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滋养流域水土、哺育一方儿女、孕育民族文化、承载浓浓乡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守护好母亲河生命线,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水利部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的重要指示精神,2022年以来,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选取88条(个)河(湖)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各地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制定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治理修复方案,通过加强初始水权分配、生态流量监管、水资源调度、河道整治、水系连通等综合措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4年,88条(个)河湖中,74条河流实现全线贯通,5条河流增加了有水河长和时长,9个湖泊的生态水位得到有效保障。如今,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断流26年的永定河连续5年全线水流贯通、连续2年实现全年全线有水,特别是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 近期 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成为母亲河复苏行动的又一重要标志性成果。
为全面总结母亲河复苏行动的经验做法,提炼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模式与路径,也为其他河湖的保护治理提供有益借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母亲河复苏行动典型案例的征集。根据流域和地方报送,结合母亲河复苏实际效果,水利部遴选出了17条(个)母亲河(湖)典型案例,现予以发布,供各地学习借鉴。今天推出第三期。
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水利部将坚持不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不懈做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更多显著成效,让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水利力量。
浉河
▼上下滑动查看
淦河
▼上下滑动查看
白家河
▼上下滑动查看
石川河
▼上下滑动查看
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
石川河重现往日生机
陕西省高度重视石川河复苏行动,积极发挥河湖长制作用,聚焦河道断流问题,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恢复和改善河道有水状态,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改善了沿岸群众生活品质,增强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石川河治理保护为陕西省推进全域治水提供经验启示,为西北干旱地区治水提供了有益借鉴。
石川河富平段复苏后
一、基本情况
石川河为渭河左岸一级支流,是耀州、富平、临潼、阎良等人民共同的“母亲河”。流域总面积5227平方公里,主河长137公里。受自然气候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石川河流域降雨量较小,岔口引水枢纽以下河谷区、温泉河流域及赵氏河中下游塬区,下垫面条件已发生较大变化,难以形成有效地表径流向河谷汇集。流域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达到61%,其中断流河段上游岔口引水枢纽控制流域面积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84%,河道外生活生产用水需求较大,经济社会用水严重挤占河道内生态用水。流域内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薄弱,计量取水、生态流量等方面监测设施尚不健全。
近年来,陕西省将石川河生态治理保护作为重大生态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严格生态流量管控,加强重点领域节水,优化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实施河道空间整治,复苏成效显著。2024年度,石川河干流实现全线贯通,岔口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达100%。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效果显著,干涸了近40年的温泉河千年古泉实现复涌,成为河湖复苏的标志。
石川河富平段复苏后
二、主要做法
(一)严格生态流量管控。印发《陕西省石川河生态流量(水量)保障实施方案(试行)》《石川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在优先保障河道内生态用水前提下,确定流域内各市地表水水量分配指标,为从严从细管好石川河地表水资源利用提供有力支持。动态监测生态流量,提升生态流量监管水平。
(二)加强重点领域节水。阎良区、三原县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阎良、三原等区(县)实施城乡供水管网改造项目,对流域内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了节水改造,阎良、三原等区(县)探索利用再生水进行农灌。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与调度。依托石川河生态补水工程-富阎城区段先期实施工程,2024年度向石川河生态补水193万立方米,生态用水保障程度明显提升。在汛期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桃曲坡水库汛期调度运用,提高洪水蓄滞能力。
(四)实施河道空间整治。富平、阎良和临潼三个区(县)实施石川河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石川河富平城区段1号橡胶坝清淤等综合整治,侵占 河道水域岸线空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石川河阎良段复苏后
三、复苏成效
(一)河流生态有效改善。通过大力实施流域各重点领域节水、河道整治、生态流量监管、生态补水、雨洪资源利用等工作,石川河断流情况极大改善。2024年度,石川河干流实现全线贯通,岔口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达100%;与2023年度相比,增加有水河长24公里,增加有水天数245天。
(二)河流管护能力有力提升。石川河沿线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基本形成了科学、高效的河流管护机制,为推动石川河治理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增设高分辨率摄像头、水情监测点等措施,形成联合监管体系,有力提升了河流治理管护水平。
