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水处理 \ 城市排水管网在梅雨季节面临的问题,附解决方案

城市排水管网在梅雨季节面临的问题,附解决方案

发布于:2025-07-05 07:07:05 来自:环保工程/水处理 [复制转发]

城市排水管网在梅雨季节面临的问题,附解决方案

每年6月至7月,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地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连阴雨天气。由于这一时期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湿度大,使得家中器物容易发霉,民间亦称为“霉雨”季节。进入梅雨季节,相信这段时间各个地方都阴雨绵绵。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就像开启了 “无限循环雨模式”。连续的阴雨,让不少城市陷入 “水漫金山” 的尴尬,街道变 “河道”,地下室成 “池塘”,市民出行苦不堪言。这背后,市政排水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这两大核心痛点,更是让排水问题雪上加霜。

一、雨季市政排水面临的问题 
1、低洼地区雨水倒灌: 
  问题的本质:梅雨期间持续的强降雨致使城市内河、湖泊、长江及其支流的水位迅速攀升,甚至已超越城市排水管网的出水口标高。 
发生机理:当外部水体(河、湖、江)水位高于城市排水管网末端(排口)时,重力排水失效。 高水位的外部水体在压力作用下,通过排水管网反向倒灌进入城市低洼区域。 低洼地区本身积水难以排出,加上倒灌涌入,形成严重内涝。 
事件后果:地下室遭遇水淹,地下车库出现进水状况,道路积水深度可观且持续时长较长,致使交通陷入瘫痪状态,房屋亦出现进水情况,进而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树叶淤泥堵塞排水管道: 
问题的本质:在梅雨来临前的干燥阶段,路面积聚了大量灰尘、落叶以及垃圾等杂物。而在梅雨初期出现的强降雨天气,特别是短时强对流天气,会把这些杂物冲刷至雨水口与排水管道之中。  

发生机理:

 “第一场雨”效应:久旱之后的首场强降雨,其冲刷力极为强劲,会将大量分布于地表的松散杂物,顺势冲入管网之中。

持续降雨累积:在梅雨期间,持续不断的降雨会持续带来新的树叶,特别是行道树的落叶,同时还有塑料袋、生活垃圾等各类杂物。

 管网沉积:在流速较为缓慢的管段、管道转弯之处、检查井以及雨水篦子的下方,极易出现杂物堆积的情况。尤其是淤泥与树叶、垃圾相互缠绕,从而形成 “栓塞”。

 

清淤不及时/不彻底:汛前开展的清淤工作,或许未能覆盖所有管段,或者清淤工作执行得不够彻底,进而遗留了一定的隐患。 
事件后果:

管道的过水能力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完全堵塞。雨水无法及时排出,进而在路面形成积水现象。与此同时,低洼地区发生内涝的风险有所加剧,泵站的负荷也随之增加。此外,污水管网还有可能因为雨污混接或者倒灌问题而出现超载状况。

二、典型城市梅雨季节排水问题实例分析

1、武汉作为 “江城”,武汉独特的地理环境既是城市发展的优势,也为梅雨季排水带来巨大挑战。长江、汉江穿城而过,市内湖泊星罗棋布,东湖、南湖等大型湖泊面积广阔,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然而,武汉地势低洼区域众多,汉口沿江、后湖、南湖片区等,平均海拔仅 20 - 25 米,在高水位面前毫无抵御之力。

 

回顾历史,2016 年的梅雨季,长江武汉段水位持续攀升,最高达 28.89 米,超过警戒水位。江水倒灌致使沿江排水口被迫关闭,城市内部强降雨无法排出,汉口、武昌多个城区一片汪洋。2020 年,同样的困境再次上演,长江水位居高不下,叠加连续强降雨,南湖片区积水最深处达 2 米,大量车辆被淹,居民出行受阻;光谷部分区域因管网堵塞,树叶淤泥堆积在排水口,雨水无法及时排出,道路积水严重,交通几近瘫痪;汉口老城区由于管道老化、管径狭窄,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内涝情况尤为突出。

2、合肥地处江淮分水岭,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梅雨期降水集中且强度极大。据气象资料显示,合肥梅雨期平均降雨量达 250 - 350 毫米,部分年份暴雨日数可达 5 - 7 天。近年来,城市扩张速度迅猛,新城区不断向外延伸,但排水规划建设却未能及时跟上步伐。部分新城区的排水管网设计标准较低,无法应对极端降雨情况。

 

老城区则面临管网老化、雨污分流不彻底的突出问题。许多排水管道使用年限超过 30 年,管道破损、渗漏现象严重。南淝河、巢湖是合肥的主要水系,梅雨期水位上涨迅速,沿河低洼地带如老城区部分区域、部分开发区,成为倒灌重灾区。以五里墩立交桥下为例,短时强降雨时,树叶垃圾堵塞雨水口,加上排水系统不畅,积水深度可达 1.5 米,导致车辆无法通行,交通严重瘫痪。合作化路、金寨路等主干道也因同样原因,在暴雨后出现大面积积水,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巢湖流域防洪排涝压力与城市内涝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合肥的排水困境。

3、南京滨江临河,长江和秦淮河穿城而过,紫金山等山脉环绕。特殊的地形使得局部汇流速度加快,降雨迅速汇集到河流中,给城市排水带来巨大压力。秦淮河是主城区的重要水系,梅雨期水位一旦上涨,沿岸区域便岌岌可危。特别是秦淮河沿岸、河西部分低洼区域,地势相对较低,秦淮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河水倒灌风险极高。玄武湖、莫愁湖等周边区域,也因与城市排水系统相连,面临着湖水外溢、倒灌的威胁。

 

