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资料库 \ 四百年前的造园密码,如何解锁未来城市?——《园冶》浅谈之一

四百年前的造园密码,如何解锁未来城市?——《园冶》浅谈之一

发布于:2025-07-06 16:57:06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资料库 [复制转发]

当全息投影的 “计大师” 在园林里侃侃而谈,孩子们戴着 AR 眼镜拼搭古建构件,你是否想过,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竟与四百年前的造园智慧一脉相承?《园冶》作为中国古代造园学的巅峰之作,其核心理念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正焕发着全新生命力。

一、理念溯源:解码《园冶》的东方智慧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生态哲学

计成笔下的 “天开”,绝非简单照搬自然形态,而是深谙自然系统的运作逻辑。扬州影园便是绝佳例证,设计者巧妙利用城壕洼地,“就地浚湖,因阜筑山”,将原本的烂泥潭,改造成涵虚阁前烟波浩渺的水景,这一神来之笔,正是对水文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在现代生态学视角下,这一理念与 “遵循场地生态基因” 不谋而合。元荡湖项目果断摒弃混凝土湖岸,以茅草生态过滤带净化水质,重现了《园冶》中 “察水之来历” 的智慧,堪称当代生态实践的典范。

图片

“因借体宜” 的设计方法论

“因”,是因地制宜的适应性设计。山林地选择 “入奥疏源”,像无锡寄畅园八音涧,完美保留原始山势;城市地则追求 “闹处寻幽”,苏州环秀山庄用高墙隔绝喧嚣,营造一方静谧天地。


图片
图片


“借”,强调系统联动。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片石假山巧妙 “借” 光影变化,花岗岩切片随着日照角度移动,投射出动态阴影,将米芾的画意转化为充满韵律的四维景境,令人拍案叫绝。

二、现代转译:传统智慧的技术重生


空间基因的激活技术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园冶》的理念催生出诸多创新实践:

  • 城市废弃地

    :石家庄织锦园别出心裁,将棉纺厂红砖碾粉掺入透水混凝土,染色池裂缝嵌碎瓷模拟靛蓝染液,既保留工业记忆,又赋予场地新生。  
    图片  

     
    图片  
    • 滨江湖滩地

      :元荡湖项目借助 GIS 模拟水动力,设计阶梯式浅滩,杉木桩护岸内嵌水质传感器,实现生态敏感度的精准调控。  
    • 材料与技艺的进化

    传统材料在现代设计中重获新生,深圳零碳公园用回收手机屏玻璃制作 “像素墙”,完美诠释《园冶》“废瓦片也有行时” 的循环理念。而无锡龙湖华亨天玺的 “五叠悬瀑”,通过声波传感器调控水流强度,当噪声超 60 分贝时,涌泉自动增强掩蔽车流声,数字化重现 “八音涧” 的声景智慧。

    图片

    图片

    • 文化叙事的当代表达

    在文化传承方面,设计师们同样创意无限。扬州琼华仙玑园将何园山花、仪征鼓楼斗拱解构成抽象几何构件,琼花台以不锈钢框架重构传统琼花意象;园内全息投影 “计大师” 讲解《借景》篇,儿童通过 AR 拼装古建构件,让文化基因在互动体验中活态传承。

    图片

    三、批判反思:实践中的误区与警醒

    符号化复制之弊

    部分 “新中式” 楼盘机械复制月洞门、仿竹 PVC 廊柱,却脱离场地语境,沦为空洞的符号堆砌。正如童寯所批判:“今人造园如造迪士尼!” 对比德国萨尔布吕肯港口岛公园,用废墟瓦砾堆砌干石墙,任野草自然生长,反而更贴近《园冶》“雕镂易俗,花木藏拙” 的本义。

    技术依赖的生态悖论

    过度依赖智能系统可能导致 “伪生态”。某湿地公园铺设地下电缆营造 “萤火虫灯光秀”,却意外造成光污染,干扰夜栖生物。而雄安新区 “会呼吸之路”,采用陶瓷骨料透水砖,依靠物理结构实现 95% 雨水下渗,无需额外能源驱动,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设计。

    四、研究启示:传统智慧的未来图景

    生态维度:从形式模仿到过程协同

    南宁园博园矿坑花园大胆创新,用煤矸石塑山,植生混凝土固坡,废弃材料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步演替为稳定植被系统,实现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完美统一。

    图片

    文化维度:从历史复刻到基因转译

    北京大兴机场 “丝园” 以数控切割汉白玉薄片层叠出丝绸垂坠感,苔藓盆景悬浮于钢构网架,将 “柔” 与 “韧” 的东方美学,转化为极具现代感的设计语言。

    图片

    社会维度:从精英雅趣到公众共建

    上海 “移动园林计划” 推出可拆卸斗拱模块,市民可自助组装街角休憩亭,践行《园冶》“当要节用” 的平民智慧,让园林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五、结语:园林 —— 跨越时空的对话

    站在琼华仙玑园的琼台停云上,看着孩童追逐全息投影的 “计大师”,仿佛穿越时空,与四百年前在影园疏浚洼地的计成隔空对话。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简单的粉本复刻,而是将文化基因深深植入当代生活的土壤。钢构间的苔藓、传感器调控的瀑布、再生砖墙攀附的凌霄,都是《园冶》精神在新时代的 “自发生长”。

    图片

    下期预告

    当我们深入探索《园冶》的智慧宝库,会发现更多惊喜。在即将推出的系列文章第二章中,我们将聚焦《相地》篇的当代演绎,揭秘设计师们如何激活场地基因,让每一寸土地都诉说属于自己的故事。那些被忽视的城市角落,究竟藏着怎样的生态密码?又有哪些创新技术,正在重塑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敬请期待!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景观资料库

    返回版块

    3.37 万条内容 · 9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叠山理水之外:颐和园“技”与“艺”的融合

    " 叠山理水之外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颐和园的山水,是乾隆笔下的丹青,亦是匠人手中的砖石,其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希望实现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