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大地
林璎
雕刻大地 ,是以自然为纸,以光影为墨。
林璎的景观作品,既是人与环境的深情对话,也是时代精神的沉静表达。她以 克制、留白和谦逊 的美学,勾勒土地最本真的轮廓。
林璎从不单纯设计一个场所,而是在讲述一段故事,唤醒一片记忆,让城市与自然、传统与未来,于此相遇、共鸣。
她用景观的方式,温柔地雕刻时间,让大地本身成为 最动人的艺术 。
01
纪念之作
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越战阵亡纪念碑是林璎21岁时第一个作品。不同于以往的纪念碑着重强调于胜利, 消失的生命 才是这个纪念碑的重点。
它静卧于华盛顿国家广场的一隅,没有雕塑的高耸,也无浮夸的装饰,以一道缓缓延展入地的 黑色花岗岩墙体 ,铭刻下 五万余名 美军士兵的姓名,仿佛一条沉默的 伤痕 ,嵌入国家的记忆。
▲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林璎以极简之力,唤醒最深层的情感共鸣: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未完的生命,每一次指尖的触摸,都是一场与逝者的 无声告别 。
在这片肃穆之地,悼念不再需要言语,沉默即是力量,黑色墙面映出的身影,则是生者与历史最温柔的连接。
▲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长图
▲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长图
▲黑色花岗岩墙体
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建成之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反响。曾饱受争议的越战,在这面黑色石墙前找到了另一种可能:不是政治的辩论,而是个 体的哀悼与集体的和解 。
无数老兵和家属来到这里,抚摸墙上的名字,在静默中完成一场迟到的告别。这座纪念碑不仅改变了人们纪念战争的方式,也重新定义了纪念的意义——纪念不是为了铭记战争的光荣,而是为了 理解、尊重与超越创痛 。
它成为美国记忆中最动人、最克制、却也最深刻的象征之一。
▲黑色花岗岩墙体
▲迟到的告别
▲花和信件
公民权利纪念碑
“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马丁·路德金
纪念碑坐落于美国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南方贫困法律中心前方,主体是一块圆形的 黑色花岗岩水池 ,水从中心平滑地流向边缘,形成永不间断的薄水层。
水面上刻有 41位 在1954至1968年民权运动期间牺牲者的姓名与事件时间,这些人是在反对种族隔离与争取平等权利过程中被杀害的。
▲公民权利纪念碑模型
▲黑色花岗岩水池模型
圆形象征 时间的循环 ,也暗含“正义的长河虽缓,终将归于平直”的理念——这是马丁·路德·金博士引用的圣经寓言,也是纪念碑的核心精神。
与地面圆盘相对的是一堵 半圆形黑色石墙 ,墙上镌刻着马丁·路德·金的名言,不仅引导观者理解水的象征意义,也呼应了圆盘上那层缓缓流动的水,寓意 公义终将流传散布 。
▲黑色花岗岩水池
▲跌落的水流
▲可以触摸的名字和水流
观众可走进圆盘,触摸名字、感受水流。这种可接触、可沉思的设计方式鼓励人们 不仅观看历史,更去感知与反思它 。
每一位牺牲者的名字在水中 似隐似现 ,象征着他们虽然被历史湮没,却在 公义的水流中永存 。
02
语言花园
俄亥俄三部曲——阅读一座花园
俄亥俄三部曲是林璎对童年土地的一次深情回响,也是对自然与记忆的一次 诗性探索 。
她和身为作家的哥哥林谭合作设计了一系列景观,让人们能够在体验的同时去 阅读 它们。林璎先接触场地,画出 草图 ;接着林谭写下 一首诗 ;之后围绕着他的文字,林璎给出 具体的设计方案 。
▲阅读一座花园
文字沿着花园小径延展,与线性阅读不同,诗歌在这里可从 多个方向解读 。花园中心是一个 框架式空间 ,部分环绕着一座凸起的倒影池。
雕塑名《阅读一座花园》以倒写的浮雕字母刻在池后墙上,正向拼写则映现在水中,暗示语言在空间与方向上的 多重维度 。
诗句本身略带荒诞,读者在这片户外中随意漫步,仿佛进行一场 无方向、却富趣味 的阅读体验。
▲星座图案
03
出自大地
▲雪天的11分钟线
0人已收藏
2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13.61 万条内容 · 20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湖底隧道工程排水与消防系统设计1 工程概况 本研究以金华市创新区湖海塘湖底隧道为依托,该隧道按照城市主干路标准建设,主线设计速度40km/h,匝道设计速度20km/h,主线标准断面为双向四车道,分为隧道主线段和左、右线路段。其中主线长度为1260m,左线长度约980m,右线长度约886m,隧道闭口段长度约1855m。 隧道总体线路走向为Y形布局,分南北两线,南线由西向东通行,北线由东向西通行,南北线在志和路以西合并,在志和路以东分叉成Y字形。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习了林璎的景观哲学理念:以大地为画布,雕刻时间的痕迹,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