老城区如鼓楼、秦淮部分区域,管道老化问题严重,部分管道管径仅为 30 - 50 厘米,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的排水需求。每到梅雨季,树叶淤泥极易堵塞管道,遇强降雨时,街道瞬间变成 “小河”。城东、仙林等区域,虽然是新建城区,但部分路段由于管网规划不合理,排水能力不足,或因施工等原因导致管道堵塞,也常出现积水现象。例如,在某次强降雨中,城东某路段因管道被建筑垃圾堵塞,积水深度达 1 米多,附近居民出行受阻,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4、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建筑鳞次栉比,地面硬化率高达 70% 以上。这使得降雨后产汇流速度极快,雨水迅速汇聚到排水系统中。尽管上海拥有相对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强大的泵站体系,全市排水泵站数量超过 200 座,但在极端天气增多、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的三重压力下,排水形势依然严峻。

 

苏州河、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但在天文大潮叠加暴雨时,高潮位对市区排水构成严重顶托甚至倒灌风险。据统计,近十年间,因高潮位顶托导致排水不畅的情况发生了 20 余次。城市核心区如静安、黄浦、徐汇部分老弄堂区域,由于空间受限,管道更新困难。这些区域的排水管道大多建于上世纪,管径小、材质差,极易被杂物堵塞,每逢梅雨季,积水问题频发。快速城市化区域也存在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的情况,部分新建小区周边道路,在暴雨后常出现积水现象,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此外,台风带来的暴雨与梅雨期降雨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内涝风险,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巨大考验。

5、苏州素有 “东方威尼斯” 美称的苏州,河网密布,水网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 12 公里以上,太湖、运河等水系环绕。然而,这样的水乡特色在梅雨季却成为城市排水的难题。运河、内河水位受太湖水位和区域降雨影响显著,一旦太湖水位上涨,苏州城内河水位也随之攀升,古城区平江、沧浪等地势低平的区域,面临着严重的河水倒灌风险。

 

由于古城保护的需要,大范围的地下管网改造受到限制,部分区域管道狭窄,管径仅 20 - 40 厘米,且多为砖砌结构,极易被树叶、淤泥和生活垃圾堵塞。疏通工作难度大,且容易对古城风貌造成破坏。工业园区等新区虽然排水标准较高,但在强降雨下,部分节点仍可能出现积水。例如,某次强降雨过程中,工业园区某路段因排水口被大量树叶堵塞,积水深度达 1 米,车辆无法通行,周边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太湖流域防洪排涝与城市排水紧密关联,太湖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苏州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梅雨季排水压力巨大。

三、创新解决方案

1、内置防倒灌器,就像城市排水系统的 “忠诚卫士”。它采用单向排水原理,安装在排水口处。当排水管网内水位高于外部水体时,防倒灌器自动开启,顺利排水;一旦外部水位上升,它便立即关闭,阻止倒灌。这种装置成本低、安装方便,后期维护也简单,适用于江河湖沿岸及下穿立交等排水口,为城市筑起一道防倒灌的坚固防线。

 

2、智能分流井堪称城市排水的 “智慧大脑”。它集成了雨量监测、水质检测、自动控制等多种功能,能够根据降雨量和水质情况,智能化地精准分流雨水和污水。在降雨初期,将污染较重的雨水引入污水处理厂;随着降雨量增大,再将清洁雨水排入自然水体,有效减少溢流污染,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特别适用于雨污合流或分流不完善的区域。

 

3、一体化预制泵站则是城市排水的 “超级动力站”。它将水泵、格栅、控制系统等集成在一起,在低洼区域主动加压排水,大大提升排水效率。配备的粉碎格栅还能自动粉碎杂物,防止堵塞,保障泵站稳定运行。适用于下穿道路、地势低洼街区等排水困难区域,为城市排水提供强劲动力。

 

这些解决方案在不同城市已经初见成效。武汉、合肥等地通过安装内置防倒灌器,有效减少了雨水倒灌;上海、苏州利用智能分流井和一体化预制泵站,提升了排水效率,缓解了内涝问题。

梅雨季城市排水是一场 “持久战”,需要 “防”“疏”“排”“蓄”“智” 多措并举。从小小的防倒灌器,到智能的分流井、强大的预制泵站,每一项技术创新都在为构建韧性城市排水防涝体系贡献力量。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更多智慧方案涌现,让城市在梅雨季也能从容应对,告别 “看海” 模式,守护市民的美好生活!

每年6月至7月,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地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连阴雨天气。由于这一时期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湿度大,使得家中器物容易发霉,民间亦称为“霉雨”季节。进入梅雨季节,相信这段时间各个地方都阴雨绵绵。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就像开启了 “无限循环雨模式”。连续的阴雨,让不少城市陷入 “水漫金山” 的尴尬,街道变 “河道”,地下室成 “池塘”,市民出行苦不堪言。这背后,市政排水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这两大核心痛点,更是让排水问题雪上加霜。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梅雨季节,排水管网的应急办法,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2025-07-06 06:11:06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处理

返回版块

42.64 万条内容 · 148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中VOC在线监测如何实现?

水中VOC在线监测如何实现?解析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 技术原理:从采样到分析的全流程突破前处理技术革新动态吹扫捕集:系统采用加热吹扫装置,将水样中VOCs组分高效解析,配合除水模块实现ppb级检测灵敏度,突破传统方法对高盐度水体的限制。顶空固相微萃取:针对复杂基质水样,通过顶空进样装置将VOCs转移至气相,结合固相微萃取纤维实现目标物富集,降低基质干扰。高精度检测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系统依据HJ 639-2012标准,采用程序升温色谱柱与全扫描质谱,实现57种VOCs组分精准分离与定性定量分析。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