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A?O工艺“省”碳源的方法
在城镇污水处理厂A?O工艺运行中,碳源投加成本往往占总运营成本的30%-40%。不少水厂为保障脱氮除磷效果,长期依赖过量投加碳源,陷入“高成本换达标”的困境。其实无需大量投入,通过工艺优化与资源挖潜,就能实现碳源减量与成本持平的双赢目标,以下5项核心技术可直接落地应用。
一、盘活进水碳源:从“浪费”到“精准利用”
进水有机物是最经济的碳源,多数水厂因混合不均导致碳源被无效消耗。可通过两项改造激活这部分资源:
(1)在生化池进水端增设分段进水装置,将原水分3-4段切入缺氧区,避免集中进水导致的碳源过量冲击与后续缺氧段碳源不足,实测可减少外加碳源用量15%-20%。
(2)在初沉池末端设置碳源拦截系统,通过调整初沉池排泥周期(由4小时延长至6-8小时),降低初沉污泥有机物含量,使进水COD保留率提升10%-12%,相当于每万吨水每日减少50-80kg碳源投加。
二、优化污泥回流:让“碳源循环”再利用
A?O工艺的回流系统中,含有大量未降解的有机物,通过调整回流比可实现碳源二次利用:
(1)控制污泥回流比在50%-70%区间(传统运行多为80%-100%),减少好氧池已氧化的污泥回流至缺氧区,避免“无效碳源”占用反应空间。
(2)增设内回流智能调控模块,根据缺氧区ORP(氧化还原电位)实时调整内回流比(设定ORP阈值-150~-200mV),当ORP高于-150mV时自动提升内回流比,低于-200mV时降低,确保碳源与硝态氮精准反应,可减少碳源浪费10%左右。
三、精准曝气控制:减少碳源“无谓消耗”
过量曝气会导致好氧池有机物过度分解,增加外加碳源需求,通过精细化曝气控制可有效改善:
(1)采用DO(溶解氧)分段控制,好氧池前端DO控制在1.5-2.0mg/L(满足氨氮氧化),后端DO控制在1.0-1.5mg/L(避免有机物过度消耗),较传统全程2.0-3.0mg/L的控制方式,可降低碳源投加量8%-12%。
(2)安装曝气盘堵塞监测装置,定期检测曝气均匀性,及时更换堵塞曝气盘,避免局部DO过低导致的有机物降解不彻底,减少后续碳源补充量。
四、碳源替代:用“低成本”替代“高价格”
在保障处理效果的前提下,选择低成本碳源或利用厂内副产品,可大幅降低碳源采购成本:
(1)若水厂周边有啤酒厂、酒厂,可采购酒精废水或废糖蜜作为替代碳源,其COD浓度可达50000-100000mg/L,单价仅为乙酸钠的1/3-1/2,且脱氮效率与乙酸钠基本持平。
(2)利用污泥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提纯甲烷,通过膜分离技术将沼气中甲烷纯度提升至95%以上,作为碳源投加至缺氧区,不仅实现废物资源化,还可减少外购碳源成本,适合规模10万吨/日以上的水厂。
五、智能调控:用“数据”替代“经验”
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碳源投加方式,易出现“多投浪费、少投不达标”的问题,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精准投加:
(1)安装在线COD、TN监测仪,实时采集进水COD、出水TN数据,通过PLC控制系统建立碳源投加模型,自动计算投加量(公式参考:碳源投加量=(进水COD目标值-实际进水COD)×处理水量/碳源有效COD含量),避免人工投加的误差,减少碳源浪费15%-20%。
(2)建立运营数据看板,记录每日碳源投加量、出水水质、能耗数据,通过月度数据分析优化运行参数,例如发现某时段进水COD持续偏高时,及时降低外加碳源投加量,进一步压缩成本。
总结
综上,A?O工艺碳源减量并非依赖“额外大量投入”,而是通过“盘活现有资源、优化运行参数、替代低成本碳源、引入智能控制”几大路径,即可实现碳源用量减少15%-30%,同时保证运营成本不增加。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曝气池MLSS或MLVSS数值控制方法曝气池MLSS或MLVSS数值控制方法 1.什么是MLSS? MLSS是混合液污泥浓度,是计量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数量的指标,指曝气池出口端混合液悬浮固体含量,单位为mg/L。其包含活性微生物(Ma)、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Me)、吸附不可降解有机物(Mi)及无机物(Mii)四部分。 2.什么是MLVSS? MLVSS是指混合液挥发悬浮固体浓度,指混合液活性污泥中有机性固体物质的浓度。它不包括无机物,但包括非活性的难为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一般情况下,MLVSS/MLSS的比值比较稳定,生活污水约为0.75。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污水处理工艺中碳源节能的技术,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