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水与石之间:朱育帆的景观设计

水与石之间:朱育帆的景观设计

发布于:2025-07-15 09:21:15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复制转发]

"

水与石的透明性

朱育帆


在朱育帆的景观设计中, “阅读” 是起点。设计不是去重写场地,而是倾听它的沉默,看见它的脉络,从中发现那属于它自己的 独特故事


他以石为骨,以水为魂,于遗址、采石场与工业废墟中重构风景,激活场所自身的力量。景观由土地本身生长而出,时间与记忆在地貌与材质间 然浮现。


这是一次关乎场所、记忆与人心的静默对话,也是一次 山水精神 在当代的 温柔回声



01

青海原子城纪念园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账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写于金银滩草原


青海原子城,位于海北州海晏县的 金银滩草原 ,四面环山,海拔逾三千米,距西宁一百二十公里。这里曾是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 原子弹与氢弹研发 的重要基地。


青海原子纪念公园,正是在这片遥远高原上,以 独特的空间叙事 铭记那段历史。


隐形的钟摆式轴线 从南侧的纪念大厅出发,一直延伸到北边的和平丘。这条看似简单的轴线,却通过一条 曲折小径(zigzag) 串联起来。路径的每一个转折,都是一次节奏的变化,一次视线与方向的重新调整。


▲青海原子城纪念园体验设计 魏方、徐静绘


穿过一片仍然保留的 青杨树林 ,经过纪念墙,再转入一个 下沉广场 ,广场内有一道“钢门”。 300米长 的路径前段,被钢墙包围,空间变得安静、内敛,像是在让人沉思。


接着穿过 “钢门 ”,人们从低处走出,踏上铺满碎石的小径,缓缓朝 和平之丘 前行。丘体的入口宽约三米,像是一道沉静的门扉,迎面展开的,是黑暗与光明、压缩与开阔之间的 强烈对比 ——仿佛从幽深处步入空旷,从收束中迎来 豁然开朗



▲青海原子城纪念园场景图  一语一成工作室摄


一路行走,雕塑群、嵌入地面的钢制标记、留存的物件与文字,如同 引子 悄悄引导着步伐的快慢与停驻,身体的转向与回望。


“远瞩” 是第一个叙述节点,一座仿若掩体观测口的 巨型望远镜 被安放于此。透过它,视线直指园区核心—— 和平之丘 。凝望之间,仿佛提醒我们:唯有看见远方,方能知晓此刻 身在何处



▲“远瞩”节点  木樨摄


第二个叙述节点,是有关一位 读信者 。沿着锈钢与毛石夹道而行,路径不断收窄,空间愈发沉静。尽头,一位静坐读信的人伫立于树影之下,仿佛时间在此按下了 暂停键


他所承载的,是一段深埋于尘封信纸中的故事:一对北京来的夫妻,分别被派往原子城工作,却因 保密任务 ,彼此不能相告。


他们以书信维系情感,而信件需 绕行千里 ,才能从一墙之隔的岗位传至对方手中。直至庆功宴上,他们才惊喜发现,原来彼此一直 近在咫尺


在这片狭长的通道中,读信者也许不只是 一个人 ,而是 一代人 。那些在沉默中相爱的、等待的、牺牲的身影,被悄然安放在 风吹影动之间


▲“读信者”节点  木樨摄


转折,转折,再转折。每一个转角,都是一次 记忆的敲门 。铁门后是一串编号,一段遗迹,像暗语般层层递进,隐喻清晰而沉默。


路径如一场 心理的递进 ,高潮藏在全园的三分之二至五分之四之间。转过最后一道折线,豁 然开朗——一群透光的 白鸽 腾空飞起,像极了 希望 的剪影,直指蓝天。


山顶平台中央是一方映照无限天空的 方形镜面池 ,水面轻轻流淌,宛如天地交融。池畔围绕着长条石椅,钢板门上镂空的和平鸽剪影与池底由和平鸽拼成的世界地图相呼应,低语着设计的主题—— 世界和平


▲“和平鸽”节点  木樨摄


中国古典园林 的设计理念,根植于传统 山水画 的美学智慧——“笔墨丘壑”“土石皴擦”“虚实虽殊”“理致则一”等原则。那 “留白” 之处,便是一道 “阈” ,是 意义 悄然发生的所在。


青海原子城纪念园中的空间设计,正是借鉴了这份山水画的构图精神。在水与石间,留下情感的印迹,编织出一条曲折缱绻的 纪念之路



▲石涛的山水笔法


▲青海原子城纪念园平面图 一语一成工作室绘




0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在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深处,曾有一座 废弃采石场 。峭壁陡峻、水潭幽深,原本危险而荒芜。但如今,它悄然转身,成为一个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矿坑花园


园路从高处的 花园 开始,随即是一段封闭的 钢梯 ,将人引入采石场底部的 深水潭 。这种缓慢下降的节奏,仿佛进入一部 隐秘的故事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手绘草图 朱育帆绘


当游人转身进入一个 洞穴般的空间 (原是采石的通道遗迹)。顶部切开一道“天线”,阳光从裂隙中洒下,如白昼的闪电,划破幽暗。


接下来,是一段 漂浮的栈桥 ,贴着水面蜿蜒前行。远山、水光、天影,一齐倒映。最终,一道被植物掩映的坡道隧道,将人带回 地表 。此刻,天地豁然——仿佛 《桃花源记》 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一语一成工作室摄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一语一成工作室摄


