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财务可持续 #融合城轨
城轨交通是一个城市重大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支撑和骨干,关系着千万百姓安全、便捷、舒适的日常出行,建设发展和观察评价城轨交通需要有两种视野:一是从大处着眼,城市轨道交通除承担交通的基本功能外,更有带动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赋能等辐射效应,极大推动了城市转型与跨越创新;一是从小处着手,增设一个出入口、开出一扇小门、增加一条风雨连廊,方便了群众出行,获得了社会点赞。本文特地收集整理了各地城轨交通中“大”和“小”,以走进城轨,看到城轨自身不断跃升发展;又走出城轨,感受城轨城市时在蝶变中的新天地。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条发展线,更是一条民生线;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让城市发展愈发美好的力量。在“增量建设”转向“提质增效”的新时代背景下,城轨交通正以大开大合的空间重构推动城市能级跃迁,又于方寸之间为民生需求绣出细腻工笔。一扇门,可让居民少绕行500米;一条线,能重塑城市产业格局——这恰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双重奏鸣”。
城轨新时代,既要“从大处着眼”,彰显其重塑城市能级的重要价值;亦需“从小处着手”,聚焦民生需求的细微满足。这种 “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是我国城轨交通行业发展的核心逻辑,也是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极具启示意义的实践样本。
城轨交通在悄无声息中延展着城市发展的脉络,一个个站点串联起城市的成长轨迹,让人民的幸福感有迹可循。而生活幸福感,正是轨道交通为城市发展赋予的独特附加值。
无锡地铁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出行“最后200米”的民生图景:蠡湖瑞仕花园消防门开启,缩短7分钟路程;太湖花园“便民门”,将20分钟的绕行变为5分钟的直达;新港公寓围墙小门开放,让通勤时间缩减近半。这些看似微小的“厘米级优化”,实则折射出城轨新时代下城市发展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无锡地铁对去年以来的113条市民建议精准梳理,聚焦医院、学校、社区等区域的便民出行迫切需求,将“被动接诉”转为“主动治理”。梁溪大桥站新增2号口解决绕行痛点,南禅寺站规划直通市二院门诊的4号口,多家医院周边铺设风雨连廊……这些举措生动诠释了“需求导向”的治理逻辑,打破了传统基建“重建设轻衔接” 的惯性,让城轨交通从单纯的交通载体,升级为生活服务网络的关键节点。
成都地铁始终以乘客需求与感受为服务导向,将乘客满意度作为衡量运营服务质量的核心标尺。2021年12月,成都地铁在金融城等 14个站点全面推出“同站过街”服务,既提升了车站与周边设施的连接效能,也完善了“地铁 + 步行”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无锡地铁新光路站便民门
深圳地铁则在服务创新中提升出行体验。客流高峰时段,通过精准的客流预测灵活调整列车开行方案,实现“一日一图”——不仅增加列车数量,更优化运行间隔,部分线路高峰时段间隔缩短至2分钟,有效缓解了客流压力。
一趟趟地铁列车,承载着市井烟火的日常,跑出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度,更传递着便民爱民的城市温度。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岛城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在“西海岸快线”董家口火车站周边,常有菜农搭乘首班地铁前往城区卖菜。为此,青岛地铁推出系列“蔬”送服务 ——“一趟地铁,容得下商务男士的公文包,也拉得了八旬老人的卖菜车”,为菜农铺就了畅通的幸福出行路。
无独有偶,2022年6月开通的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全长 32.8公里,连接渝北区石船镇与市区。开通前,周边菜农多在石船镇卖菜,因人流有限,菜卖得慢且价格低;开通后,菜农们发现市区菜价更高,便纷纷乘地铁前往市区售卖。久而久之,这条线路被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
重庆“ 背篓专线 ”
今年,合肥轨道交通进一步升级服务,线网131个车站均设置 “纳凉区”,较去年新增44处,实现纳凉服务基本全覆盖。每个纳凉区标配纳凉凳与“夏日清凉包”,部分站点还增设饮水点。一些站点创新打造“纳凉+”多功能融合空间,将纳凉点与健身区、中医养生角、阅读区等功能巧妙结合,拓展服务内涵,使其成为集休息、健康、文化于一体的“温馨驿站”。
无锡地铁则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空间权利的共享性赋能。协调消防、社区、物业等多方主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封闭边界 —— 盛岸站预留口开放研究、靖海站社区通道改造等案例,彰显 “共享发展成果”理念已渗透到城市的毛细血管。当一扇小门能让居民少绕行500米,其意义早已超越交通便捷本身,让城市的公平性与包容度变得更加具象可感。
靖海站社区通道改造
从打通“最后一公里”到解决“最后200米”的出行难题,城轨交通在提供便捷、环保出行方式的基础上,不仅将城市各区域紧密相连,更在串珠成链中,描绘出一幅动人的温情画卷,勾勒出城轨交通注入城市发展的暖心力量。
作为城市的“地下动脉”,城轨交通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它串联着城市的发展脉络,牵引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日益发挥着促进城市更新、引领城市拓展、提升城市品质、重塑城市经济地理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市群融合进程的前提与基础。
如今,城轨交通的“催化剂”效应持续升温。无锡地铁网络从 1、2号线到 5、6号线的扩容,不仅是里程的增长,更是城轨交通支撑城市发展理念的迭代升级。以TOD模式催化的空间革命为例:无锡市妇儿中心作为首个医疗类TOD项目,将打造“医养+交通+商业” 的立体生态圈;奥体中心站、贡湖湾湿地公园站等站点嵌入功能区腹地,标志着无锡从“站点适配城市”转向“城市围绕站点生长”。这种站城一体化的深度实践,让城轨交通成为重组城市空间结构的 “隐形规划师”。
对于任何城市而言,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外来人口的持续涌入,对城市配套功能尤其是交通出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转变发展动能,从“适度超前”转向“全面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接地气”且 “接天线”的城轨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迈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城轨新时代,进一步发挥赋能效应、聚焦城市品质重铸,城轨交通既责无旁贷,亦满怀壮志。
