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村整体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在这一进程中,两个关键空间节点逐渐明确:“永安之心”聚焦村庄治理体系,“永安学堂”则拓展至教育文化维度。前者以空间回应协商、共识与日常交往之需,后者探索学校与村庄共享机制与边界协商的可能。两者共同构成村落公共性的空间再生路径。
永安学堂西侧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永安学堂户外平台一层 ? 是然建筑摄影
作为回应村庄治理空间缺位的起点,“永安之心”于 2021 年落成于上村台地。场地原为村民路径交汇之处,设计采用“外方内圆”构型生成半围合庭院,中心保留原生榕树,回应地方“围树而聚”的集体记忆。 建筑以夯土墙体、干砌片石台基及轻钢曲面屋面组合建构,采用就地材料与村民熟悉的低技工艺,通过数字几何控制实现“非在地的在地性”,最大限度降低技术门槛与建造成本。 院落用于议事、放映、共餐等公共活动,空间延展出山体边缘的“悬浮长廊”,连接上村各居住组团,并嵌入微尺度停留节点,为村落生活生成新的连续界面与交往秩序。“永安之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建造,更成为村庄重建公共性与协商机制的容器
永安之心院落供村民日常使用 ? 是然建筑摄影
随后启动的“永安学堂”则面向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结构性断裂,尝试以空间和机制双重手段,重建教育与公共文化的协同体系。其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在制度尚未抵达的乡村语境中,建筑是否可能作为一种先行介入,构建可持续的教育—文化复合型公共场所?
01.
从边界模糊处切入:学校与村庄之间的协商空间
永安完全小学是区域内唯一的基础教育设施,但其服务对象、空间资源与文化功能却被高度限制在校园围墙之内,难以辐射更广泛的村落公共需求。与此同时,村庄内部也缺乏除学校之外的任何文化性空间,家长、村民、返乡青年均缺少日常聚合与交流的物理载体。
永安学堂与村路的衔接 ? 是然建筑摄影
学堂选址于校园西北角的一块坡地上,地形复杂但邻接学校主出入口与通往后山的路径。设计团队将其视作一处“边界模糊带”——不隶属于学校,也不明确归属社区,却天然具备打通二者的空间潜力。学堂由此成为重构“校园—村庄—社会”三重网络的切口与触媒。
永安学堂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02.
地形生成秩序:榕树中心与台地逻辑
场地中央保留了一棵原生榕树。围绕其树冠与根系,建筑空间以三级平台形式展开:第一级平台与村道平接,承载日常集散与等候功能;第二级平台抬升约四米,构成兼具讲演、课程、展演的多功能舞台;第三级平台则顺势延展至后山,为生态教育、自然观察等提供开放可能。
永安学堂西侧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多功能教室空间位于学堂最外侧体量之中,正好处于建筑最高点观景台的下方。屋面顺应平台高差向上升起,形成带坡度的顶部轮廓,使整个教室如同嵌入山体般自然抬升,回应了由村道至后山的三级平台秩序。
学生们在永安学堂平台玩耍 ? 是然建筑摄影
高侧窗引入柔和天光,光线沿着斜面滑入室内,在红土质感墙面与木质屋顶上投下流动的光影,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为室内活动带来清晰的节奏感与时间性体验。
永安学堂教室内部 ? 是然建筑摄影
永安学堂教室内部 ? 是然建筑摄影
空间组织以“递进—交错—渗透”为逻辑,在高差与路径引导中生成多维活动节点。这一设计策略不再依赖封闭围护与单一功能空间的划分,而是借助场地特征激发新的公共性构成模式,实现教学活动、社区集会与村民参与的共场并置。
永安学堂外部台阶和墙面 ? 是然建筑摄影
永安学堂大榕树和庭院 ? 是然建筑摄影
03.
