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引言
近年来,低运量轨道交通(如 有轨电车 、 云巴 、导轨式胶轮系统等)因其建设成本低、周期短、灵活性高等优势,成为许多城市缓解交通压力的选择。然而, 珠海 、上海、天津等多地相继出现线路停运、拆除或停建的现象,暴露出其“建得起却用不起”的尴尬困境。本文结合政策背景、实际案例及行业数据,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多重矛盾,并提出破解路径。
一、低运量轨道交通的“尴尬”现状
1. 客流普遍不达标,运营入不敷出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2019—2023年有轨电车平均客流强度仅约351—889人次/公里·日,远低于0.1万人次/公里·日的初期达标标准,达标率不足30%。例如,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实际客流强度仅为预测值的5%,上海张江有轨电车甚至低至0.01万人次/公里·日。
高昂的运营成本加剧财政压力。 珠海有轨电车 每人次运输成本约67元,是常规公交的13倍;多地运营成本高达115万—680万元/公里,补贴资金75%用于还本付息,部分城市甚至因财政紧张导致补贴不到位。
2. 规划与现实的割裂
定位偏差 :部分城市将低运能轨道作为引导城市扩张的工具,而非满足实际客流需求。统计显示,多数有轨电车线路布局于离市中心10—19公里的待开发新区,沿线人口密度低,难以支撑稳定客流。
预测失真 :客流预测普遍过于乐观。珠海有轨电车可研报告中预测客流强度为0.77万人次/公里·日,实际仅0.037万人次/公里·日,误差高达95%。
3. 技术与管理短板
系统竞争力不足 :低运量轨交旅行速度普遍低于私家车,且与地面公交线路重叠(如珠海有轨电车与B5、B6公交线重合),发车间隔长于公交,导致吸引力下降。
维护成本高企 :2017年前开通的线路中,约400列列车进入大修期,但缺乏持续资金支持,存在停运风险。
二、困境的深层原因
1. 规划科学性缺失
盲目建设与政绩驱动 :地方政府为追求“轨道城市”形象,忽视财政承受能力。例如, 天水 市(2023年财政收入仅46.2亿元) 盲目举债 建设有轨电车,最终被中央叫停。
适用场景错配 :低运量轨交本应服务于景区、工业园区等特定区域(短时集聚客流),却被错误用于城市主干道或新城开发,导致资源浪费。
2. 财政与运营模式不可持续
建设成本隐性化 :部分项目通过PPP模式转移短期压力,但长期运营依赖财政补贴,形成“建设—亏损—拆除”恶性循环。
缺乏市场化机制 :票价收入难以覆盖成本,且缺乏多元化经营(如站点商业开发),加剧对补贴的依赖。
3. 多制式协同不足
与公交、地铁衔接不畅 :站点接驳设计不合理、安检互信缺失、票制不互通等问题,削弱了轨交网络整体效率。例如,重庆云巴虽串联多个景区,但与地铁换乘仍需二次购票,降低便捷性。
路权分配矛盾 :部分线路未实现独立路权,与社会车辆混行,导致准点率下降。
三、破解路径:从“尴尬”到“可持续”
1. 科学规划:精准匹配适用场景
分类定位 :在特大城市外围新城、中等城市中心区、景区/园区等场景,优先布局低运量轨交,避免盲目拓展城市空间。
强化客流评估 :参考佛山、天津标准,要求拟建线路公交走廊单向高峰小时客流≥0.3万人次,并与地铁、公交进行竞争力分析。
2. 优化财政与运营模式
严控债务风险 :省级部门需审核项目规模与地方财力匹配度,避免中小城市过度举债。
创新收益机制 :推广“轨道+物业”开发(如深圳坪山云巴沿线商业),提升站点周边土地增值收益反哺运营。
3. 技术与管理升级
提升运营效率 :通过无人驾驶、智能调度等技术压缩成本。例如,西安高新云巴通过设计优化将工程费压缩至1亿元/公里以下。
强化多式联运 :推动安检互信、票制互通,优化接驳设施(如共享单车停放点),构建“轨道+慢行”网络。
4. 政策与标准支撑
完善行业标准 :制定低运量轨交设计、施工、运维标准,避免因技术不成熟导致成本失控(如中低速磁浮关键部件依赖进口)。
动态评估与退出机制 :对开通3年后客流仍不达标的线路启动第三方评估,必要时调整或关停。
四、结论
低运量轨道交通的困境本质是规划、财政、技术、管理多重矛盾的集中体现。其可持续发展需摒弃“重建设轻运营”思维,转向精细化规划、市场化运营和技术创新。未来,随着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等新制式的成熟,低运量轨交或将在特定场景中焕发新生,但前提是城市管理者需以理性决策取代盲目跟风,真正实现“建有所用、用有所值”。
(注:本文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与政策文件)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轨道交通
返回版块1.02 万条内容 · 12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揭秘城市交通新秩序:龙华区机动车、电动自行车、行人安全的守护之战城市交通安全,与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电动自行车因其便捷、经济的特性,在国内迅速普及,成为许多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选。由于电动自行车数量增长迅猛,在繁忙的街道上,与汽车、行人混行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也牵动着每一位市民的心。近年来,我院持续深耕城市交通安全、慢行交通改善等研究领域,编制了《深圳市非机动车道设置指引(汇编)》新标准,在新标准的指导下,我院协助区政府就龙华区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行人混行安全隐患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进一步提升区内出行安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