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超标后,用次氯酸(钠)应急原理
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中,氨氮超标是高频突发问题,若未及时处理易导致排放超标。此时,折点加氯法(以次氯酸或次氯酸钠为氧化剂)是主流应急方案,其核心是通过氧化反应将水体中氨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实现氨氮快速去除。
该工艺的反应过程具有阶段性:氧化剂投加后,先与氨氮反应生成一氯铵,后续持续氧化生成二氯胺、三氯铵;因三氯铵稳定性差,会进一步分解为氮气,最终使氨氮浓度降至极低水平。当氧化剂投加量达到特定值时,水中氨氮浓度最低且余氯量最小,这一临界点被称为 “折点”,也是该工艺名称的由来。
一、折点加氯法核心原理
折点加氯法的本质是次氯酸(或次氯酸钠水解生成的次氯酸)与氨氮的氧化还原反应,需经过 3 个关键阶段,各阶段反应公式如下:
1. 第一阶段:生成一氯铵
次氯酸先与氨氮反应生成一氯铵(化合性余氯的主要成分),反应式为:
此阶段氨氮浓度逐步降低,化合性余氯随加氯量增加而上升。
1. 第二阶段:一氯铵氧化为氮气
持续投加氧化剂,一氯铵进一步被氧化,生成氮气(核心去除产物),反应式为:
此阶段化合性余氯随加氯量增加而下降,直至折点。
1. 第三阶段:次氯酸分解(副反应)
水中次氯酸受杂质、光线影响会发生催化分解,需在计算加氯量时考虑,反应式为:
二、加氯量 - 余氯曲线:4 个关键阶段(附表格)
理解加氯量与余氯的关系是用好折点加氯法的关键,曲线可分为 4 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如下表所示:
曲线分段 |
加氯量特征 |
余氯状态 |
核心反应 |
消毒效果 |
OA 段 |
加氯量≤杂质耗氧量(b) |
余氯 = 0 |
氯被有机物、还原性物质消耗 |
无有效消毒 |
AH 段 |
加氯量>b,未达峰点(H) |
化合性余氯(一氯铵为主) |
NH3 HClO=NH2Cl H2O
|
有一定消毒效果 |
HB 段 |
加氯量>H,未达折点(B) |
化合性余氯下降 |
2NH2Cl HClO=N2↑ 3HCl H2O
|
消毒效果减弱 |
BC 段 |
加氯量>B(折点后) |
出现自由性余氯 |
无耗氯杂质,次氯酸留存 |
消毒效果最佳 |
注:表中 b 为水中杂质耗氧量(mg/L),H 为峰点(化合性余氯最高),B 为折点(氨氮最低、余氯最低)。
三、氨氮浓度与加氯量计算:3 个加氯点公式
实际应用中,加氯量需根据氨氮浓度(c)、余氯目标值(a)、杂质耗氧量(b)及加氯点位置确定,具体公式如下:
加氯点位置 |
适用条件 |
加氯量公式(mg/L) |
说明 |
AH 段(Y1) |
氨氮浓度 c≥0.33a |
y1=b 1.38a
|
余氯为化合性,加氯量最低 |
HB 段(Y2) |
氨氮完全反应(c 耗尽) |
y2=b 4.18c 1.034×(3.03c?a)
|
氯胺氧化为氮气,加氯量中等 |
BC 段(Y3) |
氨氮浓度极低(c→0) |
y3=b 7.31c 1.35a
|
余氯为自由性,加氯量最高(Y1 的 2-3 倍) |
参数说明:
b:水中杂质耗氧量(需通过预实验测定,一般生活污水 b≈1-3 mg/L);a:余氯控制目标值(化合氯通常设 1-3 mg/L,游离氯设 0.3-0.5 mg/L);c:原水氨氮浓度(mg/L,需通过水质检测获取)。
四、实操常见问题解答(避坑指南)
1. 冬季氨氮升高,加氯点怎么调?
冬季枯水期氨氮浓度上升,若原用 BC 段(游离氯),加氯量会增至平时 2 倍以上。此时应将加氯点调整至 AH 段(化合氯),减少加氯量,同时将化合余氯目标值提高(因低温会减弱化合氯消毒效果)。
2. 转换加氯点时,测不到余氯怎么办?
若既无游离氯也无化合氯,说明加氯点在折点(B)附近,需减少加氯量,使加氯点前移至 AH 或 HB 段,即可检测到化合性余氯。
3. 氨氮浓度极低时,如何达标?
当 c<0.33a 时,无法通过 AH 段(化合氯)达到余氯目标,需切换至 BC 段(游离氯),按公式 y3=b 7.31c 1.35a 计算加氯量。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1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次氯酸钠处理氨氮废水处理工艺技术,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