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这些排水指标为何频频“爆表”
根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部分地区污水处理厂在低温雨季曾出现污水溢流,导致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关键指标超标数十倍。秋冬季水温降低,生化系统处理效率下降,正构成巨大的达标压力。
以下几个指标尤其容易超出许可排放限值,成为监管的重点。
除了上述常规指标,执法行动还会特别关注废水排放的方式。任何形式的偷排、直排或通过渗井、渗坑、暗管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都是执法打击的重点,且不论季节,一旦发现将面临严惩。
一、秋冬指标波动的背后原因
秋冬季节这些排水指标容易超标,主要源于自然环境和微生物活动的变化:
1.微生物的“冬眠”效应: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硝化菌)对温度极为敏感。研究表明,当水温低于15℃时,其代谢速率开始明显下降;若水温降至6-8℃,硝化、反硝化等生化反应效率会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氨氮、总氮等指标超标。
2.工艺运行的适应滞后:许多污水处理工艺在设计时是基于常温条件,当秋冬进水水温骤降,原有的水力停留时间、污泥浓度、曝气量等参数可能不再适用,若未能及时调整工艺运行策略,系统处理效果就会打折扣。
3.水质水量的季节特征:部分行业(如食品加工)在秋冬进入生产旺季,可能导致进水浓度升高、水量增大,对处理系统造成冲击。同时,雨雪天气可能导致雨水渗入管网,稀释进水并加大处理负荷。
二、企业秋冬合规运维指南
面对季节性挑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排水稳定达标:
1.工艺精细化管理
(1)污泥系统的“过冬”准备:在秋末冬初,通过缓慢置换活性污泥,逐步提升系统内的污泥浓度(MLSS),使微生物群落能平稳适应低温环境。核心是延长污泥龄(SRT),为硝化菌等生长速度慢的“主力菌”提供足够的繁殖和留存时间。
(2)营养投加与比例优化:低温下微生物活性降低,对营养的利用效率也会变化。需要确保碳、氮、磷等营养比例的平衡。若原水碳源不足,需考虑在生化段(尤其是缺氧区)适量投加乙酸钠等低温适应性快的碳源,以支持反硝化过程。
(3)曝气控制的“微操”艺术:低温下氧的溶解度更高,但过度曝气不仅浪费能源,强劲的气流还会打碎本就脆弱的污泥絮体。务必根据溶解氧(DO)数据精确控制曝气量。
2.强化监测与应急准备
(1)加密监测频率:建议对上述重点指标增加监测频次,尤其是氨氮和总氮,以便及时发现趋势并调整工艺。
(2)检查校准在线设备:确保在线监测仪(如COD、氨氮、总磷在线分析仪)数据准确可靠,这是自证守法的重要依据,也是环保督察核查的重点。
(3)完善应急预案:针对低温可能导致的超标风险,制定并演练应急预案,包括必要的药剂投加(如除磷剂、备用碳源) 和工艺调整流程。
3.设备防护与稳定运行
(1)关键设施保温防冻:对关键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加装设备防冻罩、加盖保温材料。特别是进水管道、阀门、污泥输送管道、曝气装置等,必须用保温棉或伴热带进行包裹。对于室外的储泥池、浓缩池,可借鉴“蔬菜大棚”的原理,安装阳光板保温罩,有效防止水面结冰。
(2)室内通风与防潮:冬季为了保温而密闭车间,会导致湿气聚集,腐蚀电器元件并引发安全隐患。必须在格栅间、脱水机房等潮湿空间,通过间歇性开启换气扇的方式,保证潮气能够排出。
调整设备运行模式:将格栅、螺旋输送机、砂水分离器、搅拌器等设备保持24小时开启状态。对于间歇运行的泵类设备,也应调整为连续运行模式,用流动防止冻结。
三、总结
总而言之,秋冬季的排水监管聚焦于氨氮、总氮、COD、总磷和pH值这几项易受温度影响的指标。企业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低温对微生物系统的影响,并前瞻性地进行工艺调整、精细化投加和严密监控。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原理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原理 一、什么是强化生物除磷(EBPR)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里,磷是一个“必须好好管”的指标,因为磷太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暴发、水华、“水体长绿毛”等问题。 强化生物除磷(EBPR)是一种非常经典、也非常“聪明”的工艺:它不靠大量投药,而是通过“驯化”一批会存磷的细菌,帮我们把磷从水里带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秋冬季节污水处理运行管理的经验介绍,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