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南京河西鱼嘴核心区城市设计中的一体化形态建构与管控

南京河西鱼嘴核心区城市设计中的一体化形态建构与管控

发布于:2025-04-17 10:47:17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南京河西鱼嘴核心区城市设计 中的
一体化形态建构与管控

文 / 韩冬青 王恩琪 方榕 



NO.1
片区开发的背景与特征  

 

1.1  项目背景与风貌方案


河西地区,即南京老城西侧护城河(外秦淮河)以西至长江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是一片河塘农田。随着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城镇化进程, 南京河西的城市建设首先来自于老城的外溢,自河西北部逐步向西南滨江地区拓展,见证了南京城市开发与滨江环境相互关系的演变  

 

南京市区图 1995 年版  (左);

南京主城总体规划图(1991—2010) (右)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回顾河西新城     的规划建设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   2014年以前,借助“十运会”和“青奥会”的契机,河西新城北部与中部地区逐渐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建设,成为南京主城中发展最快的功能板块,与老城区相辅相成;   2)   2014年以后,在完善其中部与北部地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南部地区开发的建设框架。   一方面,河西新城南部地区与南京南站地区共同将南京主城范围 延伸至绕城公路以南;另一方面,南京“拥江发展”战略通过河西新城与江北主城的双向发力得以强化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左);

河西新城整体城市设计(2014 版) (右)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2  河西中心区:一路向南,差异发展  

 
在河西新城建设的过程中,河西中心区的形态结构也在动态发展。   中部的“十字轴格局”由江东路综合发展轴自北向南布局的CBD一期、CBD二期以及与之垂直交叉的商业休闲轴、体育文化轴构成。在新城快速建设时期,这种“十字结构”辐射力较强,有利于动态调整各段落的开发强度或功能配比,因而具有较强的生长弹性和开发适应性,但其带状发展的形态也导致了CBD资源相对分散的问题。  

 
与河西中部地区在内部构建“十字轴”核心区不同,河西南部地区享有三水交汇(长江-夹江-秦淮新河)的滨江地理条件,“绕城-绕越”双环快捷联系高铁、机场等对外枢纽的交通优势,以及带动江南江北双主城与南部新城多核联动的区位特征。   因此, 江河交汇的特色自然景观环抱、干路分割较少而相对完形的鱼嘴地区,被赋予“南京主城西南门户、河西新城面向未来、最具开放性的CBD旗舰地区”的规划愿景  


1.3  鱼嘴核心区:双重资源叠加,多元动态决策  

 
鱼嘴地区内,滨江资源与高强度新城核心区紧密相邻,人工与自然将产生更为紧密的关联与交互。如何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要素并相互协调,成为构建资源复合型核心区的关键议题。 十余年间,城市设计工作经历了“片区级整体研究-地段级方案编制-地块级设计管控-项目技术协调”四个阶段的推进过程。 相应的“专项规划”在不同阶段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动态完善的规划成果分阶段反馈至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中。  

 
 

河西鱼嘴地区城市设计相关工作历程汇总简表


2008年,通过片区级城市设计,明确了鱼嘴核心区在河西南部片区中的定位,对整体公共空间结构和重点地段的空间形态意向做出了指导。    

 
 

河西南部整体城市设计总平面图(2008 版)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12—2014年   ,通过重点地段的概念性设计方案及其后的实施性城市设计,以及交通容量承载与新增轨道线网专项研究, 确立了鱼嘴核心区的开发容量和用地组织,完成了街区形态与空间场所的整体塑造计划,并建立了面向实施的管控要素体系   鱼嘴核心区总用地规模116.0ha,总建设量约320万m 2 。其中,与鱼嘴公园相邻的保双街以西街区建设用地规模40.9ha,建设量约205万m 2 ,毛容积率达5.0,各地块内超高层塔楼高度为180~600m,地块净容积率为6~16。  
 
 
 