(三)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明显。强化区域节水,加大补水调水,采用“严取水、重节水、引客水、用中水”等措施,扎实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使干涸了近40年的温泉河千年古泉实现复涌。
(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石川河流域是富平柿子优生区,湿地整治修复后,为柿子种植和精深加工产业链提供了良好条件。依托优美生态环境,举办马拉松赛等丰富活动,富平、阎良等沿岸县(区)已成为省内外游客体验乡村旅游的新目的地。
石川河1号橡胶坝清淤前
石川河1号橡胶坝清淤后
四、经验启示
(一)省市县三级联动。制定《石川河复苏行动“一河一策”方案》,明确了各责任主体职责和任务分工,尤其是在开展桃曲坡水库与岔口引水枢纽优化调度及管控泄放工作中,各级部门和单位通力配合,确保了生态流量保障等措施的落实到位。
(二)多措并举推进河湖复苏。制定生态流量保障方案,明确桃曲坡水库、岔口断面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推进实施补水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多种措施有力推进了母亲河复苏行动。
格尔木河
▼上下滑动查看
推进格尔木河母亲河复苏行动
重现流域生机
青海省格尔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制定实施“一河一策”保护治理方案,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管控,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湖新格局,成为西北干旱区母亲河复苏靓丽名片。
格尔木河支流鱼水河生态治理建设后
一、基本情况
格尔木河为柴达木盆地的第二大河,是格尔木市母亲河。河流干流长483公里,流域面积20559.5平方公里,受气候和自然条件限制,流域资源型缺水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格尔木河上游部分河段植被稀疏,滨岸带破碎化,生态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段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加之气候极为干旱,风大少雨,原地表植被稀疏,地表结皮层有被破坏的风险。同时,随着盐湖产业全面发展,工业企业取用水量增加,供水矛盾突出,格尔木河生态用水保障受到威胁。
2023年启动母亲河复苏行动以来,通过严格管控泄放、狠抓优化调度、强化用水管理、建设智慧河湖、加强污染防治、深化河湖长制,流域生态和社会环境显著改善,得到广泛赞誉。2024年,格尔木河的生态流量全面保障,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社会公众护水惜水亲水意识逐渐增强,人水和谐理念深入人心。
格尔木河生态治理建设后
二、主要做法
(一)严格生态流量泄放。流域8座引水式水电站均设置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明确各时段下泄指标,建立泄放台账;完成流量监测、视频监控等标准化建设,并与“水利云”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生态流量得到充分保障。
(二)加强取用水管理。制定实施《格尔木河流域联合调度方案》《格尔木市水资源综合监管数字化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开展联合调度,实现全流域统筹调控。强化地下水管理,建立省、市州、县三级联动监管、违规取用水问题线索排查整改常态化机制,督促问题整改到位。
(三)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河湖长+林草长+生态警长”机制,落实各级河湖长16名,民间河湖长10名。印发《格尔木市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工作方案》,2023年以来累计巡河600余次,处置涉河湖问题14件,涉河湖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四)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完成格尔木河堤防除险加固、鱼水河生态治理(渠系改造提升)、格尔木河老河道城区段水循环修复和入河口水系连通等工程,建成“六子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五)推进智慧河湖建设。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护,充分运用水利“一张图”,开展新建项目选址核查。开发投用巡河APP,在城区段安装监控设施,构建24小时全天候河流监管体系。
“六子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后
三、复苏成效
(一)生态流量全面保障。通过严格生态流量泄放,强化取用水管控,实现还水于河,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100%。
(二)水源涵养有效提升。通过生态治理体系建设,涵养水源,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提高水体及周边生态自我调节能力,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景象。
(三)人水和谐有力彰显。社会公众护水惜水亲水意识逐渐增强,人水和谐理念深入人心,为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特色优势显著、和谐美好的格尔木增添水的活力。
鱼水河湿地公园治理后
四、经验启示
(一)复苏母亲河,要在生态保护上精准入题。统筹河湖清理整治、国土绿化、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全方位推进格尔木河治理保护工作,以数字化赋能效能提升,靶向精准治水,推动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向好。
(二)复苏母亲河,要在强化机制上主动立题。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构建“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最大合力,一以贯之强化落实河湖长制、推进青藏高原河湖管理保护,推动河湖面貌持续改善。
(三)复苏母亲河,要在社会参与上全面解题。母亲河复苏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构建政府、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共同营造关爱生态、珍惜生态、保护生态的浓厚氛围,实现共治共享。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7 万条内容 · 22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SL/T223-2025《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解读——12项主要修订内容SL/T223《验收规程》将原SL223《验收规程》和SL176《评定规程》进行了合并,在充分体现“验评分离”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订,有效解决了部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归纳了新版《验收规程》 12项主要修订内容 ,供水利人大家交流学习。 2025验收规程解读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