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新鲜事 \ 西藏定日地震专访丨陕西建科特种公司员作义:抗震救灾勇担当,震后重建献良方

西藏定日地震专访丨陕西建科特种公司员作义:抗震救灾勇担当,震后重建献良方

发布于:2025-05-29 16:51:29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新鲜事 [复制转发]

本文来源:建筑结构(ID:buildingstructure)


引言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最高烈度达Ⅸ度(9度)。此次地震波及西藏自治区1个市、6个县、45个乡镇,震级高、烈度强,造成126名同胞不幸遇难,约6.15万名群众受灾。地震发生后,陕西建科建设特种工程有限公司员作义副总经理第一时间率专业技术团队奔赴定日地震灾区,开展震后房屋安全评估和灾后重建技术指导工作。他凭借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带领团队克服高原缺氧、低温严寒等恶劣条件,深入受灾最严重的乡村地区,系统评估藏式传统民居损毁情况,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员作义团队结合当地建筑特色,提出"就地取材、尊重传统、安全可靠"的重建原则,制定针对性加固方案,并推动完善西藏地区抗震设计规范,用专业技术和责任担当为灾区重建贡献力量。

受访嘉宾:员作义  陕西建科建设特种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采访团队:《建筑结构》杂志社

图片

Q1建筑结构:当您了解到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时,第一时间直观的反应是什么?作为一名结构领域的专家,就本次震害,您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是否有思想准备要随时奔赴灾区的准备?

答: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此次定日Ms6.8级地震是继2015年尼泊尔地震以来,西藏自治区经历的破坏最大的一次地震(图1~2)。因为2015年自己参与过4·25尼泊尔地震震后日喀则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所以从新闻中得知发生地震后,我第一反应是,这个震级的地震对于西藏地区传统民居的破坏应该是巨大的,因为藏式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以夯土墙或土坯墙木结构为主(图3),其砖砌(夯土)分隔或围护墙体与主体结构缺乏有效连接,结构体系不合理、建造材料强度低、房屋整体性较差和缺乏抗震构造措施,在地震中发现多有山墙歪闪倒塌、榫卯节点破坏、屋盖倒塌和墙体开裂等特征。

由于日喀则地区深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加之地震发生在寒冬时节,当地建筑物实际破坏情况如何,居民住房安全如何解决是我最想了解的。在地震发生后,我随时做好了奔赴前线的准备工作,为灾区震后评估和重建尽一个结构工程师的绵薄之力。

图片

▲ 图1  5.0级及以上地震的震中分布

图片

▲ 图2  定日6.8级地震烈度图及震害调研位置

图片

▲ 图3  藏式传统民居剖面示意


Q2建筑结构:您是在什么时间、何种情况下接到上级通知须赴灾区一线?在出发前您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答:地震发生后,陕西建科建设特种工程有限公司于1月13日接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住建局的驰援邀请后,第一时间集结各部门的结构专业团队奔赴灾区进行震后房屋安全排查和灾后加固设计工作,由于有日喀则地区的救灾经验,又是公司的班子成员之一,接到通知后我向单位主动请缨,带队前往。因为接到任务时间紧张,公司连夜组织人力采购高反药品、防寒用品、安排车辆以及工作所需的专业设备仪器,随时做好出发准备。

Q3建筑结构:跟您一起赶赴灾区一线的团队成员都有哪些?是来自一个单位还是不同单位组成的联合“作战”团队?您和团队成员在抵达灾区之后所看到的场景如何?有哪些直观感受?

答:本次赶赴灾区的救灾团队成员全部来自陕西建科建设特种工程有限公司,救灾团队成员是由结构检测、加固设计、加固施工等6个部门的联合作战团队,全员共计抽调技术人员8人(见图4)。初抵拉孜县城后,看到的情况比预想的结果要好一些,县城有少量房屋坍塌的情况,部分房屋有墙体开裂,女儿墙掉落,基本情况还算完好;但农村农房倒塌严重,据初步统计有近3600多户,倒塌情况触目惊心。

图片

(从左往右依次为吝佳、吴博汉、成浩、张少雄、员作义、毛冬旭、李峰、穆思聪)

图片

▲ 图4   陕西建科建设特种工程有限公司专业技术服务团队


Q4建筑结构:与您团队共同参与抗震救灾的还有哪些团队?他们分别来自哪些专业领域?在救灾工作中,各团队的职责和分工是如何划分的?

答:现场与我们一起救灾的团队来自全国各地,除结构抗震方面专家外,还有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援、医疗救援等方面的专家,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为灾区提供救援。在进入灾区后,根据当地政府的救援安排,不同单位根据救援需要均是第一时间到达救援现场,提前部署、规划,各司其职,为当地群众提供专业保障。

图片

▲ 图5  灾后应急住房建设

Q5建筑结构:在考察过程中,不同类型和结构体系建筑的受损情况如何?有哪些典型的破坏形态和特点?针对震损较严重的建筑,能否从专业角度初步分析其破坏机理?

