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固废处理 \ 建筑垃圾如何管理?来看政策发展与趋势展望

建筑垃圾如何管理?来看政策发展与趋势展望

发布于:2025-07-02 09:45:02 来自:环保工程/固废处理

来源:工业固废网

[复制转发]

导  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垃圾的产生量逐年攀升,已成为城市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挑战。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和不当处理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建筑垃圾中蕴含的可回收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资源浪费现象突出。为应对这一难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推动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建筑垃圾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建筑垃圾管理政策,分析了政策的核心内容,并对未来政策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建筑垃圾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垃圾、资源化、政策



         


一、政策背景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问题严峻,催生相关政策。城市化使建筑垃圾年排放量达数亿吨,危害城市生态与土地;国际倡导绿色发展、碳减排,其随意处理与之相悖。资源短缺背景下,建筑垃圾可回收利用,发展资源化产业势在必行。但当前行业问题突出,处理技术落后,多填埋,设备差,再生产品难销,资源化率低,企业成本高,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明、监管有隙,急需强有力政策破解难题,推动建筑垃圾科学管理与资源化利用。



         


二、政策梳理



(一)国家层面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2005年),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建筑垃圾管理的全国性法规,它确立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原则,明确 “谁产生、谁负责”。规定处置需经市容环卫部门核准,禁混倒垃圾,擅自设弃置场最高罚 1 万元,还对运输规范等作出规定,有力推动建筑垃圾管理规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修订)》,首次将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纳入法律框架,强化源头减量、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法律责任。要求施工单位编制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并备案;禁止随意倾倒,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住建部,2020年)。首次提出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化目标,推动设计优化和施工技术创新,为“十四五”期间建筑垃圾治理提供技术和管理指引。明确2025年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垃圾排放量限额(每万平方米≤300吨);推广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以减少施工损耗;要求建立减量化专项方案和评估机制。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由住建部2022年1月发布。探索建筑垃圾排放量公示制度,建立资源化产品准入机制;推广建筑垃圾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可量化、可追踪监管。要求到2025年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装配式建筑不高于200吨)。


《“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由住建部、国家发改委2022年7月发布。其中明确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制度,强化源头减量责任。推动再生建材应用,培育骨干企业。完善设施布局,将处理设施纳入城市基建体系。规划到 2025 年,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超 50%,新增资源化利用能力 2.5 亿吨/年、消纳能力4亿吨/年。


《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2月发布,提出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废利用的量化目标,推动“互联网+回收”模式,强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明确到 2025 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 40 亿吨,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 60%,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 5 万亿元。意见还推动 “互联网 + 回收”,完善管理体系,强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地方层面


北京: 《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规定》于2020年10月1日施行。对建筑垃圾处置活动及监管作出规范。明确各部门职责,强调属地管理责任,遵循减量化、资源化等原则。提出对建筑垃圾倾倒、堆放、运输等各环节要求,建立管理与服务平台,实行处理方案备案、“一运一单” 和消纳核量结算机制。违规行为将面临罚款等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责。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2022年)。聚焦提升建筑垃圾管理水平。它明确将垃圾分为资源类与处置类,积极鼓励装配式建筑,减少垃圾产生量。同时,要求就近处置,禁止垃圾混装。此外,还优化备案登记,强化全链条管理,推进设施建设,严打违规行为,全力促进建筑垃圾合理处置与循环利用。


上海: 《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2025年修订)率先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动“一网统管”数字化监管,成为超大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标杆。施工现场需安装视频监控并公示处置方案;运输车船纳入定位和称重系统;强制使用再生建材产品。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的决定》于2025年3月15日施行,着力构建建筑垃圾闭环管理体系。要求施工单位编制垃圾处理方案并备案,在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运输时强化车船定位监管;处置时消纳场所要安装监控系统。同时,明确14个部门监管职责,积极推动 “一网统管” 信息化平台建设。


《关于全面加强建筑垃圾管理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24〕56号)核心措施有:一是构建产消平衡的处置体系;二是构建全链条全过程闭环的管理体系。三是构建全链条全过程闭环的执法打击体系。四是构建数字赋能监管体系。


广州: 广州市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2024-2026年)》。健全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体制。通过源头减量,如推广绿色施工、装配式建筑;分类管理,细化垃圾类别;推动资源化利用,制定扶持政策;合理布局设施,提升转运和消纳能力;搭建智慧监管平台等举措,促进建筑垃圾治理规范化、资源化、智慧化。


《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2023年修订)。一方面完善管理体制,厘清部门职责;另一方面深化全过程管控,添源头减量等新规,强化装载监管,还大力推动综合利用,鼓励建大项目,要求财政项目优先用再生产品,为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提质增效。


《广州市建筑垃圾减量化与分类排放工作指引》推广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住宅,鼓励工地内就地资源化利用(如工程回填、堆坡造景)。要求施工单位在工地设置分类堆放场地,装修垃圾需袋装收集并定点投放。


深圳: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330号)于2020年7月1日施行。将废弃物分为工程渣土、拆除废弃物等五类。明确 “谁产生、谁负责”,遵循减量化等原则。规定各部门职责,建立综合信息平台与电子联单制度,涵盖排放、运输、消纳等环节管理,全方位规范建筑废弃物管理 。


《四川省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2024年12月施行,实行建筑垃圾产生单位核准制,要求工程招标文件明确减量目标。推动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要求政府投资项目设定再生建材最低使用比例。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置数据智能化监管。


《广东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行动方案》(粤办函〔2024〕47号),2024年发布,明确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推动再生骨料、墙体材料等产品市场化应用。支持跨区域协同处置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与政府合作共建资源化利用项目。


《湖南省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2024年发布,细化建筑垃圾全流程管理,要求建设单位承担减量首要责任,推广再生建材应用。建立跨区域协同处置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处置设施建设。



         


三、政策发展趋势展望



(一)强化源头管控,实现深度减量化


建筑设计阶段,将强制推行标准化、模数化设计,提高建筑材料利用率,减少建筑废料生成;施工环节,要求施工企业制定详细的建筑垃圾减量计划,采用精细化施工管理手段,如精准配料、余料回收等,并配套监督考核机制,对未达标的企业予以重罚,促使建筑垃圾从源头大幅削减。


(二)推进资源化利用,提升产业成熟度


一方面,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研发高性能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如高强度再生混凝土、优质再生砖等,拓宽其应用场景;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手段,降低资源化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在更多公共项目中明确再生产品的最低使用比例,如城市道路铺设、公园建设等,为再生产品创造稳定市场,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三)完善监管体系,构建智慧管理模式


借助5G、物联网技术,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处理设施装配智能传感设备,实现全程实时监控,数据实时上传至统一管理平台,一旦出现违规倾倒、非法转运等异常情况立即预警;此外,进一步厘清住建、城管、环保等多部门职责,构建常态化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联合巡查,打破信息壁垒,形成监管合力,确保建筑垃圾管理政策落地有声。

来源: 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固废处理

返回版块

9389 条内容 · 18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程新:让工业固废变身铺路绿材

“我们在青岛S310省道上,打造了一段‘变废为宝’的绿色路段,1公里试验路段能消耗工业固废7000余吨,降低材料成本20%。”6月26日,济南大学先进建筑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新教授告诉记者,该路段应用了他们研发的大掺量固废路面基层技术,自2024年10月建成通车以来,路面结构稳定,使用性能良好,充分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