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何以艺术?纪念我们生命的足迹

何以艺术?纪念我们生命的足迹

发布于:2025-10-22 09:56:22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复制转发]

"

建筑的骨骼

勾勒出流动的艺术


光,被建筑裁剪成诗;空间,被结构赋予韵律。


美术馆远非城市沉默的背景,而是 与民众共同呼吸的生命体 。这之中一切艺术的元素在不断积淀、生长、凝聚中,终形成建筑的一部分,让人们在人文、艺术的精神空间中得到历史的经验。        


本文将通过四个项目,走向 美术馆



01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入口


▲总平面图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位于华盛顿国家广场中轴线上,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项目,位于原馆东侧的梯形地块,由著名美 籍华裔建筑师 贝聿铭设计


场地由宾夕法尼亚大道和美国国家广场交汇形成,而周围建筑风格较为古典,因此对建筑体块形态需要谨慎考量。


▲鸟瞰


▲主立面


建筑师为充分和旧馆建筑呼应,采用了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互拼接的方式组合,较大的体块为美术馆,较小的为研究中心。


美术馆中主要展厅布置在三角形三端,形成菱形的空间,保证了展厅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研究中心


建筑师贝聿铭采用极为理性的 切削 方式,将两者之间用一个玻璃中庭阻隔,既保留了两个体块间虚与实的独立关系,又保证了彼此联通。  


从平面布置上可以看出,空间构成由三角形和菱形组成。建筑主入口正对旧馆,既从视觉上呼应,也在流线上贯通。


▲中庭空间


▲公共空间


巨大的中厅设计为游览者提供了开敞明亮的公共空间,很好地联系了各个展厅,游客从每个展厅进出都会汇集在公共空间之中,为中庭提供了更多趣味性。  


中庭的树木也很好地缓解了由于通高空间过大而带来的空旷感,上方廊桥丰富了公共空间,为游客提供了视线的交互。


同时中庭中部一角顺畅地从美术馆过渡到了研究中心,联系起了两个相对独立的体块。


▲屋顶


中庭标志性的天窗设计采用 大型空间网架 方式,三角形的元素再次呼应了空间。


网架内部集成了照明设备、除雪和雨水引流装置,并加上抛光铝杆网架和防紫外线夹层控制公共空间的进光量,使建筑更加节能,也为艺术品的展示提供了更为 匀质的光环境


 

▲屋顶细部


在菱形展厅内部,贝聿铭大师采用极富有智慧的方式消解了锐角空间带来的使用问题,在角部放置六边形的房间和楼梯间,也为其他设备和柱子提供了空间。  


研究中心入口就在美术馆入口旁边,其中有 22 米通高的图书馆和行政管理办公室,顶楼设有内部餐厅。  


▲楼梯


▲展厅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人们到访的足迹,在研究中心外立面的锐角处很好地保留了游客们触摸墙体转角留下的印记,人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建筑上色,留下了生命与建筑互动的印记。


这座建筑用基本一致的元素实现了空间的丰富和变化,而在这种变化之中又强调了统一的元素。  




02

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


▲鸟瞰


▲平面图


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位于金泽市市中心,由 SANAA 建筑事务所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主导设计,采用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除美术馆主体之外,还包含若干功能空间,包括演讲厅、艺术图书馆、儿童活动区、媒体设备室、美术馆商店、创意走廊、咖啡休闲餐厅、剧院等等。  


▲公共空间


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界面模糊、零散布局、流动空间、自由流线。  


界面模糊 :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考量了美术馆空间的公共性,外部的免费游览区围绕着中心的核心展览区,底层圆形边界为游览者提供一种向心性感受,让任何普通民众都享有欣赏艺术的权利。


建筑主体三面临街,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立面,美术馆仿佛就是城市空间界面的延伸,玻璃的通透明亮与开放为游客们视线交互提供了可能,也增添了空间之间的感官联系和趣味性。