河西南部鱼嘴核心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2014 版)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2016年,就计划启动建设的组团地块联合开发模式,以及地下车行环路的建设标准开展研究   ,对接地铁站点控地规划和其他市政设施工程方案,完成了启动地块规划条件研究和地块图则制定。结合市场反馈等因素,增加高端居住类混合功能,完善了核心区的功能业态配比。    


2017年以后,城市设计团队继续协助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建筑、市政、景观等设计成果审定工作,并参与开发建设主体的项目策划和咨询。  

 

 
NO.2
 
形态建构的关键策略
 


鱼嘴核心区作为自然与人工交互特征鲜明的中央公共活力区(CAZ)核心区,其形态建构遵循由外而内、由结构到要素、物质空间与业态行为互馈的组织逻辑展开。通过 “边界构型-结构构型区块划定-路径串联-场所营建”     五个环节,整合规划、交通、市政等平行专项的技术要求,通过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在城市功能运转、公共空间组织、空间场所塑造等方面着眼于整体品质和效率,实现“量-形-质-效”的传导与反馈。  

 
2.1  边界构型:内外渗透的双重边界空间  

 
三水交汇的滨江空间资源利用是鱼嘴核心区在新城发展轴西南端建构标志性城市空间的首要命题   ,长江堤岸与滨江快速路界定出第一层自然生态型边界空间,高强度开发的城市街区勾勒出第二层人工开发型边界空间。自外而内,从自然向城市过渡,既可体验滨江生态环境、又能承载大型文化休闲设施的蓝绿基底初具雏形。通过城市景观干道、内河、林荫道等线性空间,自然得以向高密度开发的城市街区渗透,保障了滨江核心区的特定空间品质体验。  

 
 

鱼嘴核心区总体鸟瞰图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2  结构构型:立体组织的基础设施网络  

 
基础设施承载力是城市核心区能否实现高强度开发的保障,经多轮专题研究,鱼嘴地区的基础设施配置逐步加强并预留拓展空间。从地下到空中(按主导高程排序)主要包括两条地铁线及两个站点(换乘站和一般站各一处)、一条2.1km长双环结构的地下车行环路(连接地下车库层)、地下人行通道系统(连接地下公共层与地铁站厅)、地下市政综合管廊、市政景观河道、地面道路系统、两条地面有轨电车线(含车辆段一处)、空中步道系统等,共同构成了鱼嘴核心区密集交织的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网络。 “平面位置集成”与“竖向标高协调”是确保该系统集约高效运转的关键。  


鱼嘴地区的主要基础设施要素分布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鱼嘴地区的主要基础设施要素高程关系

及与建筑楼层对应关系示意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方面,各类设施尽可能依附于已规划的市政道路或公园中的基础设施专用通道紧凑布置,以尽量减少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占用和对用地的水平分割;另一方面,设定并协调各类基础设施要素的基准标高与浮动范围,并针对特殊交叉节点开展三维立体的精细化设计,以取得 整体优先原则下的综合效能最大化  

 
 
 

鱼嘴核心区商务组团与鱼嘴公园的整体空间剖面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3  区块划定:多态开发的街区地块组合  

 
在双重边界空间与基础设施网络的共同限定下,为最大限度挖掘可开发利用空间,鱼嘴核心区首先被视作一个开发整体,在扣除基础设施占用空间和必要的安全退让距离后,又被划定为两类建设用地形态: 1) 以小街区、密路网和高强度开发为特征的 “密路型城市街区”   ,其中地标塔楼地块约2.4ha,其余地块规模在0.6~1.5ha之间   2) 以绿色开敞空间和复合利用为特色的 “综合开发型城市公园” ,约20.2ha。依据不同用地条件和建设目标,地块的开发强度与功能配置比例被分别定制并相互协调。  

 

鱼嘴核心区各地块的功能配置指引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4  路径串联:连续便捷的公共慢行系统  

