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以大地艺术的方式回应城市——重庆寸滩国际新城展示中心

以大地艺术的方式回应城市——重庆寸滩国际新城展示中心

发布于:2025-10-30 10:08:3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重庆寸滩国际新城展示中心


寸滩构象

人与地的感情纽带构成了地方基础……因此地方是自然与人力共同塑造的物质环境

—— 段义孚



NO.1

地方


 

△ 基地照片


重庆寸滩国际新城展示中心项目(构象台)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寸滩邮轮母港片区,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下游 6 公里的长江北岸。用地向西可观江北嘴商务区及邮轮母港,向南可远眺两江交汇核心区城市天际线,北临寸滩保税区,与南山隔江对望。项目处在片区东南侧把角位,地块北侧规划为酒店,南侧规划为商业街。


 

△ 场地高差分析


面对长江这种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面对场地强烈的高差,面对环境相当长时段内相对芜杂的环境,设计团队在经过了反复的研究和试探之后, 选择以一种极简的设计语言,大地艺术的处理方式回应城市的各个角度,见证时代的高速迭代变迁。



NO.2

地形


场地内地形大致为北高南低,最低点绝对标高 204.28,最高点 236.03,是一处三角形的平地,用重庆话来说是“坝子”,用地高差约 32 米。现状道路与最高点平台高差约 10m。




NO.3

组织


 

△ 形体生成

 

△ 东侧建筑鸟瞰


展示中心共分为三层,一层为寸滩片区历史文化和寸滩国际新城规划展示区,二层为沉浸式体验区,三层为多功能厅。在设计策略上,将首层主入口设置在原有 226 标高平台,背靠崖壁形成三层建筑,并且在 236 标高设置次入口。


 

△ 西北侧建筑外观

 

△ 西南侧建筑外观


在空间序列的营造上,建筑师在北侧靠近山体一侧,利用建筑与挡土墙空腔设置车行通道。便于内部流线管理以及未来与规划道路连接。车道位于 236 标高平台下方,东西两侧分别设置出入口。参观者可通过室内楼梯先到达室外楼梯平台到达屋顶,亦可直接通过室外楼梯直接屋顶,可在屋顶观景平台欣赏寸滩建设,并在最南端三向观景。 


 

△ 屋顶景观

 

△ 屋顶观景台


在功能梳理上我们把服务空间放在东侧,被服务空间设置在西侧。服务空间设计为小空间作为结构体支撑整体,被服务空间以大空间模式直面寸滩新城的建设,中间设置环形坡道采用吊挂方式形成流动的空间语言。


 

△ 中庭坡道

 

△ 入口

 

△ 中庭效果

 

△ 西侧条窗


对应功能西侧立面采用悬锁幕墙构造达到轻盈通透的效果。东侧立面以实体墙面为主, 原来设计为混凝土,后来因为工期原因改为带条纹的预制玻璃纤维混凝土板(GRC)。处理的差异性使得建筑赋予丰富多样的表情。


 

△ 东侧建筑局部


本案是重庆两江新区建设有限公司开发新邮轮母港片区的启动项目。业主、设计团队、EPC团队的通力合力,得以在极短的周期内顺利完成了设计建造和布展的工作。2个多月的驻场服务,极大的提高了沟通效率,并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提供了及时的设计修正。


 

△ 西侧入口



NO.4

构象


“构象台”之名其实是后话,设计之初恐怕以建筑师的才学是想不起来这般文雅之词。它取自南北朝诗人江淹的《杂三言,构象台》一诗。 构象亦可理解为《系辞》“立象以尽意” 。项目完成若干月后,重庆的朋友给我发了一个当地摄影师拍摄的构象台,其中许多场景是我们这些“外地人”原来都没有构想的内容,也许这些日常更接近我们理解的重庆吧。


 

△ 西侧建筑外观

 

△ 西南侧外观及环境

 

△ 长江侧外观

 

△ 长江日落景观





·技术图纸及模型·


 
 
 

△ 总平面

 

△ 轴测图

 

△ 一层平面

 

△ 二层平面

 

△ 三层平面

 

△ 屋顶层平面

 
 

△ 剖面图

 

△ 东立面

 

△ 北立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重庆寸滩国际新城展示中心

开发单位:重庆两江新区建设有限公司

方案、初步设计:CCDI 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朱雄毅、王照明

方案设计团队:宋慧中、吴哲轩、廖辅鸿、詹文泽、杨士汶、李蔚、陈律、林兆锦、刘洋、郑欣欣

建筑/结构/机电全专业初步设计:CCDI悉地国际

施工图&EPC项目管理: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0

开业时间:2023

用地面积:5178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4859平方米

容积率:0.94

建筑高度:24米

建筑摄影:重庆两江新区三棱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PrismImage)


来源:CCDI 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15 万条内容 · 29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农批市场交通设计优化:告别“进场难、出场堵”

农批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核心枢纽,承载着城市 “菜篮子” 供应的重要使命。然而,“进场难、出场堵” 却成为多数农批市场的通病。 清晨货车扎堆排队等候入场,高峰时段场内车辆拥堵滞留,采购商户与货运车辆动线交叉碰撞,不仅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效率,还易引发交通安全隐患。交通设计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农批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优化农批市场交通设计,需从 “外部衔接、内部疏导、智能赋能” 三方面发力,构建高效、有序、安全的交通体系。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