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海拔地区,机场与雷达站面临着更为复杂且严峻的直击雷威胁。以海拔 3000 米以上区域为例,大气电场强度相较于平原地区提升约 30%,年平均雷暴日数普遍增加 10 - 20 天,这使得雷电发生的频率与强度显著上升。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绝缘强度降低,更易形成雷电通道,增加了直击雷发生概率。机场与雷达站建筑及设备多处于开阔地带,成为区域内突出物体,被雷电击中风险极高。例如,某高海拔机场的雷达天线因直击雷损坏,导致空中交通监测中断 2 小时,严重影响航班起降安全。
传统防雷方案在高海拔场景下暴露出诸多局限性。固定高度避雷针难以灵活应对复杂地形与多变雷电环境,保护范围有限,无法充分覆盖机场跑道、滑行道及雷达站各类设备。且高海拔地区低温、强风、紫外线辐射等极端气候条件,对防雷设备的耐久性与可靠性构成严峻挑战,易导致设备故障与防护性能下降。
升降避雷针主要由接闪器、升降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及接地装置构成。接闪器负责接收雷电,通过引下线将雷电流导入接地装置。升降驱动系统在控制系统指令下,依据雷电预警信息及实际防护需求,精准调节接闪器高度。
1. 升降高度范围:可在 5 - 60 米间连续调节,满足不同规模机场与雷达站的多样化防护需求。在高海拔机场,当雷暴云团靠近时,能迅速将避雷针升至合适高度,扩大保护范围。
2. 响应时间:从接收到启动指令至达到预定高度,响应时间≤10 秒,确保在雷电临近时快速进入防护状态。
3. 抗风性能: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或不锈钢材质,经特殊结构设计,可抵御 12 级以上强风(风速≥32.7 米 / 秒),在高海拔地区恶劣气象条件下保持稳定运行。
4. 防护等级:设备防护等级达 IP66,具备出色的防尘、防水、防腐蚀性能,适应高海拔地区复杂环境。
1. 动态防护范围调整:传统避雷针保护范围固定,升降避雷针可依据实际情况实时调节高度,灵活改变保护半径。如在机场扩建或雷达站设备布局调整时,能轻松满足新的防护需求。
2. 适应复杂地形:高海拔地区地形起伏大,传统避雷针难以兼顾不同地势区域。升降避雷针可在山谷、山脊等复杂地形中,通过调整高度实现全方位有效防护。
3. 智能化运行:与雷电预警系统联动,自动感知雷电临近并升起,无需人工干预,提高防护及时性与可靠性,降低人为操作失误风险。
1. 接闪器:采用钛合金材质,相较于传统铜质接闪器,其在高海拔强紫外线环境下的耐腐蚀性提升 5 倍以上,且导电性能优异,能高效接收雷电。
2. 升降杆:选用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比铝合金杆减轻 40%,便于安装与升降操作,同时具备出色的抗疲劳性能,在频繁升降工况下使用寿命延长 30%。
3. 驱动系统:关键部件采用低温性能良好的特殊钢材,确保在 - 40℃低温环境下正常运行,液压驱动系统配备加热与保温装置,保证液压油流动性,提升系统可靠性。
1. 升降机构:采用多级套筒式设计,升降平稳,占用空间小,适应机场与雷达站有限的安装场地。增设过载保护装置,当负载超过额定值时自动切断动力,防止设备损坏。
2. 防风结构:在避雷针顶部与中部设置防风翼板,增加迎风面积,降低风阻系数,提高抗风稳定性。通过风洞试验优化翼板形状与安装角度,在 12 级强风下,避雷针晃动幅度≤0.5 米。
3. 绝缘设计:在接闪器与升降杆连接处、升降杆与基础连接处设置高性能绝缘材料,防止雷电流对周边设备产生电磁干扰,绝缘电阻≥1000 兆欧。
1. 雷电预警联动:与气象部门雷电预警系统无缝对接,提前 10 - 30 分钟接收雷电预警信息,自动启动升降装置,确保在雷电来临前完成防护部署。
2. 远程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在机场控制中心或远程终端实时监测避雷针的运行状态,包括高度、电流、温度、故障报警等信息,便于及时维护与管理。
3. 自适应调节:内置智能传感器,实时感知周边电场强度、风速、温度等环境参数,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避雷针高度与运行模式,实现精准防护。
1. 基础施工:在机场 / 雷达站选定安装位置,开挖基础坑,深度 1.5 - 2 米,浇筑 C30 以上标号钢筋混凝土基础,预埋地脚螺栓,确保基础承载能力满足避雷针运行要求。
2. 设备组装:在地面将接闪器、升降杆、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部件进行组装调试,检查各部件连接牢固性与功能完整性。
3. 整体安装:使用吊车将组装好的避雷针整体吊装至基础上,通过地脚螺栓固定,调整垂直度偏差≤0.5°。连接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测试合格(≤4Ω)后,进行电气线路连接。
4. 调试与验收:接通电源,进行升降测试 5 - 10 次,检查运行平稳性与高度准确性。测试雷电预警联动功能、远程监控功能及各项保护装置,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后完成验收。
1. 日常巡检:每日对避雷针外观进行检查,查看有无部件损坏、松动、腐蚀等情况,清理周边杂物,确保设备运行环境整洁。
2. 定期维护:每月检查驱动系统油位、压力,润滑各传动部件;每季度测试接地电阻,检查电气线路连接;每半年对控制系统进行软件升级与功能测试;每年对避雷针进行全面保养,包括接闪器、升降杆表面防腐处理等。
3. 应急维修:建立 24 小时应急响应机制,当设备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在 2 小时内到达现场,4 小时内完成故障诊断,8 小时内恢复设备正常运行(特殊情况除外)。
1. 升降故障:若出现升降缓慢或无法升降,首先检查驱动系统电源是否正常,液压系统有无泄漏,电机与传动部件是否损坏,根据故障原因进行修复或更换。
2. 电气故障:如控制系统显示异常、雷电预警联动失效,检查传感器、线路连接、控制器模块等,修复短路、断路,更换损坏的电气元件。
3. 结构故障:发现避雷针倾斜、晃动异常,检查基础是否松动,连接螺栓有无脱落,结构部件有无变形,及时进行加固、更换处理。
[X] 高海拔机场海拔 3500 米,年平均雷暴日数达 60 天。安装升降避雷针后,在过去一年中成功抵御 10 余次强雷电袭击,未发生一起因直击雷导致的设备损坏与航班延误事件。通过远程监控系统统计,避雷针平均每年升降 30 次,运行稳定可靠,有效保障了机场安全运营。
[Y] 雷达站位于高海拔山区,周边地形复杂。安装升降避雷针前,每年因直击雷造成雷达设备故障 3 - 4 次。安装后,连续两年未出现因雷击导致的设备故障,防护效果显著提升。经专业检测机构测试,在不同高度下,避雷针保护范围完全覆盖雷达站设备区域,接地电阻始终保持在 2Ω 以下,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65.91 万条内容 · 161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固定式 VS 升降式避雷针 不同场景下的防雷方案选型指南一、核心技术差异对比 (一)结构与工作原理 类型 固定式避雷针 升降式避雷针 结构特点 单一高度杆体(5-30 米),永久固定于建筑顶部或独立基础 多节套筒式杆体(可从 1 米升至 60 米),配备液压 / 电动驱动系统 工作模式 被动接闪(固定保护范围) 主动调节(根据雷电预警动态升降保护高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