 
在已建立的蓝绿基底、立体网络与街区地块布局的基础上,为构建核心区自然与人文互动的公共空间,对公共慢行系统展开了立体化分层级的路径设计。一方面,通过地下、地面与空中步行体系的立体整合,形成 “多首层式”公共空间基面 ,承载不同标高商办组团的公共配套和城市公园的公共活动;另一方面, 分层级构建公共慢行系统 :与地铁站点等城市公共设施直接相连的步行主动脉强调便捷通达,而向街区地块内部联通的支脉则注重弹性灵活。  

 
 

立体化分层级的公共慢行系统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5  场所营建:丰富多样的空间场所体验  

 
在微观空间场所营建方面, 重点塑造感知度高的公共空间界面 1) 依据道路的等级和属性、蓝绿空间的分布以及不同人群使用需求,定义多样化的街道、广场与公园的空间类型; 2) 为兼顾空间秩序与丰富体验,对建筑退线、建筑体量、界面连续性与规整度提出指引; 3) 针对各类街道空间的典型段落,对地铁站厅、下沉广场、重要水面等特殊段落做出空间断面引导,以全面阐释场所营建意图。  

 
 

类型多样的空间界面与断面引导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NO.3
 
地块管控与开发协调  

 
在将整体设计构想转化为有效管控与实施成果的过程中,项目通过地块城市设计导则,搭建城市公共利益与项目开发意图之间的桥梁。在高度集约化开发的城市核心区地块管控与开发协调中, 建设主体的“公与私”、土地出让的“整与零”、管控要求的“刚性与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具体建设项目的实施路径和空间品质的呈现  

 
3.1  建设主体的公与私  

 
通过分层梳理开发建设的责任主体,可以更有效地协调开发建设时序、土地出让单元以及规划条件的制定。其中“公”是指建议由政府建设平台投资开发的公共部分,主要为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地铁、地下车行环道、地下人行通道公共部分、市政河道、城市主要道路及其下埋管线等。“私”是指建议由开发商投资开发的部分,主要为出让地块内的建筑与各类设施。“代建”是指由开发商建设,并交还公共使用的部分,以保证城市公共通道的连续畅通、城市资源的积极共享。  


3.2  土地出让的整与零  

 
“密路型城市街区”与“综合开发型城市公园”在土地出让中分别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前者的重点是如何 “打包成组” ,既要考虑与投资主体相适应的建设单元的适度规模,又要避免基础设施的分割效应、促进功能的混合与关联、满足形式的整体性或多样性,需在全局视野下综合考虑;后者的重点则是如何 “划分单元” ,通过大地块内不同场地条件的分析,设置虚拟的划分单元,以应对不同项目的选址落位。  

 

城市设计对地下空间建设主体的梳理 (左);

基础设施切分下的鱼嘴公园次级开发 单元(右)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例如,在启动组团的实际操作中,将四个商办地块纳入同一宗地,地块之间的“十”字形支路则由原本的政府建设转为开发商代建,以确保工程实施的整体性。地块间联合开发的模式,将更有利于空间价值的充分挖掘与利用。  

 
3.3  管控要求的刚性与弹性  

 
根据管控要素的属性和影响程度,设定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两种管控力度。在鱼嘴核心区中,除了一般商办地块惯常的“建筑后退、高度分区、重要界面、地块出入口范围”外,特别对“地下车行环路接口、地块间主要公共通道接口位置”等关键基本要素的建设与连接提出了刚性控制要求;而针对“地块内通道的形式、地下空间的功能属性”等旨在优化空间形态、提升使用品质的要素提出了弹性引导要求。  

 
梯度化的管控策略,为后续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功能布局和空间设计留出了灵活的创作空间。例如,在鱼嘴核心区启动组团的建筑方案与城市空间协调中,城市设计管控语言与建筑创作语言建立了有效的传导与反馈。  

 
 

刚弹结合的地块城市设计管控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美国AS+GG 事务所



NO.4
 
结语  

 
在从松散走向紧凑集约的进程中,城市核心区往往具有高密度、多功能、大流量、长周期的基本特征。立体复合的物质空间形态面临规划管控、建设协调、实施管理等多种问题。 以一体化设计为理念和策略的城市设计创作和编制工作,是引领多元协同并促进各方诉求达成平衡的关键环节。  

