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 TOP创新区研究院
如果说上个世纪的城市竞争还是拼地标、拼基础设施,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战场已经完全变了—— 真正决定一座城市能走多远的,是它的创新能力。
从纽约的硅巷(Silicon Alley)到东京的涩谷创新区,再到硅谷这些年不断进化的科技生态, 我们目睹了一个共同的趋势: 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正在从传统的商业中心,向更为复杂、更具适应性的创新生态系统转型。
这也是为什么TOP创新区研究院长期以来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全球最前沿的创新区发展模式上。从旧金山湾区的科技生态,到欧洲新兴的深科技创新中心,再到东亚独特的政府-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我们深入研究每一个成功案例,剖析它们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资本循环、人才吸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创新区的实践中。
最近我们看到,在这一轮创新浪潮中,杭州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样本。开年以来, Deepseek 火爆全网,杭州六小龙暴打硅谷,这样的新闻让杭州持续登上热搜。这座城市不仅有阿里巴巴,也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科技型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活跃的数字经济生态,聚集了一大批技术驱动型企业,涵盖电商、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前沿领域。
这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让我们对杭州这座活力城市充满了无限好奇。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杭州浓厚的创新氛围?又是怎样的养分催生出一批引领全球的新锐企业?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深入杭州,开启了一场关于创新区发展的探索之旅, 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创新区案例,就是传化科技城。
作为欧美同学会总会认定的全国首批三个海归小镇之一,传化科技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民营龙头企业引领的典型创新片区,探索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它既非传统的政策驱动型科技城,也不是完全依靠市场自由演化的创新生态,而是一种由龙头企业牵头、政府赋能、市场驱动的“混合模式”。
首先是 龙头企业——传化集团 。作为中国企业500强中的佼佼者,传化集团位列中国民营企业第57位,是一家业务多元、品牌众多、布局全球的大型实业集团。其业务版图涵盖了传化化学、新安化工、传化物流、传化科技城以及传化农业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产业整合与协同发展能力。
杭州传化科技城,正是其产业战略的一部分:
传化集团依托自身在化学、物流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在传化科技城打造了一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在这里,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仅共享资源,还可以在产业链生态中实现产业化场景、政策资源、全球营销网络的共享。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创新的效率,也让整个生态变得更加自组织化、自适应化。
张江高科前总经理葛培健 曾精准概括传化科技城的独特性——
它(传化科技城)依靠“改革特区”牵引的治理创新,结合“投资于人”的创业环境,探索数据驱动的智慧管理,打造产业链协同的产业集群,并强调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从而形成了治理创新、平台模式、数据赋能、产业协同、绿色循环五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这种体系发挥了集团强大的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形成了独特的集群优势,为探索如何围绕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联动上下游产业,贯通运作机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区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示范样本。
传统上,很多园区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划拨土地,修建基础设施,然后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期待大企业带着上下游配套企业纷至沓来,短时间内就可以出看得见的成绩。
但传化科技城,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它的逻辑不是“先产业、后配套”, 而是“先城、后产”,打造一个真正适宜创新和创业的生态环境,再去吸引产业和资本。
这一模式的挑战可想而知。
“先城后产”的做法,则意味着需要在产业尚未成形之前,就投入大量资源打造宜居、宜创业、宜交流的科技社区,整个科技城的建设几乎是在“烧钱”,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战略定力。这是一种长期主义的系统设计,而不是短视的“速成经济”。
创客天下·杭向未来海归小镇数字医药专项赛
在与传化科技城有限公司总裁陈涛女士的交流中,她详细分享了科技城发展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成果,同时也充分交流了传化在四十年发展历程中的坚定信念和长期主义战略。她说到,“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在徐冠巨董事长的掌舵下,坚持长期主义,做难而正确的事 ,历经10余年精心打造了这片3.78平方公里的创新区,聚焦生物技术产业,核心发展合成生物学、基因与细胞治疗、医疗器械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构建起‘研-招-投-运-服’一体化的运营服务体系,服务科学家创业成功,服务科创企业快速成长——这是我们始终在坚持的一份事业。”
这一体系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建设,更是一整套围绕科创企业和创业人才的全方位支持体系。从基础科研到成果转化,从企业孵化到资本投资,再到最终的市场化运营, 每一个环节都被精细化设计,以确保企业可以真正扎根于此,成长于斯。
当然,“先城后产”模式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就能完成,它还需要政府和市场的深度共振。对此,陈涛女士也直言不讳:
“政策是创新区的‘氧气’,传化的成功离不开浙江省及杭州市与萧山区各级政府的担当与支持。”
事实上,在科技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并不仅仅是一个土地提供者或监管者,而是一个深度协作的合作伙伴。传化科技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政企合力”,通过与政府的紧密协作,争取到了包括一系列创新机制支持,成为萧山“改革特区”,使得科技城可以将片区产生的税收增量,重新投入到科技城的可持续发展中。这种模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良性循环,不仅为片区内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体系,也让科技城本身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
一个创新区是否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基础设施有多先进,写字楼有多高,甚至不是它能吸引多少企业,而在于它是否能让创新者真正愿意留下来。
更进一步说,创新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办公空间,更在于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思想交流场域和创新生活方式。
葛培健曾说, 传化科 技城的秘诀在于 建设一个让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家互动交流的社群平台, 畅通海归精英人才、创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相互成就的循环机制,加速知识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创造、传播和转化 ,从而提升传化科技城作为江南科技城核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传化科技城并没有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建设,而是通过一整套系统的社群运营策略,从硬件到服务、从人群到社群,打造真正有温度的创新区。
传化科技城深知, 创新并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在交流与碰撞中被点燃的。
因此,他们精心设计了各种社群链接场景, 让创业者、科学家、投资人、工程师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建立连接。
陈涛女士跟我们分享了她的心得:
“创新区的终极运营是社群运营。我们不仅提供空间,还聚焦科学家的实际需求,打造包融创新的区域文化,营造大量交互场景,构建有温度的创新社区。”
“海归小镇杯”皮划艇比赛
传化科技城每年有100多场活动,这些活动看似只是简单的社交聚会,实则是创新文化塑造的一部分: 当一个创新者觉得“这个地方懂我”,他就不再只是“在这里工作”,而是愿意真正沉浸其中,形成长期的社群归属感。
这一点,也正是创新生态的关键——人们不会仅仅因为政策红利而留下,而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情感连接。
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 “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归属感,并不是建立在它的功能性上,而是在于它能否满足他们的社会和心理需求。” 这句话在商业地产开发中或许被忽视, 但在创新区的构建中,却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答案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 它要求龙头企业愿意承担长期主义的社会责任, 而不仅仅是短期的盈利目标。一个成功的创新区,需要企业在基础设施、人才引进、产业孵化等方面做出长期投入,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短期的地产项目。
其次, 这种模式的成功还取决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协同。 政策在这里扮演的是“助推器”角色,而不是唯一的驱动力。如果政府只是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而缺乏深度的机制创新,科技城也很难突破传统园区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中国式创新区的竞争,将不再是谁建的园区更大,而是谁能把创新生态做得更有活力。
产业园区的价值,正在从“空间开发”向“片区创新运营”转型, 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塑造创新文化、打造高密度社群的科技城,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施道红先 生表示:
“传化科技城不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园区,她是在探索中国的创新区发展之道,尤其是以一家有情怀、有变革精神的龙头企业激活一个创新区的典范。 传化科技城是中国五大创新区发展类型的一个标杆。”
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正在从传统的商业中心,向更为复杂、更具适应性的创新生态系统转型。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4 万条内容 · 24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