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菁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更是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从“蜘蛛网”整治到院落整合,从加装电梯到完善基础设施,这场涉及数亿居民福祉的民生工程正加速推进。
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进入关键年,各地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未来的方向又将如何?本文将带你全面了解。
一、国家战略下的老旧小区改造:从顶层设计到全民行动
老旧小区改造被写入国家战略,成为扩大内需、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举措。
2024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远超5.4万个的年度目标,北京、河南、广西等11个地区超额完成任务。
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国便改造老化管线超5万公里,加装电梯2.5万余部,增设停车位50万个,惠及数百万家庭。
政策亮点:
“先体检、后更新”原则:
通过城市体检精准定位居民需求,优先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三区一村”重点改造:
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成为更新核心,兼顾功能完善与文化传承。
资金保障创新: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逐步成熟,2024年全国城市更新投资达2.9万亿元,其中老旧小区改造占比显著。
二、地方实践:因地制宜的“焕新样本”
各地在改造中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多样化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经验。
1. 青岛:全链条推进,打造“改管一体”模式
青岛市2025年计划改造53个老旧小区,重点聚焦适老化改造和基础设施升级。
例如,市北区通过排水管线改造解决积水问题,城阳区创新“居民全程参与”机制,确保改造方案贴近需求。
此外,青岛强调“改后长效管理”,引入物业公司维护改造成果,避免“一年新、两年旧”的困境。
2. 内江:“破墙除网”,重塑公共空间
四川内江的改造以“空间整合”和“安全隐患治理”为突破口:
“蜘蛛网”整治:
针对652个小区凌乱的通信线路,通过“四网合一”和捆扎技术,实现缆线“横平竖直”,已完成155个小区整治,投资4580万元。
院落整合:
拆除围墙、合并零散院落,新增停车位和口袋公园。例如,新华路西二巷通过拆除围墙,打造出休闲广场和健身设施,居民活动空间扩大50%。
3. 西安:微改造+功能补缺,提升生活便利度
西安市2025年计划完成12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重点包括:
加装电梯:目标1000部以上,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问题;
设施升级: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2万个,改造30个临电小区供电设施,惠及2.5万户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
4. 县级样本:舒城县的“小步快跑”
安徽舒城县2025年计划改造22个小区,投资9000万元。
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施工招标全流程透明化,确保3月底前开工。
这类县级案例表明,改造行动已深入基层,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
三、改造背后的挑战与创新
尽管成果显著,老旧小区改造仍面临多重挑战:
1. 资金压力:
改造需政府、居民、企业共担成本,部分城市依赖专项债和国企主导,民企参与度有待提升。
2. 长效管理:
硬件改造易,软件维护难。青岛等地的“物业接管”模式值得推广,但如何平衡物业费与居民承受力仍是难题。
3. 居民协调:
加装电梯、拆除违建常引发矛盾,需建立更高效的协商机制。
创新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部分城市引入智慧社区系统,通过App征集居民意见,实时监督工程进度。
政策工具箱:如内江出台《通信线路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技术标准和分步计划,减少改造阻力。
四、未来展望: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住建部明确,2025年将全面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并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
未来趋势包括:
绿色低碳化:推广节能建材、光伏屋顶,降低社区能耗;
全龄友好:增加托幼设施、无障碍通道,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
文化留存:在改造中保护历史建筑,延续城市文脉。
结语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一场城市面貌的更新,更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实践。
从青岛的“改管一体”到内江的“破墙除网”,从西安的电梯攻坚到舒城的速度与透明,这些案例印证了“民生工程需久久为功”的真理。
未来,随着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和政策的细化,老旧小区将真正成为“有温度的家园”。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15.41 万条内容 · 25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失败的建筑:究竟是失败的设计,还是失败的运营?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 建道筑格 ArchiDogs 当一座建筑还停留在图纸之上时,它或许拥有无尽的可能性。结构精密、造型前卫,材料和空间在建筑师的手中被精心雕琢,展现出一种美学与功能的完美理想状态。然而, 建筑真正落地之时,才是它真正命运的开端——属于它的第二生命才刚刚启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