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沉淀池运行控制要点分析
1. 高效沉淀池工艺流程
高效沉淀池主要包括“三池”、“五区”。三池:混凝池、絮凝池、斜板沉淀池。
五区:混合区、混凝反应区、推流区、预沉淀区、沉淀区。
2.药剂介绍及作用机理无机絮凝剂:
聚合氯化铝(PAC):一种高分子量水溶性无机聚合物。在水中会部分水解,形成氯化氢与水合氢离子。
有机絮凝剂: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一种分子量高且电荷密度较高的水溶性有机聚合物。高分子有机絮凝剂具有在颗粒间形成更大的絮体由此产生巨大的表面吸附力。
作用机理:无机絮凝剂 PAC 通过水解后产生的正电荷与废水中的胶体物质发生电中和,形成絮粒沉降;有机阴离子型 PAM 通过水解后产生的负电荷与废水中的胶体物质发生作用,形成絮粒沉降,使胶粒物相互凝聚使微粒增大,形成絮体、矾花。凝聚体增大到一定体积后即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水相沉淀,从而达到去除或降低悬浮物的效果。
配药浓度:药剂的投加量取决于高密池进水的性质、悬浮物浓度及软化反应的产物。运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以出水水质(絮凝沉淀效果)最佳与投药量最经济上找到适合的平衡点。如见沉淀池矾花较少、上清液浊度大,则说明投加量过少;如沉淀池矾花大且上翻,上清液浊度高,则说明加药量可能过大,应适当调整。
市政污水厂加药量约为:聚合氯化铝(PAC)70g/L,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1g/L,具体结合现场水质小试。
加药位置:PAC投加位置:第一搅拌区入流口液面;PAM投加位置:第二搅拌区液面。理论上,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与被去除杂质的浓度成反比,即胶粒越多,混凝剂投加量越少。所以PAC最佳投加位置应设置在回流污泥浓度最高的区域,便于快速形成较大颗粒絮体。PAM最佳投加位置应设置在PAC投加形成絮体后的慢转速反应区域。
搅拌速度:第一搅拌区:作用是快速搅拌,为混凝剂(PAC)与回高浓度流污泥混合形成絮体提供动力。第二搅拌区:作用是慢速搅拌,为第一搅拌区产生的絮体与助凝剂(阴离子PAM)混合形成稳定、较大体积的矾花提供动力。适宜的搅拌速度,是确保聚合物搅拌充分和絮凝良好的基础。如果转速转速过低,则搅拌不充分;如果转速过高,则矾花就有被打散的危险。
沉淀区域与沉淀时间:沉淀区域由斜板下方与斜板上方两部分组成。斜板下方是矾花沉淀的主要区域,大部分矾花在此沉淀,也是排泥前污泥浓缩的主要区域。斜板上方的澄清区域,残留的矾花在此区域得到沉淀。斜板的使用增大了沉淀面积的同时,减小了水流紊动对已沉淀矾花带来的水力冲击。沉淀区域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5小时,即有效沉淀时间为3.5小时。
回流与排泥:回流,是保证充足的污泥浓度与絮凝剂作用产生量多、粒大的絮体的重要手段,即适合的回流比是整个高效沉淀池取得良好沉淀效果的重要环节。排泥,是将剩余污泥从高效沉淀池中排除的过程,也是磷、悬浮物等水质控制指标的减排直接方式。
有无污泥回流沉淀效果回流污泥量:根据慢速絮凝区的矾花浓度来决定回流比的大小,慢速絮凝区SV30保持在10%—20%运行,即SV30小于10%时,需要加大回流污泥量;SV30大于20%时,适当减小回流污泥量。剩余污泥排放量:应由泥位计进行监测,控制剩余污泥泵的启动和停止。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中节能国祯中标鹤壁 1.62 亿污水处理项目,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近期,中节能国祯所属华东区域公司传来捷报 —— 成功中标河南省鹤壁市淇滨污水处理委托运营项目,中标金额达 1.62 亿元。此次拿下的项目范围涵盖淇滨、钜桥南、金山三座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泵站等附属设施,将全面负责项目的运营管理工作。 一、战略突破:深耕河南水务市场,锚定国家生态战略 此次中标并非单纯的项目拓展,更标志着中节能国祯在河南水务运营市场实现 “战略性突破”。作为服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项目落地后,不仅能提升鹤壁市污水处理能力、改善区域水环境,还将为中节能国祯完善华东区域市场布局提供支点,进一步辐射豫北及鲁西南周边水务市场,夯实企业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领域的参与基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高效沉淀池的运行和管理技术,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