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鱼加工废水除磷难题(有机磷和保水剂共存)
有个同行诉苦工业聚集区的鱼加工企业,废水含磷30~3000mg/L(屠宰工序30多mg/L,腌制工序3000多mg/L)。污水站进水总磷300多mg/L,经过多次整改,不计成本的使用除磷药剂,最后去除率只有10%左右。1.在污水处理领域,脱氮除磷是环保行业从业者的基本功。常见的除磷方式包括生物除磷与化学除磷,常见药剂如聚合氯化铝(PAC)。长期以来,“除磷易,脱氮难”的认知促使AOA等工艺兴起并备受关注;除磷似乎太简单,认知中不就是投加PAC吗?
然而,鱼加工废水却成为除磷工艺中的“硬骨头”,难点主要来自两方面:
(1)有机磷。这类废水来源于鱼类加工、海鲜处理等屠宰过程,其中鱼血等组分富含磷脂、磷酸肌酸等含磷有机物。
(2)含磷保水剂。鱼加工行业广泛使用多种磷酸盐保水剂,如磷酸、焦磷酸二氢二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铵、磷酸氢二钾、磷酸氢钙、磷酸三钙、磷酸三钾、磷酸三钠、多聚磷酸钠(如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焦磷酸四钾、焦磷酸一氢三钠、聚偏磷酸钾、酸式焦磷酸钙等。以上是合法食品添加剂。
2.鱼加工行业污水处理误将化学除磷视为“万能解”,认为只要投加PAC即可除磷。实际上,在面对有机磷和保水剂时,传统方法往往失效,原因在于:
(1)有机磷无法与PAC直接反应
有机磷含有稳定的C–P共价键,结构稳定,难以被PAC水解生成的铝系絮凝体直接结合沉淀。
(2)部分保水剂磷酸盐无法与PAC直接反应
食品保水剂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直接反应型:如磷酸本身及磷酸二氢盐、磷酸氢盐、磷酸正盐等,它们本身即为正磷酸盐或其前体,能直接释放PO???,可与PAC反应。能反应不一定能去除。
(2)缩合磷酸盐类不能直接反应:如焦磷酸盐、三聚磷酸钠、多聚磷酸钠等。
有机磷与部份保水剂(缩合磷酸盐类),缺少磷酸根,不具备与PAC生成不溶性盐,无法完成磷去除的前置条件。这是PAC完全失效的根本原因。
3.应对策略是将有机磷与部份保水剂(缩合磷酸盐类)转化为可与PAC反应的无机磷。
(1)氧化转化
投加次氯酸钠或过氧化氢等氧化剂,破坏有机磷结构,将其快速转化为可反应的无机磷。
(2)促进水解
缩合磷酸盐(如焦磷酸盐、三聚磷酸钠等)在酸性、碱性或高温条件下会逐渐水解为正磷酸盐,从而具备与PAC反应的条件。
磷酸盐水中溶解为小分子离子,分子量小、无团聚性,即使与PAC生成不溶性铝盐,但是难以被PAC水解生成的胶体有效吸附、形成絮体共同沉淀。这是化学除磷效率不高的原因。
4.为什么生活污水处理厂用PAC除磷效果良好?
生活污水中的磷主要以悬浮态(富磷污泥、有机磷絮团)和胶体态存在,溶解态较少。PAC作为絮凝剂,其水解产物可有效吸附并共沉淀悬浮/胶体态磷;同时,铝离子能与部分溶解态磷酸根形成磷酸铝沉淀,实现高效除磷。简言之,生活污水中的磷“抱团”成较大粒,PAC“抓得住”。
而食品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磷与保水剂在直接投加PAC时难以去除,却在进入污水处理厂后变得可处理,原因在于:
污水管道通常处于厌氧状态,有机磷和缩合磷酸盐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水解,逐渐转化为正磷酸盐,从而满足与PAC反应的条件,实现有效去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污水管是污水厂处理设施的前置设施,同样发挥污水处理的功能。
5.污水处理站除磷难在何处?一是污水没有分类。屠宰产生的有机磷废水与保水剂腌制产生的磷酸盐废水,其处理方式不完全相同,分类处理可以提高效率、节约药剂。二是污水站设计不合理。设计人员对于磷的理解不到位或者对鱼加工厂的调研不到位,导致污水站设施没能按照顺序发挥除磷功能。三是运行人员不清楚原理在抓瞎。
6.鱼加工含磷废水的处理方式:一是设置厌氧池,将有机磷与保水剂的磷酸盐进行厌氧水解,转化为无机磷,具备与除磷药剂的反应条件。二是选择合适的除磷药剂,如氯化钙等,通过小试来选择。三是根据不同的磷浓度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PAC对于高浓度的含磷废水,去除率不理想,对于低浓度的含磷废水,去除率很高。四是最低成本的处理方式,就是区域协调处理。即:经过预处理的含磷废水,进入生活污水管网,利用生物除磷的低成本处理方式后,再投加除磷药剂进行深度处理,获得很高的总磷去除效率。此过程利用了活性污泥的絮凝性能,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除磷药剂使用量,获得很好的效果。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锂电池电解液含氟废水处理技术对比及氟盐资源化适配路径研究锂电池电解液含氟废水处理技术对比及氟盐资源化适配路径研究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锂电池需求持续攀升。作为锂电池核心组件的电解液,其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氟废水——这类废水氟离子浓度高(通常达1000-5000mg/L)、成分复杂(含锂、钠、硫酸根等杂质),若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水体、破坏土壤生态,甚至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废水中的氟、锂等资源若未回收,也会造成极大浪费。因此,探索“高效除氟+资源回收”一体化技术,成为锂电池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课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yj蓝天
沙发
2025-11-19 06:22:19
赞同1
-
yj蓝天
板凳
2025-11-21 06:53:21
赞同0
加载更多鱼加工生产过程中废水处理技术探讨,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
不客气,多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