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所有自然大河几乎都是自西向东流向的,容易造成南北阻隔,甚至同胞分离。历史上,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宋金等时期,几乎都出现了以淮河—长江为界的局面。此外,中国还存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而政治中心又必须设在北方的问题。为了使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中华民族实现统一与融合、中国国土维持长治久安,修建一条纵贯南北的水上大通道势在必行。于是,中国大运河应运而生。
实际上,大运河是一个人工重新建构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巨型水系流域和水网系统。 它的伟大创造性在于,超越了“上苍之手”,重构了中华山河及交通体系。它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未曾中断的重要支撑条件。至晚从隋唐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便高度依赖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大型人工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 当时,吴国作为开凿主力,开凿了连接长江、淮河、济水和黄河的“邗沟”,这被视作“中国大运河”的逻辑起点。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局域运河初步发展;隋唐时期,全国性大运河全面形成并发展;北宋时,全国性运河进入繁荣阶段;南宋时,运河主要在江南局部发展;到了元代,完全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最终形成;明清两朝,古代大运河发展达到最后的高峰。光绪二十六年,大运河作为国家漕粮物资运输大通道的历史使命终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获得新生。
明嘉靖二十六年陈垲刊本《越绝书》
明万历年间《水程图册》
中国大运河到底凭啥“开挂”?
大运河的 首要功能是服务国家政治 ,包括军事力量调度和供应首都生活物资所需的漕运等。同时,其 经济功能 也不容小觑。运河系统支撑了沿线区域资源的开发与流通,带动了多种新的工商经济业态在大运河沿线成长,推动了大量城市、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渔业开发,并保障了国家税收(如榷资、盐税等)。此外,大运河沿线还孕育出多种 文化成就 ,成为巨大的中国文化富积廊道。
大运河就像中国古代的“超级纽带”, 使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海上丝路与草原丝路、天然运道与人工运道、经济基础与文化创造相互沟通、融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明奇迹。
至晚从隋唐开始,历代首都皆依赖大运河。南北政治中心与大运河及长江流域经济中心紧密相连,首都得以生存保障,国家政治中枢得以正常运转。海上丝路中的遣唐使、元代的马可波罗、明代的利玛窦和苏禄国王、清代的马嘎尔尼等海外使者,均与大运河有关。中国外销的瓷器、茶叶等商品,也多由大运河集散外运。大运河将历代港口城市组织在一起,形成海上丝路的大通道,并与陆上丝路相互连接,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汇聚。
中国先民充分利用天然运道,把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结合,使大运河得以成功开凿,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工程智慧与文明特征 。首先,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流向的自然河流连通,形成东西、南北运道交叉的最便捷运输网络体系。首都—运河—天然运道—地方政治经济中心城市—集镇和乡村,这一体系展现出贴近实际、高效低价的工程思想与创造精神。此外,湖泊与大运河紧密相关,作为大运河的“水柜”,起到补水、调水、滞纳洪水的作用。最后,海运与大运河相结合,使中国拥有无与伦比的水陆交通命脉。
大运河改变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结构。 中国早期的中心位于中原至关中地区,到唐代,出现了“扬一益二”,长江流域经济逐渐占据主体地位。宋代有“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文化中心。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清道光十六年云荫堂刊本《河工器具图说》牌记
清道光十六年云荫堂刊本《河工器具图说》内页
大运河与中华优秀文化复兴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联系。大运河作为线状文化生命体,内涵深厚、博大,其蕴含的巨大文化能量能够应时代之需而被释放。 大运河的复兴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形成了内洽、共生、互动的关系。
原文:中国大运河的文化解读
作者:贺云翱(南京大学)
原文刊载于《文化交流·版本研究》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7 万条内容 · 22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生态清洁小流域,有什么措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是小流域治理的新境界,是保护饮水水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2-3] 。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