建构策略:材料逻辑与施工机制的双向协同
在材料系统上,项目采用本地红砂岩毛石与红泥墙为主要围护材料,回应区域红色地貌特征;同时在结构关键部位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完成防震、跨层与跨度要求的技术支撑。墙体以传统夯筑工艺完成,建筑构件尽可能利用原地拆除的石料,实现材料循环与工艺延续的共生体系。
永安学堂北立面 ? 是然建筑摄影
通往操场的楼梯 ? 是然建筑摄影
整个建造过程以本地工匠为主体,设计团队在施工阶段通过参数化构造简图与模具优化,完成传统工法与现代建构逻辑之间的协同转译。这种“低技介入 + 数字导引”的协作机制,不仅保障了施工精度,也在潜在层面提升了村庄自我更新的可持续能力。
室外平台和台阶 ? 是然建筑摄影
04.
时间策略与制度设定:多主体共治的空间模式
永安学堂教室内部 ? 是然建筑摄影
学堂的核心创新不止于空间组织,更在于其以时间为轴构建使用权结构。白天服务学校课程体系与远程教育,夜间与周末则由村委、社区组织或志愿团队申请使用,用于农技讲座、文化活动、展览放映等。团队在设计之初即引入“协商性空间运营机制”,通过:
- 弹性隔断与模块家具的配置逻辑
- 可控门禁系统与照明策略
- 共治式管理协议(学校+村委+村民代表)
小学和学堂之间的通道 ? 是然建筑摄影
永安 学堂会议 室内部 ? 是然建筑摄影
实现不同使用群体、使用时段与使用尺度之间的动态适配。该机制体现出一种“空间—制度—信任”三位一体的公共性建构路径,使空间不只是可用,更是可管理、可持续、可共享的。
村民们在户外平台进行聚会和演出 ? 是然建筑摄影
05.
结语:建筑如何成为公共性的生成器?
“永安学堂”并不以体量、形态或造价标榜“创新”,它的意义在于:在一个资源边界尚未被完全制度化的乡村背景中,通过空间的微介入,机制的精设计与建构系统的可操作性,激活一套真正嵌入日常的公共文化循环。
村民们在学堂外的平台上庆祝节日 ? 是然建筑摄影
所谓“可持续的乡村未来”,并非仅指生态技术或建筑能效,更应是一种能被社区不断使用、理解、维护并赋予意义的空间实践过程。
永安学堂的一层阳台 ? 是然建筑摄影
在制度资源尚未抵达之处,建筑是否能作为一种先行的社会结构生成体?永安学堂作为一个微型但真实的样本,给出了积极回应。它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的开端。
永安之心半围合庭院 ? 是然建筑摄影
“永安之心”与“永安学堂”分别作为治理与教育的空间节点,以路径、视线、共享机制彼此连接。从“能聚起来”到“能用起来、常用起来”,两者构成一个渐进式的公共性生成体系。这种空间实践不止于形制的营造,更在于机制可持续、情感可归属、信任可生成。在一个面临持续人口流失与制度空转的乡村中,这样的共构逻辑,为村落的可持续未来提供了一种更具弹性的可能。
永安学堂鸟瞰 ? 是然建筑摄影
一层平面图 ? 创盟国际
二层平面图 ? 创盟国际
北侧剖透视 ? 创盟国际
西立面图 ? 创盟国际
南立面图 ? 创盟国际
北立面图 ? 创盟国际
主创建筑师:袁烽 (同济大学)
项目建筑师:高伟哲
建筑设计:王炬、胡樱子、康乾、谢星杰
结构设计:何天森、王瑞、陈文浩
设备设计:赵时光、石优、张颖、顾春峰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创盟国际工作室
建设单位:同济大学扶贫办、永安村村委
设计时间:永安之心2019-2020\永安学堂2022–2023
建造时间:永安之心2020–2021\永安学堂2023–2024
建筑面积:永安之心930㎡\永安学堂860㎡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15 万条内容 · 29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