朱育帆在设计中同时考虑了 “近质” (从近处观察所感知的材质与细节)与 “远势” (从远处体会的空间动势),这与 “以骨为质” 的绘画技法相似。


设计并没有刻意掩盖这座采石场的 “伤口” 。崖壁的裂缝成为瀑布的通道;粗粝的岩石、裸露的钢材,被保留下来,作为 记忆的见证


在这里,旧的与新的界面彼此交织、共同生长。空间不仅被 修复 ,更被赋予了一种 “气韵生动”的生命



▲“以骨为质”的《芦鸭图》 曾宓绘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平面图  一语一成工作室绘


这一段园林路径并非 匀速的“游览” ,而是一段节奏鲜明的 心灵行走 ,逐渐从未知走向发现,从黑暗步入光明,从个人走向群体,从现实步入象征。


当你走出那段幽暗的坡道,重新回到阳光下,回望那片曾经是采石场的空间,也许你会明白:真正的美,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在断裂中找到连贯,在粗砺中发现诗意, 在荒芜中孕育希望


这正是东方园林之魂,也是一段关于 “精神之园 ”的当代表达。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平面图 来源:网络




03

首钢群明湖公园


首钢群明湖公园,作为2020年北京冬奥会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被赋予了新的 空间生命


它的前身,是首钢首都钢铁厂的 核心工业区 ,冷却塔、高压电线、水冷池和高炉等遗迹仍静静矗立——见证着一个时代的 工业辉煌 ,也等待着一种 新的叙事


朱育帆并未选择用常规的景观语言去“覆盖”或“清洗”这段工业历史,而是借助中国传统 山水画的逻辑 ,将这片土地处理为一幅横向展开的 山水画卷 ,展开为一条“行走中的风景叙事”。



▲首钢群明湖原貌 魏方摄



▲首钢群明湖现状 邱思嘉摄

所谓 “断”与“连” ,构成了这幅画的节奏。一如传统山水画中看似连续的画面,实则通过屏风、坡地、云雾、树木形成层层 “段落” ,为观者提供可驻足、可转折、可遐想的 空间节奏


群明湖公园中的 “段落”感 ,源自地形起伏与植物演替的共同塑造。如石景山等地形被用作 天然的帷幕 ,而大量野植物,如同传统画卷中的 “皴法” ,遮蔽与引导着游览路径,使建筑不再以完整的姿态出现。


更妙的是,这些植物的倒影被平静如镜的湖面复制一遍,形成如镜中画卷的垂直 “再现” ,把时间与空间延展得更为幽深。



▲《韩熙载夜宴图》


在《韩熙载夜宴图》中曾通过 屏风与布景 ,让不同场景在一幅长卷中彼此连接却又各自独立。


朱育帆在此借鉴了类似的策略,利用植物、地形甚至 残留结构 ,使 视线 被反复打断、引导、重新展开。



▲首钢群明湖剖面图 魏方、徐静绘


首钢群明湖原本是一个危险、废弃、无法亲近的场地。如今,它没有被完全 “整修” ,而是在 “保留与转化” 之间找到了一种 新的“连续” :新与旧、空与实、机器与花园、工业与生态,在有限介入下 彼此呼应、交织


它让我们在城市中暂时抽离日常的线性节奏,在时间与记忆的裂缝间,重新找到人 与环境的联系


在这里,每一次转身,每一个拐角,都是一次 新的画面“起笔”



▲首钢四高炉 邱思嘉摄



▲首钢现状 邱思嘉摄



▲首钢现状 邱思嘉摄




结语

在朱育帆的景观设计中, 水与石 不仅是物质介质,更是时间与精神的 承载者 。设计是对 “场地之魂” 的温柔回应,既不掩盖创伤,也不浮夸重建,而是在断裂与缝隙中,嵌入可以 共情的空间

他以山水画的构图逻辑为骨架,用中国古典园林的 “虚实相生” 来穿引道路,用肌理粗粝的石与轻盈流动的水构成对比与呼应,营造出一种似有若无的 “精神之境”

人在其间游走,不只是看风景,而是在重温一种 缓慢、含蓄、可回味 的空间体验。

水与石之间,是张力,是留白,也是连接。正是这种不声张的 介入方式 ,让废墟开花、记忆重生,这正是我们心中所追求的 理想风景

一卷山水未尽,一场对话未完, 余韵 仍在心中缓缓流淌。

来源:公众号匠山行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9 万条内容 · 27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苏州盛泽银行街开甲片区更新设计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老城区的命运也面临转折。近年来,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更新的重视,使得银行街这一承载了诸多历史故事的片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改造,重新变成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片区历史 苏州盛泽明清时盛泽已是“日出万绸、衣被天下”,成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到达民国更是成为周边区域丝绸流通中心。丝绸交易旺盛,市场繁荣,有“小上海”之称。工商业的兴旺刺激了金融业的发展。民国 11 年 (1922 年 )3 月,中国银行嘉兴分行在盛泽分设办事处,门前的街名命名为银行街,且一直沿用至今。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