答:本次救灾过程中发现,受灾最为严重的是藏式传统民居,经过正规设计的公共建筑如小学、医院等破坏相对较轻。藏式传统民居中在建造过程中,限于经济条件,主体材料均选用土坯砖和木构件,在震后主要表现为纵横墙交接竖向裂缝、门窗洞口角部竖向或斜向裂缝、梁檩搁置处局部受压裂缝。此外,木梁端部榫头显著拔出、木柱端部移位、楼屋盖与竖向承重墙体脱开均由于结构无可靠连接,整体性较差,导致房屋发生震损,甚至倒塌现象。女儿墙作为非结构构件,与下部屋面结构无合理有效的拉结构造措施,土坯墙抗弯、抗剪能力极低,在此次地震中出现大量损毁坠落。

图片

▲ 图6   震后传统民居倒塌照片

图片

▲ 图7   震后整个村落房屋大面积倒塌照片

图片

▲ 图8  传统民居外墙倒塌照片

图片

▲ 图9  沿街自建房一层整体倒塌照片

Q6建筑结构:在现场考察中,有没有发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或新的问题?这些情况对您的专业认知有哪些影响?

答:在现场排查检测过程中,看到的情况与历次地震中结构破坏类型基本一致,但还是有一些问题是我们在结构设计中常常忽视的情况,在本次地震中暴露出来,比如:女儿墙、框架结构内部填充墙等的开裂倒塌问题,以及装饰吊顶和广告牌掉落的问题,虽然没有直接对结构安全造成影响,但这些问题引起的安全逃生通道破坏和坠落砸伤问题,也增加了地震的伤亡情况。这些情况给我的感触巨大的,也给了后期结构设计人员提供了警示,让我们对非结构构件的抗震问题引起重视,同时也提高对此类构件的设计要求

图片

▲ 图10  框架结构房屋填充墙严重开裂照片

图片

▲ 图11  外墙倾倒和女儿墙倒塌掉落照片

Q7建筑结构:地震时正值冬季,高海拔、低温严寒加剧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难度。在整个现场的调研工作过程中,团队及当地支持单位具体遇到了哪些困难并如何克服的?

答:我们救灾团队在到达日喀则地区的当日已是凌晨1点,由于当地住宿紧张,团队成员已经做好了在车里过夜的准备,当地住建部门了解情况,第一时间进行协调为我们解决的住宿问题,同时在生活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条件和帮助,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救灾初期我们所在的拉孜县最高海拔4200多米,团队不少人已经有高烧、腹泻等高反情况,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凭着心中信念,克服了身体的不适完成救灾任务。

Q8建筑结构:参与灾后现场考察工作是一件具有极大危险性且又非常辛苦的事情,参加此项工作对您个人的心境、未来科研工作的开展会有哪些新的思考?

答: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每一次的地震都是我们建筑抗震技术发展的试金石,而作为一个结构专业技术人员,面对地震时,在心有触动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地参与抗震救灾工作,虽然抗震救灾存在危险,但震害现场的历历在目,更坚定我们每个结构人从业的使命感。对于未来的科研工作,我觉得应该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农村房屋的抗震加固技术研究方面,结合农村当地建筑结构特性,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探索既有农村房屋的加固设计方法,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地区,要确保群众的住房安全。同时也应完善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减少在地震过程中因非结构构件破坏而发生的次生灾害。

Q9建筑结构:开展的摸排、应急评估指导等成果对后续灾后重建有哪些指导意义?从政策、设计、加固、施工方面,对当地灾后重建有哪些意见或者建议?

答:现场开展的震后房屋摸排和应急评估工作为当地群众的住房完全情况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根据震后这些检测评估数据,为受灾房屋的加固设计和施工提供建议,尤其是对农村房屋,由于没有正规设计图纸,我们在评估过程中为灾后加固设计完善了建筑结构图纸,让其设计有据可依。针对西藏地区农村房屋的实际破坏情况,后期重建时,应该遵循“就地取材、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的原则,出台可实施的技术标准,并加强当地居民间的宣贯工作,普及房屋抗震知识。

Q10建筑结构:本次震害调查对我国今后的新建、抗震加固以及规范体系修订等方面,您有哪些意见或建议?

答:针对本次震害调查情况,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对于新建建筑我们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抗震设计方法,从本次震害调查中就可以看出,经过正规设计的房屋,地震破坏情况较小,也符合了我国抗震设计两阶段三水准的设计原则,但应在女儿墙、填充墙的非主要受力构件上进行更高的抗震设计构造要求,减小其破坏对次生灾害的影响。

其次,对于受灾房屋的抗震加固应该在提升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原则上,兼顾其建筑物的民族风貌,传统风俗,尤其是对西藏地区的传统民居,应从抗震的概念设计出发,不能照本宣科,尽量采取就地取材,尊重习惯的设计原则,针对性地进行抗震加固。

最后,后期的规范体系修订,针对西藏地区的建筑物,应结合藏区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出台针对性的建筑物设计规范和加固设计规范。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结构新鲜事

返回版块

2773 条内容 · 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深圳首条单洞双层预制混凝土结构隧道 ——春风隧道主线通车

h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