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膜过滤技术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
1、生物膜过滤技术
模拟自然生态处理系统的自净功能,创造性地将生物接触氧化法与多介质渗滤工艺有机结合,自主开发出了低影响、低能耗、无污染的生物治污技术——生物膜过滤技术(Biofilm Filtration Technology,缩写BFT)。其核心是采用生态工程技术措施将微生物、原生动物、湿生植物等生物体与生物填料、过滤介质等载体互为共生,在好氧条件下形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多介质生物膜过滤系统,通过植物吸收、生物降解、基质吸附、微孔过滤等多重协同增效的净化作用,逐级转化并降解水污染物,原位持续净化、削减水污染,净化水质,特别适用于水污染治理及其再生利用领域,同时在海绵城市小区建设方面也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膜过滤技术(BFT)的创新点在于:
?采用经高温烧结的多微孔、变隙粒径的组合滤料,通过接触过滤、吸附过滤等过程高效截留水体中悬浮物、胶体颗粒物;同时变隙式滤料粒级组合,防止了滤料污染与污堵,更大程度发挥渗滤作用效果。
?采用生物亲和性强的改性组合填料,快速、高效富集微生物生成生物膜,形成厌氧-缺氧-好氧多层级区,实现降解COD、脱氮除磷之目的。
?将生物接触氧化法与多介质渗滤工艺有机融合,一体化设计,结构紧凑,互为补充、互为共生,形成生物膜-多介质过滤系统,延长生化作用时间。
?经处理后的出水富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菌群,可优化水体生物多样性结构,增强水体修复与自净能力,提升水体流动性和复氧效率,修复水生态。
2、水环境污染治理解决方案
源于生物膜过滤技术(BFT),我们设计开发出了生态滤池系统(Ecological Filter System,缩写EFS)和曝气生物栅装置(Aerated Biobar System,简称ABS)等一体化生物治污新型水处理装置,对环境扰动小,能耗低,占地面积少,自我运行调节程度高,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不产生污泥淤积,也不产生异味及噪声等二次污染,其能耗、造价及运行费用远低于常规的水污染治理技术。
基于生物膜过滤技术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主要由外接SD-ECO生态滤池系统(EFS)和内置SD-ECO曝气生物栅(ABS)组成,构建一体化生物治污系统,于水体一端提升受污染的水首先进入岸边的生态滤池系统,通过生物膜的新陈代谢、多介质滤料的接触过滤等作用进行固液分离、脱氮除磷及有机物降解处理,逐级转化和分解水体污染物;处理后出水自流至另一端水体中的曝气生物栅装置,在好氧条件下形成具有自净功能的生物膜反应床,通过生物膜降解和植物根系代谢过程,持续净化水体污染物。
基于生物膜过滤技术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水体污染就地截污和原位处理,周而复始,如同“透析”般持续转化、降解景观水体中悬浮物、胶体颗粒、含氮磷营养盐及含COD有机污染物,净化水质,有效削减水体富营养化态势;同时能促进水体多种有益的土著微生物增殖,优化水生态系统生物种群结构,改善水动力,提升水体复氧效率,增强水体自净与生态修复功能,具有水质净化与水体修复双重功效。经处理后的水体中氨氮、总磷、COD、溶解氧、悬浮物等主要水质指标达到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及以上标准,从根本上解决水生态污染问题。
同时,基于生物膜过滤技术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也融入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理念,可将置于外接的岸边生态滤池系统(EFS)作为生物滞留设施,利用土壤、植物、填料、滤料、原生动物和微生物的共生系统疏导、滞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不仅可以削减甚至消除降雨特别是初期径流雨水溢流对水体的冲击性污染,而且集蓄的雨水经过生态滤池系统净化处理后还可引入水体作为优质补水源,节约水资源。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从碱度方面优化生物作用强化策略从碱度方面优化生物作用强化策略 结合碱度变化相关的生物反应原理(如反硝化、吸磷、硝化等),从以下角度总结通用优化策略: 一、针对“产生碱度”反应的强化策略 1. 反硝化反应优化 碳源调控:维持碳氮比(C/N)5-8:1,优先选择快速降解碳源(如乙酸钠),提升反硝化菌活性,确保碱度产生效率(理论值3.57g CaCO?/g NO??-N)。 环境条件控制:保持缺氧环境(DO<0.5mg/L)、pH 7.0-8.0、温度20-35℃,避免亚硝酸盐积累(如通过分段反硝化工艺)。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生物膜过滤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