的渗漏情况,及时堵漏;对于渗漏导致基坑周边沉降过大的区域采取注浆加固措施。
(3)安置房南侧的道路及房屋沉降累计变形较大,由于目前该区域地下室底板已浇筑完毕,正在进行地下室楼板施工,土体测斜变化速率已趋于稳定,建议加强对该侧道路建筑物沉降监测,预计该范围沉降数据也将逐步趋于稳定。
(4)目前基坑支撑及压顶梁、围檩在日常巡视中均未发现裂缝,建议加强巡查,如发现裂缝及时上报。后续拆撑采取静力切割,并在拆撑过程中加强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拆撑工序。
(5)加快施工进度并尽快优先完成沿基坑边的底板,根据周边环境与监测数据,优先施工西侧基础底板,然后施工南侧基础底板,再施工东侧底板,最后施工其他区块底板,并对个别西侧基础底板再次进行分块,以达到快速形成环基坑底板目的。
根据以上基坑监测数据、周边房屋监测情况及现场施工情况,判断目前整个基坑处于稳定、可控 状态。
4.4?动态设计
整个基坑和周边房屋的变形速率相对平稳,经各责任主体单位协商并分析后续施工影响,将相关报警值进行调整如下。
(1)深层水平位移接近报警值点位数报警值由40?mm调整到55?mm。
(2)第1道支撑轴力报警值由9?000?kN调整到10?000?kN。
(3)第2道支撑轴力报警值由10?000?kN调整到11?000?kN。
(4)周边地表竖向位移接近报警值,点位数报警值由30?mm调整到45?mm。
(5)周边管线竖向位移接近报警值点位数,报警值刚性管由30?mm调整到40?mm,柔性管由40?mm调整到50?mm。
(6)周边建筑物位移报警值由30?mm调整到40?mm。
5?成果分析
后续施工情况正常,至2023年7月25日地下室底板全部施工完成,至2023年12月30日地下室结构全部施工完成。具体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1)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周围建筑物沉降最大值为39.41?mm,到地下室结顶时最大值降为38.99?mm,接近报警值,最大沉降速率为1.05?mm/d。
(2)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各值在报警值内,地表沉降最大值为43.94?mm,到地下室结顶时最大值降为43.47?mm,接近报警值。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沉降速率较大,挖土停止后趋于稳定,在支撑拆除过程中有一定的增大,但变化不大。
(3)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最大为10.51?mm,在报警值以内,内支撑施工后逐渐稳定。
(4)竖向立柱垂直位移监测。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立柱的隆起在5?mm以内,沉降最大值为15.53?mm,在报警值以内。对于粉质土采用深井降水效果良好,因此降水对其位移变化影响不大,其变化受施工干扰因素影响较大。
(5)基坑外地下水位测。坑内地下水位变化最大为–291?cm,这与天气和局部地下连续墙渗漏有 关,深井降水整体情况良好。
(6)地下连续墙墙体水平位移监测。最大点位为TT7,最大值为54.35?mm,基坑开挖深度与墙体深度的比值分别为0.35?%与0.12?%,施工时基础底板最大值发生在地下15.5?m处,即与基础底板开挖面基本位于同一位置,TT7孔位的水平位移与深度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其水平位移–深度曲线图的走势呈D字形,上下部位较陡,水平位移最大值发生在最大开挖深度附近,与粉土类的基坑特点相符,且说明本工程地下连续墙结合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支撑刚度较好。到地下室结顶时最大值有所增加,但是深度有所提高,最大值发生在地下14.0?m处。
(7)基坑内支撑轴力监测。第1道支撑轴力最大值为9?894?kN,第2道支撑轴力最大值为10?851?kN,第3道轴力最大值为10?773?kN,均接近报警值。
(8)周边管线位移监测。最大累计值柔性管为–48.99?mm,到地下室结顶时降为–48.85?mm;刚性管为–39.44?mm,到地下室结顶时降为–39.02?mm,均接近报警值。
6?结束语
(1)本工程的变形数据及变形曲线与设计理论分析结果基本相符,说明基坑施工整体科学合理,基坑围护墙体工作状态正常可控,基坑支护设计经济 有效。
(2)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尽早形成沿基坑周边的底板,有利于基坑稳定。
(3)根据基坑和周边建筑物的变形值、变形速率和变形曲线,进行动态设计,合理调整相关报警 值,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确保安全。
(4)换撑过程中基坑变形非常小,绳锯切割为 主、机械破除为辅的技术对基坑振动少,采用“两墙合一”技术换撑速度快,均对基坑变形控制有利。
摘自《建筑技术》2024年10月,钟将,金振,王超迪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地基基础
返回版块12.11 万条内容 · 70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CFG 桩与褥垫层施工技术规程在地基处理工程中,CFG 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以其承载力高、变形小、经济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市政工程等领域。褥垫层作为 CFG 桩复合地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桩土荷载分担比,有效发挥桩体与地基土的协同作用。本文系统梳理 CFG 桩与褥垫层的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要点,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一、工艺流程 1. CFG 桩工艺流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