▲玻璃界面


零散布局 :美术馆整体被一个透明圆盘包裹起来,在透明的空间中插入零散的实体白色块,增强建筑体量感。同时根据体块本身围合形成所需要的空间,并当游览者置身其中时会忘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的圆盘之中,将原本的方向感逐层消解。  


▲入口


流动空间 :正是通过大小不一的盒子形成的零散体块让空间变得流动自由,琐碎的体块也有效地削减了空间的固定性和边界,小空间通过相互连接的方式形成大空间,人们自由地在玻璃盒子中一边行走一边欣赏艺术。


▲走廊


自由流线 :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没有采用传统美术馆或博物馆的做法,用空间围合的方式限定固定的游览方式,而是营造出 公园美术馆 的氛围。


甚至从平面图上我们无法直接将后勤及办公空间与美术馆的主体空间相区分,它们以一种内在有机的方式统一存在。  


▲建筑与城市


一个圆形透明玻璃盒子向不了解它的人暗示了其中的开放性,这座美术馆与城市共存,也 延展出了城市的个性 ,如果你不了解艺术,从她身旁走过也会被她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在这样一座建筑中人们行走的活动也成为了美术馆展示的一部分,或者说更像是艺术的剪影,人们的生活中参杂进了艺术,从建筑的骨骼中生长而出的也必将是思想的先锋。




03

乔治 · 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主立面


乔治 · 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又名 博堡 ”“ 炼油厂 ”“ 文化工厂 ,位于法国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由伦佐 · 皮亚诺与理查德 · 罗杰斯设计。  


该中心由法国总统乔治 · 蓬皮杜于 1969 年倡议兴建,占地 7500 平方米,地上共 6 层。  


▲鸟瞰


0 层是从广场延伸形成的大型公共空间, 1 层至 3 层是公共图书馆, 3 层到 6 层是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展览空间。工业设计中心及音乐与声乐研究中心则位于 0 层和地下一层。  


1977 年建成开放,成为高级派的代表巅峰之作,成为了被后世无数人学习和为之称赞的经典。蓬皮杜艺术中心于今年 9 月闭馆改造,将于 2030 年重新面向公众开放。  


▲建筑与城市


建筑师将原本属于建筑内部的设备、功能和结构全部裸露在建筑之外,建筑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外立面,取而代之的是 外露钢架结构 和各种机械结构。  


在建筑外面的每种功能都有不同的颜色,可以明确区分,红色为自动扶梯、黄色为电力管线、绿色为水管、蓝色为空调管。


这不仅是对建筑美观性的考量,同时也方便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  


▲街景


乔治 · 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在巴黎市区中像一个 运转的大型机器 ,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在建成之初巴黎市民将其称为“怪物”,认为严重破坏了老城区传统建筑的体制规制,也是对城市机理的一种打破。  


▲建筑与城市


设计师原本的想法是将首层架空,形成首层与城市完全连通的公共空间,但由于政府安全方面的考虑否定了该方案。


但这并没有影响建筑首层空间的公共性与城市的联系,大面积落地窗的使用是设计者实现目的的延续。  


▲建筑与广场


场地中大面积的广场退让给城市,大坡道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休息空间,同时也引导着人们走进这座艺术中心。  


艺术中心将 室内空间最大化 ,不仅通过衣服反穿的方式创造出更纯粹的室内空间,同时跨度约 15 米的大跨度柱网和 桁架结构 实现了在室内之中没有一根柱子。


甚至各层的空间可以完全根据需要通过隔墙的方式实现各种变化,为艺术展览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

 


▲交通空间


▲大厅


红色的自动扶梯是建筑外部的明显特征,斜向贯穿了整座建筑,似乎在引导着游客乘坐扶 梯而上,人们可以在每层不同 区域的室外观景平台远眺巴黎景色。  


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之后,高技派又做出了英国伦敦劳埃德大厦、香港汇丰银行大楼等等。在功能可变结构不变中诠释了材料与结构的关系,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为高技派建筑提供了可能,他们也用实践推动了技术的革新。


