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游乐场为什么总是
粉色或蓝色?
01
粉蓝二分法:
一场人为制造的传统
要解构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必须首先揭示其人为建构的本质。
" 粉色代表女孩,蓝色代表男孩 " 的所谓 " 传统 " ,实则是 20 世纪商业利益与性别规训共谋的产物。
1920 年代:美国百货业为刺激消费,刻意将粉色标榜为 " 男孩色 " (因其近似红色,象征阳刚),蓝色则被包装为 " 女孩色 " (呼应圣母玛利亚的纯洁意象)。
1940 年代:商业策略发生戏剧性反转。市场研究发现,将粉色与 " 甜美 "" 温顺 " 等特质绑定后,能更有效地向女孩推销玩偶和厨具玩具。
21 世纪:这套人为规则通过全球玩具产业链、儿童娱乐产业和空间设计,被自然化为 " 与生俱来 " 的认知。
如今,这种商业逻辑已深度嵌入游乐空间的设计之中——粉色系的旋转木马与蓝色系的攀爬架形成鲜明的物理区隔,而公主主题的柔和造型与太空主题的机械结构则构成了更具隐喻性的对立。
这种设计不仅划分了空间,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性别的刻板分野。
02
如何设计一个 “去性别化”的游乐场?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与进城市正积极打破这种色彩霸权,通过创新设计重构更具包容性的儿童成长空间。
这些实践者正在用设计语言解构传统的色彩性别编码,为儿童创造更自由、多元的发展环境。
1. 中性设计 + 儿童参与 = 打破性别框架的游乐空间
Valanko ni Ramat/印度
受蒙特梭利教育启发, Shreyas 基金会学校的 'Valanko ni Ramat' 游乐场以去性别化设计打破传统——曲线构筑的五大感官区、回收材料打造的攀爬架、马赛克隧道,均由孩子亲手参与创造。
这里没有 “ 男孩区 ” 或“ 女孩区” ,只有激发探索欲的中性空间。
沙坑是所有人的实验室,水区是共有的物理课堂,健身装置依儿童人体工学而非性别标签设计。
当教育空间剥离性别预设,玩耍便回归最本真的模样:一场关于好奇心与勇气的平等冒险。
2. 自然融合 + 全龄包容 = 与社区共生的 成长乐园
达令敦园区游乐场/澳大利 亚
ASPECT Studios 以自然为灵感,在达令敦园区打造了一座去边界化的游乐场。
原生石材堆叠出攀爬的丘壑,水景区折射着阳光的嬉戏,开阔草坪延伸成家庭欢聚的画布。
这里没有年龄的界限——孩童在坡地间追逐,在石与水的交响中探索自然的本真。
当设计回归纯粹,玩耍便成为最自由的表达: 一场属于整个社区的、与大地对话的游戏。
澳派景观设计工作室(ASPECT Studios)还为儿童创造出丰富的游乐体验。
锻炼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体质并增强活力、感受周边事物及享受自由玩耍的快乐。
并且在相邻区域设计了宽广的草坪,以便家人进行野餐或共同玩游戏。
游乐场地的设计旨在此景观背景下创建一处游乐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石材设计出具有场地特色的游乐元素。
3. 历史传承 + 全龄友好 = 打破时空界限的自然 空间
Oosterpark公园游乐场/荷兰
在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市政公园腹地, Play Garland Oosterpark 以 88 米长的木质曲线,在 Springer 笔下的英式古典园林中勾勒出当代游乐的诗意注解。
这座如有机生命般蜿蜒起伏的装置,巧妙融合了攀爬网、滑梯与沙坑,将十九世纪的园林美学转化为可触摸的游戏语言。
晨光中,孩童们在百年山毛榉的荫蔽下穿梭,老人在曲线平台休憩交谈,历史与当下在此达成默契对话。
大部分的游乐设施都有着尽可能丰富的色彩,而新设计试图兼顾两种思路。
煤黑色的主要结构与公园里其他的新元素一致,而在其上的两条彩色渐变的线,巧妙地将缤纷的色彩控制在这一连续的环形上。
既让人眼前一亮,又避免了喧宾夺主 。
▲ 局部平面图
03
作为设计师(或家长),我们能做什么?
1. 警惕“粉蓝陷阱” :在设计或购买玩具时,避免默认“女孩 = 粉色”“男孩 = 蓝色”。
2. 支持包容性设计 :关注巴塞罗那、伦敦等城市的性别中立景观案例,推动本土实践。
3. 让孩子自由选择 :不预设“男孩应该玩什么”“女孩应该喜欢什么”,尊重他们的本能偏好。
结语
色彩本应是自由的,童年更不该被性别定义。
当我们拆解那些看似 “天然”的粉蓝分区,或许会发现—— 限制孩子想象力的,从来不是他们的性别,而是我们固化的思维。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9 万条内容 · 27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