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务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 “化”: 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数智化。 这些概念看似相近,实则层层递进,构成了 企业数字化转型 的完整链条。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又是如何相互衔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
今天就行业 真实案例 +政策支撑 为框架,一次性讲清楚水务行业这6大关键词!
标准化是所有转型的前提。 它指的是通过制定 统一 的规范、流程、接口、数据格式等标准 , 让不同系统、部门乃至行业间可以高效协同。例如水务行业中的水质监测、设备运维、客户服务等流程一旦实现标准化,就为后续的系统对接与数据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策支持: 2025年,水利部发布《水利水电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导则》(SL/T 842—2025),以统一标准为抓手,引导全国水务单位规范隐患排查、风险评估与分级响应,为行业打造“有标可依”的安全管理底座。
信息化是在标准化基础上,用 IT 系统支撑业务的过程。 例如建立SCADA系统、GIS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让各类业务流程“搬”到线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信息化强调的是“业务可视化”和“系统驱动”,是 实现数字化的前奏。
行业案例1: 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打造了 “深水云脑”,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供排水的生产输配、运营管理和各项服务的全面数字化与智能化。通过“深水云脑”,深圳水务集团实现了对全市供水管网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了多起潜在的漏水事故,有效降低了漏损率。
智能化是数据驱动下的自动化和智能分析。 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系统能 “理解数据”,做出初步判断。例如,智能调度系统能根据用水高峰自动调节供水量,异常工况自动报警并预判可能故障点,实现人机协同。
行业案例: 2024年,北控水务在四川绵阳塔子坝污水处理厂部署智能预警系统,结合水质预测模型与设备行为分析,夜间可实现完全无人值守,异常自动告警,设备自动运行与维护。
智慧化是多系统、多业务、多角色的综合联动。 它不只是 “系统更智能”,而是通过平台整合,实现水源调配、应急响应、能耗管理、客服服务的全流程协同,让水务企业从“看见问题”迈向“预测+处置一体化”。
行业案例: 宁波水务 “智慧水务大脑”整合上百子系统,打通原水调度、输配水管理、水质监测、客服响应,实现城市水务“一张图管控”,目前该项目已被住建部列入典型案例。
数智化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是组织战略层面的转型体现。它不仅仅是技术应用的叠加,更是从顶层设计到组织机制的全面转型。在数智化驱动下,水务企业能够实现高效治理、低碳运营、创新发展, 真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政策支持: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 到2030年具防洪任务的河湖全面数字孪生,升级至2.0版。到2035年,水利治理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向 “数智治水”迈进
从以上政策导向与实践案例可以看出,水务行业正迈入一个 以数据为底座、智能为引擎、协调为特征的数智融合治理新时代。 未来水务行业的发展路径,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从标准化到数智化的持续进阶、融合演变过程。水务企业要在这一波变革中立于潮头,关键在于夯实标准基础、打牢数据根基,才能真正迈向智慧水务的未来!
THE END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7 万条内容 · 22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你会吗?“湿地” ,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