 
城市设计一方面通过土地规划、交通、市政、建筑、景观等不同专题成果的整合,建立物质与非物质要素间的系统关联,为构想与实现高密度开发提供有效支撑;另一方面,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也是“自上而下”规划意图与“自下而上”开发诉求双向互动与动态协调的有效途径,通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开发商、设计师等的共同推进,促成各方利益的兼顾平衡。  

 
鱼嘴核心区作为南京河西新城开发的收官板块,其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框架目前已经基本稳定。“河西新城CBD旗舰地区”规划愿景的落地形态也会随着人们对城市建设动态发展的认识而不断演进。核心区约 20% 的地块已完成出让并进入建设阶段,商务街区与鱼嘴公园或将迎接更为多元的发展可能,绿色、低碳、智慧的理念与技术推广也将为鱼嘴核心区的未来提供新的赋能。  

 
 

鱼嘴核心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作者自摄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京河西南部鱼嘴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  
业主:南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委会  
建设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城市设计:韩冬青、王恩琪、方榕、张硕松、黄潇、季欣

 
基地面积: 116ha  
设计时间:2013—2018  

 
 


▲ 向上滑动阅览


致谢:感谢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局长叶斌、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明尧、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邺分局副局长余爽等对本项目研究的持续指导和帮助。


本研究得到“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双碳目标下的建筑城市一体化与立体化关键技术研究”(2023YFC3804100)课题“建筑城市一体化与立体化地段的形态机理及其演化”(2023YFC3804101)资助。


注释

  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先整体统一规划、后组织实施建设的区域,于2002年2月由南京市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启动建设。

②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的“一主城与三副城”区域,共同构成了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中的江南主城与江北主城。

③  “边界-结构-区块”形态建构理论,源于东南大学城市建筑工作室(UAL)关于城市形态建构的研究和实践,运用于2015—2017年南京市规划局组织开展的“南京市城市设计管控体系与技术标准”等相关课题和大量设计实践中,是指导形态设计与形态管控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Han D, Song Y, Wang E, et al. Multipledimensions of urban design developmentfrom a practice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of an institute in Nanjing[J].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21, 10(1):79-91.

[2] Fang R, Wang E, Han D. A TypologicalInterpretation of Urban Design Method forIntensive Development Area[C]//Cities asAssemblages, 2022(3):155-161.

[3] 王恩琪. 自然地形和基础设施交叠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2018.

[4] 郭硕. 中国城市新区形态演化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21.

[5] 段进,兰文龙,邵润青. 从“设计导向”到“管控导向”——关于我国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17,41(6):67?72.

[6] 方榕,王恩琪. 城市中心区的整合设计策略与精细化管控方法[J]. 建筑与文化,2023(11):106?108.

[7] 梁思思. 公共政策评价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实施路径反思——以重点地区CBD城市设计导则落地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1.

[8] 任小蔚,吕明. 城市设计视角下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思路与策略[J]. 规划师,2017,33(10):24?28.

[9] 唐德才,徐斌,程俊杰. 关于南京河西CBD规划建设的一些思考[J]. 南方建筑,2006(11):10?14.

[10]  周作江. 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管控路径研究——以上海、南京、珠海为例[J]. 城乡规划,2019(3):94?102.



作者简介  

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王恩琪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院副院长。

方榕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工作室主任工程师。

编辑:王春艺

校核:禹   航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4 万条内容 · 24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张锦秋谈西安总规:城市规划应坚持“和而不同”与“唱和而应”

导读 今年年初《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明确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西安市今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与努力方向。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建筑大师张锦秋对《规划》进行了深入解读,她表示,《规划》在落实国家各项政策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了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发展与保护等方面的和谐与共生,体现了西安规划建设者守护城市文化基因、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的情怀与坚守。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