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AO到AOA:原位改造必须关注的四大关键点
AAO工艺是当前城镇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之一。本文将探讨在保留二沉池的前提下,将AAO工艺原位改造为AOA工艺时需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水力停留时间调整与曝气强度变化。
AAO改造为AOA工艺的核心调整在于水力停留时间的重新分配:缺氧区延长,好氧区缩短。典型的设计参数中,厌氧区:好氧区:缺氧区的比例由原来的结构转变为约1:2:4,意味着好氧区的水力停留时间大幅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好氧区体积缩小,曝气器的规格和供气量通常仍维持原AAO设计水平,并未相应减半。这导致好氧区的单位体积曝气强度显著提高,约为原来的两倍,应该注意对曝气器的选择。曝气强度提高了,意味着搅拌更加剧烈,需在实际运行中密切关注其对微生物活性和污泥性状的影响。
第二,工艺控制系统的必要性与专利技术。
AOA工艺在推广中强调其理论脱氮效率可达100%,实际运行中通常可稳定在90%以上,若未达标则多归因于运行管理问题的可能性很大。为提高系统适应性与稳定性,设计院常配套推荐专用控制工艺包,通过实时监测与反馈,动态调整各功能区的水力停留时间,确保厌氧、好氧与缺氧过程处于最优状态。该控制策略常涉及专利技术,具体算法与控制逻辑对外较为保密,以维持技术优势与商业价值。作为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应性强,能够模糊控制,允许参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否需要依靠一堆仪表反馈的数据进行实时调控厌氧、好氧与缺氧各区的大小,将污水厂控制变成化工厂控制模式,值得斟酌一下。
第三,回流系统改变对二沉池的影响。
AOA工艺取消了内回流,并将外回流量从传统AAO的50–75%提高至150%。这一变化导致进入二沉池的混合液总量大幅增加。举例来说,一个设计规模为10万吨/天的污水厂,在AAO模式下回流比为50%时,进入二沉池的流量为15万吨/天;改为AOA后,回流比增至150%,二沉池进水流量将达到25万吨/天,表面负荷上升约66.7%。必须验算二沉池是否仍能满足固液分离要求,避免因负荷升高导致污泥上浮或“翻泥”现象。如果不能避免以上状况,二沉池后是否配置高效沉淀池或者砂滤池等深度处理设施。
第四,脱氮效率提升与其它指标的平衡。
AOA工艺虽能有效将系统的理论脱氮率从AAO的约75%提升至接近100%,实际运行中也可从70%提高至85–90%,但污水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并非单一反应的简单叠加。在强化脱氮的同时,需警惕其他水质指标可能出现的波动,例如悬浮物(SS)和总磷(TP)的去除效果是否会受到影响,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与多目标达标能力仍需综合评估。
笔者观点:
每一种工艺都有优点和缺点,设计院在宣传过程中往往会成倍的放大自己的优点,而隐藏自己的缺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作为污水处理厂的技术人员,务必清醒的认识到每一种工艺的优点和缺点,扬长补短,工艺之间耦合或协同处理。例如:深圳福永污水厂采用AOA工艺,实际上是MBBR 耦合AOA工艺,深度处理为高密度池,多种工艺耦合/协同达到了稳定的处理效果。但是,并不能把总氮的高去除率归于AOA一身。同时,总氮去除率达到85%以上的工艺,还有SBR工艺,通过管理手段人为的将缺氧状态大幅度延长,达不到去除率目标誓不罢休。广州科学城公司很多污水厂总氮去除率大于85%,核心就是缺氧段水力停留时间达到6小时以上,但这是其中一个要素罢了。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1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污水处理工艺改造的反应机理,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