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中国发展改革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各类“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84年10月,中国设立第一个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年5月,我国第一个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
199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成为我国首个 国家级新区 ;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第一个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 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上海诞生。
国家级新区、开发区、经开区、高新区、自创区、自贸试验区……这些“区”你分得清吗?
这是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国家级新区 (以下简称“新区”)主要是行政区划调整的一种措施,由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并拥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新区的布局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建设新区带动区域的发展,成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极,改变整个区域的发展态势,有辐射效应。
2024年3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推动国家级新区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
截至目前, 全国共有19个新区 ,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河北雄安、浙江舟山群岛、兰州、广州南沙、陕西西咸、贵州贵安、青岛西海岸、大连金普、四川天府、湖南湘江、南京江北、福州、云南滇中、哈尔滨、长春、江西赣江等。这些新区分布广泛,覆盖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据了解,2023年19个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万亿元,占到全国总量的5%,其中,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上海、天津的比重均超过30%。新区体制活、创新多、动能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普遍快于所在省(市),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千亿元产业集群,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和潜力,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
这是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港工业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经开区”)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
经开区既着眼于产业发展的规律,又着眼于区域发展规律。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不同的产业之间如何互补,突出产业的集聚优势,政府都要发挥较大的作用。能够进入园区的企业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优惠提供工业用地和税收减免。
5月27日,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 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日前印发,共提出了四方面16项政策举措,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据了解,到2024年,全国经开区已经达到232个,遍布31个省(区、市),创造地区生产总值达16.9万亿元人民币;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18.3%;实现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3.4%。
2025年1月,商务部公布202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苏州工业园区卫冕;实际使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冠军分别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
3月27日,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一款名为“盖博特”的机器人在为顾客取商品。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更多的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 是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每个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78家国家高新区,覆盖31个省、区、市,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国家高新区聚集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50%左右,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等原创技术、首发产品不断涌现。
5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推动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初步估算,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相较2012年年均增速达11%;其中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
4月24日,一位参观者体验墨现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展出的指腹压力传感器。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以下简称“自创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作出示范的区域。作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级平台,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其担负着开展试点示范和探索有效路径的职责使命。
自创区依托国家高新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共有66家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了23个自创区,覆盖21个省市区,涉及60个城市。
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组织开展自创区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工作,聚焦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企业创新、开放合作,推动政策创新。
中关村自创区参与10项政策试点,覆盖医药研发、跨境通关、场景开放等全链条创新生态,其全国创新策源地核心地位凸显。长三角区域形成多节点联动网络,苏南自创区(参与7项)、上海张江(3项)、杭州(3项)、合芜蚌(2项)在科技成果转化、仪器验证、医药通关等领域形成互补优势。珠三角创新走廊以深圳(3项)、珠三角自创区(3项)为核心,在概念验证、产业转移、长期资本领域构建起市场化创新体系。
这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集装箱码头。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建设 自由贸易试验区 (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设立的一种特殊经济区域,旨在通过创新一系列更加开放、优化的制度安排,推动贸易、投资、金融等多领域发展更为自由化、便利化、法治化。区域内享有的规范制度、便利政策和优惠措施,对国内外所有贸易商和投资者一致适用,意在创优营商环境,吸引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形成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引领对外开放的新动力。
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基本要求是可复制可推广,其重要作用是通过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 金融开放创新和法治化建设等领域先行先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也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供新样本。
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22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302项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这些不同类型的“区”,虽然定位和功能各有侧重,但都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发展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不断调整,它们也将持续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小义综合整理)
来源:中国政府网、央视新闻、商务部网站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区”,虽然定位和功能各有侧重,但都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4 万条内容 · 24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传化科技城:先城后产,城市创新区的生态密码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 TOP创新区研究院 如果说上个世纪的城市竞争还是拼地标、拼基础设施,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战场已经完全变了—— 真正决定一座城市能走多远的,是它的创新能力。 从纽约的硅巷(Silicon Alley)到东京的涩谷创新区,再到硅谷这些年不断进化的科技生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