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岭南园林的现代回响:由“形”入“境”,民族形式如何超越“坡屋顶”?

岭南园林的现代回响:由“形”入“境”,民族形式如何超越“坡屋顶”?

发布于:2025-10-24 09:44:24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复制转发]


"

民族形式

不只是造型的视觉符号


当中国建筑师在开始脱离西方话语体系,回归自己民族形式的表达时,该怎样突破 坡屋顶 等刻板印象的视觉 符号,追求 “空间 “意境 更深层的 解法?


       

现代岭南庭院建筑 选择放弃繁杂的传统装饰和中式建筑的刻板轮廓,创新性地通过简单要素的组合体现 岭南古典园林叙事 ,让当代中国建筑在自然中谦逊而自由地生长。


这种体现 自然尊重与人本关怀的设计理念,对当下中国建筑实践 有深远意义。



01

岭南园林的再审视


历史不止是过去的纪念品。 通过回顾过往的文明,人们从中汲取曾经的结论,作为创作的 “原点”与灵感,所以审美成为了螺旋上升的循环——审视历史,或许才能铸成现在。


 

岭南 古典 园林 的风格特征素有 “畅朗轻盈”之称,造园历史可追溯到 西汉南越王时期,历经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和近代园林 四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对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清时期是岭南园林的繁盛期 ,期间岭南作为开埠贸易的港口,承担着中西文明交流的职责,岭南的造园风格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中西结合,规模广大,数量繁多,与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共称 “中国三大园林体系”



▲岭南四大园林之一 宝墨园

岭南园林区分 粤中 粤东 ,规模小且居市井,固有 “庭园” “宅园”之称,不仅有娱乐欣赏的用途,还兼具改善户主 生活 气候的功能,通过布局通风、遮阳与水体调节微气候,体现实用与美学的统一。


建筑多采用敞廊、满洲窗、冷巷等元素,在有限空间中营造通透、轻巧的居住意境,展现出岭南人务实雅致的生活哲学。


▲余荫山房外廊

叠山造景 方面,工匠 们常采用 英石 材料,水石景伴随建筑环境,玲珑通透,内外交融,体现出极强的 空间渗透性


 

岭南园林的 叠山营造 ,多区分两种模式。


其一为 “壁型山” ,形似江南园林要素,依附在建筑上作浮雕状,顺游览路径布置,衬托建筑群俊朗的特质;二为 “峰型山” ,主峰突出,形态峭峻,似山水花物,鸟兽虫鱼拟态,或与花草独立成景,或携流水组成瀑布,意趣十足。


▲泮溪酒家“夜游东坡”壁形假山

▲潮阳西园壁潭局

▲松原宾馆假山瀑布

至于 置石 之法,有别于江南 “攒三聚五”的模式,多为一到二个 孤石相组 。“云头雨脚”形“上大下小,立之可观”,石笋形“尖峭如笋”,舞袖形“形瘦蹁跹”,左右各横跨一石,好像扬起的舞袖。不论何态,置石多关注石峰的欣赏。  


▲佛山梁园的散点置石

明清时期的岭南园林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理水池岸多成规则的几何形象 ,但仍保留突出的本土特征,如 “一池三山”的传统造园模式和叠山置石的造景方法。


▲余荫山房平面图

正是岭南古典园林这种兼容、自然、灵活的性格,为当地建筑师在在地性与民族性方面 的营造实践 提供了的新灵感。




02

岭南建筑学派的思考


基于气候条件与地域属性, 岭南学派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未将民族形式与外来文化二元对立,他们凭借对建筑理性和技术理性的追求,大胆地反思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特征 ,从而得到了名为 “岭南现代庭园”的答案。


 

著名建筑师尚廓评价岭南新园林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现代建筑同步发展起来的园林新流派。 夏世昌 是岭南新园林思想的奠基者。



▲夏世昌

1923  至  1932  留学 德国,夏世昌曾 获蒂宾根大学艺术史博士,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仅有的两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 回国后 在上海和广州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曾任职铁道部、交通部以及平汉铁路管理局。


身为建筑工程师与设计师,他的重要设计作品包括 庆鼎湖山教工休养所 原中山大学图书馆,以及华南工学院部分建筑 等,都体现出夏世昌理性实用的建筑创作观。


▲肇 庆鼎湖山教工休养所

在建筑教育方面,夏世昌同样成就斐然 1940-1952 年,夏世昌先后执教国立艺专(现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最后于 1952 年起改任 华南工学院教授


他在建筑创作中坚守一生的 务实精神与现代主义建筑哲学 ,对一代代岭南建筑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华南工学院旧照

夏世昌对岭南园林情有独钟,岭南园林灵动、自然且可改善气候的特点非常直观地影响了他的设计实践。 60 年代初广东省园林学会成立,夏 世昌 任第一届常务理事长。


发表的相关论文有 《漫谈岭南庭园》、《粤中庭园水石景及其构图艺术》、《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 1995 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的学术专著 《园林述要》 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园林述要》封面

1937 年,中山大学毕业的 莫伯治 与夏世昌于西南相遇,二人亦师亦友,夏世昌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庭园山水观也深刻地影响了尚且年轻的莫伯治。


在师友的启发与政策的支持下,莫伯治将岭南新庭园的风格探索推向新的高潮。  


▲莫伯治

建筑理论家顾孟潮认为莫伯治的创作集中体现在对 自然的复归感 ,对历史文化的沟通以及对建筑、环境发展变化的超前意识三个方面 双溪别墅乙座 便是其中的经典案例。  


▲双溪别墅乙座

双溪别墅于 1963 年建成,分为甲座与乙座,建造目的是接待中外来访的宾客,甲座由郑祖良先生主持设计,由既有历史建筑改造而成,风格古朴秀丽,是近现代岭南园林的典范。


