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AS是什么? 为什么它特别稳定且难以降解?它通过哪些途径进入水循环和食物链?
可以这样理解PFAS:它是一类人造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具有一条坚固的“碳链骨架”,骨架上的氢原子全部或部分被氟原子所取代,形成了一层自然界中极为稳定的“氟原子盔甲”,具有抗油和抗水特性,常用于表面处理。
这种结构也使得PFAS极其稳定,难以降解。其关键原因在于碳-氟键的存在,这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化学键之一,能够抵抗常见的自然降解过程,如光照、微生物分解。因此,PFAS在自然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被称为“持久性化学物质”。
PFAS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入环境:工业排放来自氟化工、电镀、半导体、纺织和消防等企业的生产与使用PFAS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废;日常消费品如不粘锅、防水服装、防油食品包装和防污地毯等,会在使用和清洗中逐渐释放PFAS;消防泡沫尤其在机场和军事基地的训练中使用,已成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垃圾填埋渗滤液、污水处理厂出水及污泥中含有PFAS,处理不当也会向环境释放PFAS。
这些进入环境的PFAS可通过污染水体灌溉进入土壤和农作物,或被水生生物吸收并富集。人类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用这些动植物产品,使PFAS在体内逐渐积累,从而进入食物链。因此,急需针对重点行业的源头管控PFAS排放,降低环境和健康风险。
PFASs的生命周期
注:PFAS产品从生产商到市场,再到消费者,最后到处置,每一步都向大气和水体进行释放。土壤是PFAS一个长期的环境汇,缓慢地释放PFAS到水体中,并被生物群吸收,最终在深海沉积物中积累。(图片来源文章标题: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the environment;文献来源:Science)
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深度处理工艺)对PFAS的去除效率如何?在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过程中去除PFAS有哪些技术挑战?
目前,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对PFAS的去除能力较为有限。广泛使用的活性污泥法对PFAS的去除效率通常较低(一般低于20%),其作用主要体现为部分PFAS吸附在微生物絮体上,并随剩余污泥排出系统,实质上实现了污染物从水相向固相的转移,而非彻底降解。后续的深度处理单元,如臭氧氧化、砂滤及紫外消毒等,对水中溶解态的PFAS也基本没有去除效果,而基于活性炭的深度处理起初对长链PFAS有去除效果,但会较快达到饱和,失去对PFAS的去除能力。
需要认识到,传统污水处理厂的核心设计目标在于有效去除COD、氮、磷等常规污染物,并非针对PFAS等微量新兴污染物。因此,现有工艺虽能一定程度上将PFAS转移并富集到污泥中,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进而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
这主要带来三方面挑战:首先,常规生化处理技术对PFAS去除效果有限,必须依赖成本较高的高级处理技术。其次,在PFAS从污水向污泥转移和富集的过程中,污染物大量浓缩至污泥相,不仅显著增加了污泥的处理难度,也制约了其最终处置路径的选择--例如土地利用可能带来土壤与作物污染风险;焚烧需在高温下运行,但仍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物;填埋也存在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长期隐患。第三,如何高效且经济地去除残留在污水中PFAS,是另一项重要技术挑战,目前尚无普适且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目前国际上有哪些已验证或正在研发的可用于去除/降解水中PFAS的高级技术?它们的优缺点和成本效益如何?