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共生共融正不断深化。成都坚持“建轨道就是建城市,通轨道就是通生活”理念,全面实施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依托轨道线网,带动周边地块高强度开发与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形成“商业中心—居住中心—生产中心”圈层分布的建筑群落和城市组团。这些集办公、居住、商业、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区域中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交织,推动“人、城、产”融合发展,构建出便捷、舒适、多元的生活场景。
从最初运营里程26.2公里到如今450公里,从“一条线”到 “一张网”,郑州轨道交通的建设史,亦是一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快速崛起的历史。对郑州而言,城轨交通以城市经纬为尺、轨道为线,融通南北、接驳东西,犹如城市生长的脉络,不断延伸、交织,在优化城市通勤、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轨交通正激活产业升级引擎,这一变化既在意料之外,亦在情理之中。在城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合肥轨道交通不再局限于建设者角色,而是积极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在推进高质量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作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轨道交通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改革创新,着力搭建联动合作平台,促进各项新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在上海,地铁不仅是穿梭都市的脉络,更是艺术与生活的奇妙交响。行色匆匆间,和美不期而遇——越来越多的地铁“美术馆”,让上海的市民与游客倍感惊喜。将美术馆搬进地铁,为市民提供“与美同行”的契机,让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也为专业文化艺术机构培育了更多潜在观众,实现了上海城市文化“美美与共”的愿景。
上海地铁南京东路站“新海派?新力量——中华艺术宫青年艺术家推介展”
无锡地铁开启城轨交通文化联动发展,破解文旅融合痛点,推动文化价值再生。城轨线路不仅缓解了景区拥堵,更通过“轨道上的微旅行”重塑体验:鼋头渚的樱花季,从“停车场噩梦”变为“诗意穿梭”;蠡湖未来城借地铁获得文化消费新流量。城轨交通与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让无锡的江南水乡气质在高效通勤中得以存续与更新。
樱花季 无锡三阳地铁站入口
在城市发展的强劲节奏中,城轨交通逐渐摆脱传统出行工具的束缚,展现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进一步重塑城市格局、国土空间、交通生活的进程中,它正为提升城市品质注入强大动能。
我国城轨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速度远超一些发达国家的轨道交通发展进程。运营里程不断刷新、版图持续扩大的背后,是强劲的交通需求脉动,是城市发展的澎湃活力,更是“人民城市为人民” 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历经60余年发展,城轨交通营造的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全新场景,让城市发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一定程度上,我国城轨交通发展成果的精髓,在于对“大”与“小”辩证关系的自觉把握。
城轨交通规划需“大处落墨”,如无锡市妇儿中心TOD项目在蓝图阶段就预留发展弹性,为未来30年留足接口;同时要“小处绣花”,如盛岸站对未开放出口的可行性研究,着力精细化盘活既有资源。这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嵌套,让城轨交通与城市发展既保持同向而行,又不失应对变化的敏锐。
在无锡地铁的实践中,以盾构机产业为代表的硬核制造能力构成刚性基础,与风雨连廊、便民通道等人性化设计彰显的柔性关怀形成互补。当产业园区工人选择地铁通勤时,小区围墙的一扇小门或许就决定了他是否选择绿色出行——产城融合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这些看似细微的细节耦合。
城轨交通作为“效率机器”的本质 —— 缩短时空距离,正通过人文温度实现价值升华。市民因出行难题解决而感受到的幸福感,与城轨交通TOD商业体每小时万人吞吐量的经济效能同等重要。无锡地铁的“微更新”实践证明,效率与温度并非对立,反而能在“最后一公里”的共情设计中相互强化。
宜“大”则“大”、适“小”而“小”,我国城轨交通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故事之所以动人,实践成果之所以引人深思,正因它既展现了线路延展中城市能级的跃迁,也记录了“便民门”开启时市民眼角的笑意,更让城轨交通无形中完成了从混凝土工程到生活场景的蜕变。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大”与“小”的叙事共鸣,映衬出城轨新时代的文明绽放与责任担当:用地下空间的壮阔叙事,支撑每个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让城市发展的每一寸推进,都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温暖。这种上下求索、大小皆宜的智慧,正诠释着我国城轨交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升华的关键密码——毕竟,真正的品质,永远在宏大蓝图与人间烟火的交汇处闪耀光芒。
来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轨道交通
返回版块1.02 万条内容 · 12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怕冷or怕热?看地铁列车如何“适宜”你的体感温度盛夏将至,地铁成为市民出行的“避暑胜地”。但你是否遇到过车厢里“冰火两重天”的体验?为何同一列车不同区域温度不同?地铁空调如何“未卜先知”调节温度?轰鸣的噪音背后又有哪些降噪“黑科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