乙座则由莫伯治主持设计,风格简约自由,既没有脱离民族形式与岭南地区的语境,又大胆地使用现代主义简洁理性的语言,在白云山中静默而低调地同甲座别墅并肩。


 

▲双溪别墅梯道

乙座设计的场地类型属于 台地 建筑师未采用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取而代之的是拾级而上的道路与 底层架空 的混凝土房屋。


沿坡面顺势而下的的楼梯如同缓缓的溪流穿行于林荫之间,架空的一层灰空间又为行道之人提供了感知转换的节点,隐藏起别墅的入口,巧妙地表现出 “庭”的意象。


 

建筑造型上没有直接传达 “中国建筑”的符号,大多数混凝土 屋面平而薄 ,坡屋面仅用于迎接来宾的门厅,倾斜的角度也不似历史建筑的举折般陡峭,更像撑开的伞顶,给了朝露雨水发生的界面。  


▲莫伯治《莫伯治集》 双溪别墅乙座平面图

入口处青灰色的台阶与山溪并置,路径层次折叠,宛若天成围合出外庭;内庭穿插在使用空间之间,与停留休憩的场所共同组成岭南园林的空间序列,即便是室内也能感受到 “一步一景”的效果。  


 

▲双溪别墅乙座室内壁景

▲双溪别墅乙座外饰面

“石景” 在别墅中有两种表达。读泉厅与阳台无私地向山崖林地敞开,直观地让园林里的自然要素走进室内。


另一种则是饰面材料,经典白色的涂料与叠起的砖石墙面对话,没有过多的装饰,却作为各有千秋的内在风景呈现,砖石墙面的质感不禁使人们联想到园林中“壁形山”的叠山技法。


 

2014 年,双溪别墅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建筑。再步入这座山中小屋,能感受到现代主义对岭南文化谦逊温和的尊重。  


▲山庄旅舍内庭

同为莫伯治主持设计, 山庄旅舍 比双溪别墅建造稍晚。山庄旅舍又名 “白云宾馆”,建设用地位于白云山景区中心山地缓坡处, 地形相对平坦开阔 ,途径月溪,身后背靠苏墓,远可眺望广府,体现出 传统园林择址的“相地”思想  

▲山庄旅舍外立面

建筑整体布局上,功能安排繁多,既要满足国家领导人接待疗养的私密性,又要具备对外营业的公共场所。场地狭长平缓,但仍有一定坡度。  


 

▲山庄旅舍平面图

▲山庄旅舍平面布局

所以在一期设计上,山庄旅舍采用 串联式布局 ,利用缓坡设置阶级,以应对长条状的地形;功能分区组团,依据私密程度水平分区,呈现 “餐厅 - 门厅 - 会议厅 - 客房”的 “开放 - 半开放 - 私密”的空间组织次序


各功能分区中间由庭园打断,互不干扰,这也是对后来岭南建筑师经常运用的经典布局模式。  


▲山庄旅舍外廊

在室内空间的处理上,与双溪别墅相似,白墙与叠石工艺相互穿插, “廊”与“庭”作为空间处理连接的重要工具,室内小景和室外山景不断变换,“宅”与“园”的界限受到模糊,以此强化各空间之间的渗透性。




03

岭南园林的现代发展


不论是古典园林,抑或现代园林, “空间渗透性” 一直是岭南宅园营造中非常重要的主题。广州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海珠区宏伟的城市天际线上,尺度相对较小却拥有极高品质的岭南庭园建筑也是城市发展的印证者。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鸟瞰图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 位于华南理工五山校区旁,在原中山大学教授居住区内改造完成。场地内北侧存在 6 1930 年建成的单坡顶别墅,南面存在 4 1970 年代末建成的两层双拼别墅。


遗存建筑的性质是校园居住建筑,意味着这部分的保护与利用不仅需要“活化”遗产,亦要 考虑校园整体风貌的保护 ,造型上不宜过于夸张。


 

建筑师团队选中了岭南庭园低调谦逊的特性,将抽象的园林要素与历史建筑相融合,向前辈致敬的同时,又提出了新时代的解法。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庭院

在这里, 新旧空间没有突兀地结合 ,连廊为双方提供了条形的调解场地,南北两侧的建筑由内院串联,使现代与历史得以相互渗透。


外围的功能性建筑围合出内部共享庭园,水池、草地与平台都被塑造成规矩的几何形式,错落分布,一步一景,这种高度凝练的几何形态体现出 现代化特征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局部

南侧建筑屋顶绿化不仅起到 了隔热的效 果,密植的佛甲草更为庭园添置一份立体的绒质肌理。


 

保留的高大乔木自内庭外廊向上延展,北侧的坡顶小瓦又属于截然不同的色泽。第五立面纯粹于其自然属性,复杂在其平面构成。


 

园林的意境在人群所过之处不断回响,屋面之上岭南庭园也在焕发勃勃生机,这种双重叙事也是岭南新庭园的魅力所在。  




结语

每个城市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西安土遗址厚重的黄,南京梧桐树沧桑的绿。能够描述广州的,也许是海滨区天际线澄明的蓝,与新旧建筑内外繁茂的新绿色。


 

相较文物建筑,花鸟鱼虫更难遗存。古典园林的营造或许再难觅见踪影,但岭南学派将园林要素转译为现代建筑设计语言的做 法却延续了园林的精神。


 

古典的要素不应仅仅停留在“罗列”的层面上,本土的精神需得以在场所中发生。 用具体的空间操作手法使其能够被使用者感知,甚至成为建筑营造逻辑的一部分,这是岭南新庭园为当代建筑师带来的启发。


来源:匠山行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61 万条内容 · 20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黄声远5个经典建筑作品

1. 宜兰县立樱花陵园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