它第一次诠释了技术也可以是艺术,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不被大众理解的特立独行也可以是与民众共同呼吸的生命体。




04

松庄村织美术馆


▲原貌


此项目不同于其他的几座美术馆,在浙江松阳县的一个古村落里,是由一幢九十年代砖混民房改造而成的美术馆,也是 国内首座以编织为主题的当代乡村美术馆  


其原本的高度与材质和周围的古村落格格不入,破坏了古村落的肌理,在现有的场地条件下无疑是一个劣势,但设计师利用四重奏的手法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了优势。


▲鸟瞰


▲分析动画


将完整的整体纵向切削成四块打散,在屋顶部分形成了内向的庭院,利用编织的元素将整座建筑包裹,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观感的同时起到了遮阳的效果。


四重奏 的操作成功消解了高耸的体块感,同时在不改变空间构成的前提下变换了空间氛围。


▲屋顶庭院


四个三角形拼接形成的遮阳棚高低错落,呼应着周围建筑的坡屋顶,这里仿佛不再是一个被孤立的高耸的建筑,而是 整个村落建筑形态的延伸 ,或者说是感人的进化。  


为了实现外立面编织的效果,建筑师借鉴了传统布匹编织的原理,将铝方通漆成三面红一面白,紧密排布在一起,而固定在立面的构件如同织布机的梭子将这些“丝线”串连。


仿佛为一个冰冷的建筑织上了有温度的毛衣,每变换一次角度,建筑都在红白之间流转,巧妙地构筑出一个轻盈漂浮的建筑体量。


 

▲细部


在格栅的疏密之间、高低起伏之间好像能听到建筑的旋律,一切在秩序性中富有变化,充满了人文色彩。  


在入口处,设计者尽量保留了老屋的乡土气息,只做了一些必要的装饰性的操作。


中庭空间和立面上的开窗洞口,配合丝丝缕缕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光影效果,每个洞口都是框景,将杂乱的元素排除在视线之外,也为人们视线交互提供了机会。  


▲入口


▲交通空间


行进至露台,可以眺望整个松庄村,你可以独自享受一个静谧的午后。墙、地面色彩的统一,没有刻意的功能分区,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纯粹,甚至是历史的心跳。  


▲建筑与环境


这里没有常规美术馆的展陈布置,反而是回归到建筑和空间的本身,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置身其中去思考,建筑也用自身的语言回应编织艺术。 它镶嵌在村落之中,也依托于村落之中。


在夜晚点亮灯光,建筑显得更加轻盈灵动,我们几乎无法从外部直接看到立面从而推想内部的空间组织,而是关注灯光在着一丝一缕间的闪烁,证明还有人守护着这一份独特,纪念一丝一缕间我们来时的足迹—— 一场关于编织的艺术  


 



结语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美术馆。从展览到空间,从叙事到抒情,我们一遍又一遍擦亮这场 生命进化的艺术


建筑不仅是庇护艺术的角色,同样为我们的精神生命提供了场所,每一次走进都是 对生命活性边界的触碰


这本身就是 一场编织的艺术 ,每一个针脚都值得留意,每一次建筑与艺术的碰撞都终会在未来的旷野中迎风生长。



来源:公众号匠山行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15 万条内容 · 29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企业总部多层办公建筑设计:瑞士 Lombard Odier New Headquarters

设计:Herzog & de Meuron       全新的 “One Roof” 总部坐落于日内瓦湖畔,将此前分散于日内瓦六处的 2000 多名员工汇聚一堂,且容量可扩展至 2600 人。新大楼的设计遵循两大核心理念 —— 尽享自然景致、营造协作空间,尽显透明开放与灵活多变。周边以住宅区和丰富的绿地为特色,毗邻植物园和国际组织云集的“国际区”。该区域公共交通便捷,且与广泛的自行车网络相连。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