目前,针对水环境中PFAS的治理技术主要分为“分离浓缩”和“降解破坏”两大类,每种技术都有其适用的场景与特点。
分离浓缩技术是目前相对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方法。其中,活性炭吸附(GAC)技术成熟,能快速部署,依靠其多孔结构有效吸附PFAS,但需定期更换或再生饱和炭,会产生二次污染物,运行成本适中。离子交换树脂(IX)通常比活性炭具有更好的PFAS去除效果,但其树脂成本更高,吸附饱和后再生困难,通常一次性使用,饱和树脂作为危废处置。高压膜技术(如反渗透RO和纳滤NF)的去除效率极高,但会产生需要进一步处置的浓缩液,且能耗与投资成本较高。
在更具挑战性的降解破坏技术方面,多种技术正在研发和示范中。电化学氧化技术可在原位产生强氧化剂,无需额外投加化学品,但目前能耗较高且可能产生副产物,尚处于中试阶段。等离子体技术能彻底分解PFAS分子,但设备复杂、能耗巨大,目前较难大规模应用。超临界水氧化(SCWO)虽破坏彻底,却需要极端的高温高压条件,对设备要求高、成本昂贵,一般仅用于特殊高浓度废水的处理。此外,一些新兴的生物及化学降解方法展现出环境友好、成本较低的潜力,但目前多数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离工程应用尚有距离。
总体而言,当前“先吸附分离再安全处置”仍是实际工程中的主流方案,先利用GAC或IX等技术将水中微量PFAS富集到小体积的浓缩液或废料中,再采用氧化还原、焚烧等技术进行最终处理。这也预示着未来需要从源头控制、监管政策和深度处理技术等多方面共同推进,才能实现PFAS的有效治理。
目前我国在水体、饮用水和污泥中的PFAS含量标准或限值规定是怎样的?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哪些差异?
我国在PFAS的标准体系建设上正在稳步推进。2023年4月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首次纳入了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两项指标的参考限值(分别为为80 和40 ng/L),这标志着我国在饮用水新污染物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当然,作为一项新兴课题,标准建设需要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目前地表水、工业废水、污泥等相关标准仍在研究和评估中。
从国际对比来看,各国均处于对PFAS认识的深化和管控措施的探索阶段,但基于不同的环境背景和技术经济条件,采取的策略和步伐有所不同。例如,美国为饮用水中PFOA和PFOS设定了极具挑战性的强制性限值(均为4ng/L),欧盟已对饮用水中常见的20种PFAS(小于100ng/L)和所有PFAS(小于500 ng/L)进行管控。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治理思路和优先级选择,而我国采用了更加分步实施、稳健审慎的路径,首先对两种广泛关注的饮用水中典型PFAS设立了参考指标,这为未来逐步扩大管控范围、优化限值要求奠定了科学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国情和科学依据,我国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及健康风险。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治理经验的积累,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更全面的PFAS环境风险评估与标准修订工作。
建立和完善PFAS监管体系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当前,PFAS的治理工作面临多方面的系统性挑战。首先,检测技术要求高、成本昂贵,由于PFAS在环境中通常以极低浓度(纳克/升级别)存在,必须依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等精密设备,每个样品的分析费用高,且操作需专业人员,导致大规模普查难以实施。其次,PFAS种类繁多,总数超过万种,且不断有新替代品出现,缺少标准品使得监管与检测方法滞后于实际污染状况,目前主流监测仅覆盖数十种,大量未知或未标定物质仍难以有效识别。此外,全国范围内缺乏系统性的环境本底调查,背景值不明确,为科学制定环境基准与标准带来困难。污染源识别与责任认定也极为复杂,PFAS污染历史长、来源多样,涉及多个行业与责任主体,溯源技术难度大,致使“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在实际中难以落实。最后,从监测、处理到生态修复的全过程治理成本极高,需要持续而巨大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加了系统性治理的难度。
普通民众应如何理性看待和防范PFAS风险?
总体而言,我国市政饮用水是安全的,居民无需对此感到恐慌。目前,饮用水中PFAS的检出情况普遍存在,但有风险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部分生产和使用PFAS的工业区附近,并非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检出浓度都处于极低的纳克每升水平,整体风险处于可控范围。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公众的日常饮用而言,其健康风险是极低的。
在处理方面,虽然传统的自来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PFAS,但值得强调的是,国内许多水厂已经广泛采用了活性炭吸附(GAC)和膜分离等深度处理技术,这些工艺能够高效去除包括PFAS在内的多种新污染物,为核心供水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对于极少数处于重点关注区域或自身属于敏感群体的居民,如果希望获得更进一步的安心,可以选择安装反渗透(RO)净水器、使用优质活性炭滤芯和特效树脂的净水装置去除饮用水中PFAS。总体来看,国家对新污染物的监测与管控也在持续加强,因此保持关注即可,不必过度担忧。
来源:公众号给水排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人已收藏
2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给排水资料库
返回版块22.44 万条内容 · 56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消防执法公示公开规定》《消防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等三个规范性文件消防执法公示公开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规范消防执法公示公开行为,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消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