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等系列规划要求, 杨浦区持续深化“蓝、灰、绿、管”雨水排水理念。 继新江湾城东调蓄池建成后,又一标志性工程—— 同济大学排水系统初期雨水调蓄工程近日完工 , 即将发挥排水系统削峰调蓄作用 。项目由杨浦区建设管理委牵头,杨浦区水务管理事务中心建设。
这座隐于四平科技公园绿荫下的“城市绿肺”,经过23个月的施工建设,将为同济高校片区及周边0.62平方公里区域筑起 防汛安全、污染防控与水环境提升 的三重“隐形屏障”。
智慧设计
地下“双仓”构筑精准治水管家
作为杨浦区中心城区首座建成后服务于高校片区的调蓄设施,该工程位于四平科技公园内,总占地面积1112平方米, 设计调蓄规模达5200立方米 ,服务范围北起中山北二路、南至赤峰路、西起密云路、东至四平路, 精准覆盖同济大学主校区及周边商住区域 ,通过埋设DN250-DN1200重力流管道,将片区内初期雨水高效汇聚至调蓄池,经沉淀净化后再有序排入市政管网。
为有效提升调蓄设施的功能性和服务作用, 该调蓄池创新采用“双仓分阶段运行”模式 ,近期两仓均以控污功能为主,远期兼顾控污和提标复合功能,一仓保留2200立方米控污规模,另一仓升级为3000立方米提标空间, 可根据不同降雨强度动态切换“截污闸”与“调蓄阀”模式 ,实现初期雨水污染控制与排水系统削峰能力的双重提升。
攻坚克难
打造杨浦“多兵种”联合治水样本
杨浦区水务管理中心联动电力、绿化等多部门推进同济大学调蓄池项目建设。针对施工区域地下管线密集、毗邻四平路、需保护公园绿化的复杂情况,区水务中心牵头组织专题协调会,与相关权属单位逐一沟通管线迁改、设施保护等事宜, 完成管线迁改十数处 。水务中心会同四平科技公园、陆家浜泵站、四平泵站、上海交建公司等单位制定施工期间噪音管控方案,合理调整作业时段, 避让中高考等重要活动 。施工过程中, 制定绿化保护及监测措施 。工程结束后,同步恢复公园步道及绿化设施, 实现“工程推进与公共秩序”双赢 。
项目涉及 深18米深基坑开挖、有限空间作业、穿河道曲线顶管施工等 风险环节,尤其是穿越东走马塘的管道顶管工程施工难度较大。为此,区水务中心牵头参建单位定制专项施工方案, 采用非开挖曲线顶管技术避让地下复杂管线和毗邻建筑 ,最大程度减少对河道的生态影响。在施工过程中 建立预警体系 ,加强基坑监测和重点部位管控,每日汇总分析监测数据,通过优化工艺、规范流程保障施工安全。同时,项目建设阶段,在保证现场生产进度的同时, 注重安全文明标准化施工 。该工程被上海市水务局评为 2024年度上海市水务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 。在多方协作下,项目顺利完成建设任务,为后续调蓄池工程建设积累了跨部门协同经验。
效果图
以水为笔
绘就“精准调控”治水新篇章
随着同济大学调蓄池建成,杨浦区水系统治理正式迈入 “片区化精准调控” 阶段。随着剩余6座调蓄池建设加速推进,杨浦区建管委正以“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模式,持续破解土地征收、管线迁移、技术攻关等瓶颈问题, 为杨浦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立体治水网络奠定坚实基础 。
未来,杨浦区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推动水务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深度融合 。这些地下“调蓄堡垒”将与地表“海绵城市”设施结合,全面提升杨浦区水环境治理效果和水平,为上海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可复制的“杨浦方案”。
从新江湾的“五边形堡垒”到同济片区的“双仓智脑”,杨浦区正以“绣花功夫”编织城市水网, 让每一滴雨水都成为生态治理的参与者 ,为百年工业城区的绿色转型注入澎湃动力。
来源:上海水务海洋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5人已点赞
分享
市政给排水
返回版块23.68 万条内容 · 850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