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残酷真相:情怀是毒药,快钱是幻象
朋友,请坐下。我知道你刚拿了融资,或者刚接了大项目,满脑子都是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想想十二年前的我:眼里有光,觉得这行是朝阳产业,是政策的风口,是资本的宠儿。你觉得只要有情怀、敢拼命,就能在这部蓝海里游得畅快。我今天不想给你灌鸡汤,我要给你灌点毒药。这药苦,但能救你的命。我在这个行业摸爬滚见过的死人比活人多。真正那些活下来的,都不是天天喊口号的理想主义者,而是那些满身泥泞、精于算计的现实主义狠人。如果字缝里的血腥味你没闻出来。今天,我把这些裹着糖衣的“秘密”剥开给你看。
很多人第一天就错了。他们认为这是公益的延伸,是带着光环的赚钱大厦。大错特错。我告诉你,环保从来不是“快钱”游戏,情怀更吃不饱你的公司。那些指望靠垫资拿项目、靠工程堆砌的企业,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沉迷于“增收不增利”的预期繁荣,最终被一条铁律活活勒死。它让你在收不回货款时自我安慰“至少我为地球做了贡献”,而不是去拍桌子要钱;它让你在项目亏损时自我麻痹“这是战略性亏损”,而不是去复盘那个该死的成本漏洞。
我当时也关注过那些“跑马圈地”的同行,他们跟随政策红利疯狂扩张。但后来我发现,如果不精细研究运营能力,不追究回款,规模年轻越大,死得越快。后来的我们学乖了,甚至看起来有点“怂”。我们主动做减法,放弃那些看着热闹实则亏钱的项目。结果呢?当年活着那些风光无限的“快公司”倒了,我们这帮“慢乌龟”还活着。
记住:真正的价值时代才刚刚开始。如果你还想靠短期红利和廉价情怀混日子,市场淘汰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你以为只要有污染,就能解决需求吗?太天真了。这个行业最大的尴尬在于:很大一部分根源,是建立在“伪需求”之上的。
什么叫伪需求?业主根本不想治污,他们只要一张应付检查的“合格证”摆在那里。他们不在乎你的设备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只在乎能用最低的成本把环保验收这关过了。环评报告白纸黑字要求400米防护距离,结果工厂离居民区只有几十米。这就是典型的“制度虚置”,大家都在陪着戏演,做样子、走过场。
在这种“伪需求”面前,你的专业、你的技术、你的认真,一文不值。它直接导致了恶心的低价竞争。既然业主只要一个“样子”,那谁价格低谁就中标。真正投入研发、想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企业,反而被当“傻子”边缘化。你花大价钱做出來的好产品,根本没人买单。这才是行业的至暗时刻:
劣币驱逐良币,大家都困在低水平的泥潭里互殴。
翻翻那些环保公司的宣传册,“首创”、“国际领先”、“创新性技术”……词汇用得比一个大。别信。我敢说,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或者是搞一下现有工艺,换个洋气的名字,这叫“微创新”;或者是直接包装、甚至抄袭别人的成果,这叫“伪创新”。为什么大家热衷于干这个?因为真创新太难了,周期长、风险大,而“伪创新”能骗人、能评荣誉、能忽悠投资人。
更可悲的是,环保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就是个笑话。你今天辛苦辛苦搞出个真东西,明天全行业都“共享”了。真创新的人赔了底掉,抄袭的人赚得盆满钵满。结果是什么?行业里充斥着十几个玄名之又玄、实际上却是大同小异的同一种工艺。
大家把能量都花在起名字上,而不是效率怎么提升上。“伪创新”是行业的慢性毒药。它榨干了真正有价值的资源,让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准一直在低位徘徊。
没有真正的技术壁垒,最后大家只能回到最原始的生产—拼刺刀、打价格战,按斤论两卖设备。
过去那种订单来了就接、粗放拓展的日子,结束了。
现在是“运营时代”,效率就是你的命。
你必须从一个四处打猎的“猎人”,变成精耕细作的“农夫”。你要关注每一台水泵的电量消耗,每一吨药剂的用量。这不是抠门,这是生存能力。金科环境的“无人水厂”,占地300平米,15天落成,日产5000吨再生水,靠的就是极限的标准化和标准化。
只有这种“精耕细作”,才能让你生存。
当别人在寒冬里冻死时,你不仅有棉袄,还有余粮。
以后去见客户,别上来就问预算和工期。多问两句他们真正关心什么。时代变了。客户现在更看重“全生命周期价值”。
什么意思?就是别光说设备卖多少钱,要算这设备用十年要花多少钱。你要帮客户算账:虽然我最初投资高一点,但我后面运行稳定、节能降耗,三年就会差价省回来了。
江西有个工业园区的项目,通过全流程管理,帮助客户节省了26%的长期运营成本。客户不傻,当你能真金白银地帮他省钱的时候,他就会把你当自己人。
对内,你也要问问自己的团队:我们到底是“成本型玩家”还是“系统型玩家”?想两头占吗?战略方向不能模糊,不然你就会把成本做到全行业最低,卷死对手;不然你就会把服务做到不可替代,拿高溢价。
最怕的就是中间派,两边都不靠,死得最惨。
不要再追寻那些传统的增量市场了,垃圾焚烧发电市场饱和了。
你要学会看周期,押注那些“今天看起来不确定,但将来一定会发生”的事。哪里有确定性?国家战略里有、海外市场里有、一带一路有,这里面的机遇是天文数字。
还有那些难啃的“硬骨头”:污泥干化、高盐高毒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危废医废综合利用。这些都是苦活累活,但正因为苦,竞争才没那么辛苦,护城河才深。
包括菲达环保在内的很多企业现在也从单一卖设备转向运营。因为他们看透了:制造业是“一锤子买卖”,服务业才是“长期饭票”。
什么都尝试的公司,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做专注是专注的表象,做深才是专注的本质。
你要敢于砍掉那些你没有优势竞争的业务,既然它现在还能带来一点收入。把所有的资源,都砸给你最擅长的那一点。比如景津装备直接放弃了工程业务,就死磕压滤机这件事,硬是搞了全球第一。比如康泰环保集中资源把叠螺式脱水机产品搞成了冠军。
只有最大限度聚焦,才能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里,筑起别人攻不破的高墙。
朋友,说了这么多,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回归经营的本质。什么叫本质?无论项目大小、名头多响,落袋为安的钱是真金白银。那些需要巨额垫资、长期得没边的项目,诱惑再大也别碰。做企业不是去赌场梭哈,你要的是长长久久的活水。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在这行,活得久比跑得快更值得骄傲。收集起你那些不切实际的“情怀”和“幻想”,扎扎实实地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服务好一个真正的客户。
先活下去,再谈改变世界。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中水回用膜技术:原理、性能与工程应用解析中水回用膜技术:原理、性能与工程应用解析 一、中水回用膜的原理、主要分类 中水回用膜是一种具有特殊选择性分离功能的高分子材料或无机材料,其核心原理是利用膜的孔径筛分、电荷作用或渗透扩散特性,对中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精准截留;根据膜的孔径大小、分离机理及应用特性,常用于中水回用的膜技术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微滤膜(MF) · 分类特点:孔径范围通常为 0.1~10μm,属于多孔膜,分离机理以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环保行业从业者的酸甜苦辣的思索,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