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俞孔坚教授的离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哀悼。 巴西总统卢拉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他表示: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代,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已成为全球典范,这种理念兼顾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正是人类未来所追求和需要的。
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也表达了哀悼之情,并指出俞孔坚 "因提出 ' 海绵城市 ' 理念而闻名,为可持续城市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出卓越贡献,他的精神遗产将继续激励所有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人们。
二、俞孔坚教授的学术贡献与成就
1、开创性理论体系
俞孔坚教授在景观设计领域创立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他将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率先倡导回归自然生态的大脚美学理念,反对过度化妆式、忽视生态功能的城市美化运动。
他提出的反规划理论,主张先规划和建设保障土地生命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如湿地、绿地系统),再在此框架内进行城市开发,从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
最具影响力的是俞孔坚教授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即让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这一理念于2013年被采纳为中国国家政策,成为中国应对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战略 。
今年9月,《福布斯》公布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表彰在气候行动和绿色转型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位人物,俞孔坚教授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 。
2、卓越的教育贡献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俞孔坚教授对中国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的俞孔坚回国受聘成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投身祖国教育与科研事业。在北大,他先后牵头创立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以毕生精力推动景观设计学科体系建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为了让新的思想理念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俞孔坚教授于2013年创办了中英文双语期刊《景观设计学》并担任主编,为中外学者、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学术趋势与实践项目交流的先锋性平台。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景观设计人才,许多他的学生如今已成为中国景观设计领域的中坚力量。
3、丰硕的实践成果
俞孔坚教授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主持的土人设计团队在全国及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了1000多个项目,涉及100多条河流,获100多个国际奖项。这些项目涵盖了生态修复、城市公园、湿地保护等多个领域,为改善各地人居环境、修复生态系统作出了卓越贡献 。
2001年,俞孔坚的 "土人设计" 团队建成的第一个项目 ——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将一个破旧的废船厂改造为主题公园,为国内首个工业遗产项目。2002年建成的浙江台州永宁公园,则首次践行 "反规划" 的理念,将原有水泥防洪堤砸掉,引入野草,恢复河漫滩的生态 。
2005年的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项目,则是 "生产型景观" 的一次实验。2007年建成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则体现了 "最低干预" 的设计理念 。这些代表不同设计思想的项目,无不获得国际大奖,成为景观规划领域的某种模式与样板。
就在离世前不久,俞孔坚教授带领的设计团队的两个项目 —— 南昌鱼尾洲公园与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从全球463项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斩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25 年度综合设计类最高奖与城市设计类荣誉奖。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在国际景观设计领域的卓越地位和影响力。
三、俞孔坚教授离世的短期影响
1、学术引领的暂时性空缺
俞孔坚教授的离世,在短期内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景观设计学术界出现了一个难以立即填补的引领者空缺。作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创院院长,俞孔坚教授不仅是学院的学术带头人,也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他的离世可能导致学院在学术方向、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战略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适应期。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俞孔坚教授是中国景观设计领域的重要代言人。他曾受邀在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等全球顶级学术与专业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逾50次,其学术影响力遍及世界。就在离世前几天,他还在第61届IFLA世界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短期内,中国景观设计界可能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暂时减少一个重要的发声渠道,需要一段时间来培养新的国际学术领袖。
2、实践项目推进的可能放缓
俞孔坚教授带领的 "土人设计" 团队目前在全球200多个城市有1000多个项目正在进行中。他的突然离世可能导致部分项目的推进速度放缓或方向调整,特别是那些需要他直接指导和决策的重大项目。尤其是他正在巴西拍摄的纪录片《海绵星球》,这一项目可能因他的离世而面临中断或重新调整的局面 。
俞孔坚教授近期在巴西参加2025年国际建筑与城市规划大会期间表示,"海绵城市" 灵感来源于千年传统智慧,即适应自然洪涝与干旱的周期。他提到,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巴西大城市均可应用此模式,并称 "巴西是拯救地球的最后希望"。
这表明他正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将中国的生态智慧推广到全球,而这些国际合作项目可能会因他的离世而受到一定影响。
3、政策咨询与推动的暂时减弱
俞孔坚教授曾先后受聘担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文物局等中央政府机构及北京市等地方政府的专家顾问,是中组部和国家劳动人事部聘 "国家特聘专家"。他还兼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业委员会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务,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规划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这些重要职位的担任者,俞孔坚教授在国家政策制定和推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离世可能导致在某些政策领域,特别是与生态景观设计相关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暂时缺少了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声音。这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相关政策的推进速度和方向。
四、俞孔坚教授离世的长期影响
1、理论体系的持续影响
尽管俞孔坚教授已经离世,但他创立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将在中国乃至全球景观设计领域继续发挥深远影响。他提出的 "海绵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反规划" 等理论已经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理论不仅被写入国家政策和规划规范,也成为了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的重要指导原则。
"海绵城市" 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挑战的重要战略,并在 2015 年被正式纳入国家政策框架。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50余座城市应用了这一理念,通过湿地、海绵公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可淹没空间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自然吸收、存储、净化并缓慢释放雨水,成为应对洪涝、改善生态与提升城市韧性的中国方案代表 。这一理念也已经开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巴西总统卢拉在悼念俞孔坚教授时特别提到,"海绵城市" 理念已成为全球典范,兼顾了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是人类未来所追求和需要的 。
2、教育体系的持久遗产
俞孔坚教授在中国景观设计教育领域的贡献将长期存在。他创立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育理念和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即使他已经离世,学院仍将继续按照他奠定的基础和方向发展,培养新一代的景观设计人才。
俞孔坚教授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他的学生们,无论是已经毕业的还是仍在学习的,都受到了他的思想和方法的影响。这些学生现在已经或即将成为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将继续传播和实践俞孔坚教授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
在俞孔坚教授离世后,他的学生们表达了继承其遗志的决心。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王志芳表示,俞老师以赤诚待土地,启迪后辈设计扎根;以敬畏护自然,引导工程顺应生态;以笃行赴理想,激励众人坚韧逐梦。他是传道授业的良师、并肩奋斗的益友,更是引领行业的明灯。其未竟的设计信念,我辈必将铭记、接续践行。
3、实践领域的深远影响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众多项目已经成为中国景观设计的典范,这些项目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例如,他设计的南昌鱼尾洲公园与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刚刚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2025年度大奖,这些获奖项目将继续作为中国景观设计实践的优秀范例,影响未来的设计实践。
此外,俞孔坚教授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实践中。他强调的生态优先、尊重自然、低干预设计等原则已经成为许多中国景观设计师的共识和追求。即使他已经离世,这些理念将继续指导中国景观设计的实践方向。
俞孔坚教授的意外离世,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界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的离世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学术引领、政策推动和实践项目推进等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空缺。然而,从长远来看,他的学术思想和设计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8 万条内容 · 280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