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作为一种工程结构,跨越山川江海等障碍,已不再仅限于交通用途,而是发展成结合技术逻辑与视觉美学的三维艺术形式。
在工业化建造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实现桥梁的结构逻辑与艺术表达和谐共存,已成为工程领域和设计领域共同探究的核心议题。本文依托国内外经典案例与实践项目,阐明“结构即艺术”的根本理念——工业化不仅是建造技术的创新突破,更是结构艺术得以生长的肥沃土壤。
艺术与结构:
桥梁工程中的双重维度
从割裂到共生:
桥梁艺术与美学的本质统一
在桥梁工程领域,艺术与美并非彼此孤立的概念。艺术与美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艺术的本质在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在桥梁工程中表现为工程师对技术难题的创新性攻克;而美则是“正面的价值属性或主观感受”,更多体现在桥梁外形的流畅美感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艺术通过工程师对复杂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来体现,例如悉尼海港大桥的拱轴精准匹配压力线,实现材料的零浪费;美则表现为外形与环境的和谐,如悉尼海港大桥的拱肋如彩虹般优雅伸展,成为城市标志性景观。
图1 悉尼海港大桥
桥梁结构设计的精髓在于依托理性计算,使功能性与创新性自然交融。正如古罗马建筑师马库斯倡导的“坚固、实用、美观”三原则,在二千年后,普林斯顿大学David Billington教授强调,优秀设计的基本目标是追求效率、经济性与优雅;卓越的桥梁设计并非功能与美学的对立,而是实现“结构逻辑作骨架、艺术表达为灵魂”的和谐统一。
从失衡到融合:
桥梁艺术与结构的平衡之道
在桥梁设计领域,结构与美学的协调缺失常引发工程缺陷。背离结构原理的所谓“美”终会化为虚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结构”则难以唤起情感共振。历史案例中,桥梁设计曾出现典型失误,例如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因过度追求纤细形态而忽略风振效应,通车仅4个月便倒塌,印证了“盲目冒险”的教训;台湾南方澳大桥刻意采用单拱造型以提升美感,却因稳定性和冗余设计不足导致垮塌,成为“偏重一端”的例证;西班牙阿拉米略桥过分强调外形表现,轻视结构受力合理性,陷入“形式压倒功能”的困局。
图2 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
图3 台湾南方澳大桥
图4 西班牙阿拉米略桥
西班牙谢萨高架桥实现了美学与结构艺术的融合:其以141m跨度的二次抛物线形拱为核心,拱圈截面高度从拱脚处的2.60m渐变到拱顶处的1.80m,32m的桥高与曲线桥面相映成趣,既以流畅形态与周边环境达成和谐共鸣,又通过细部设计强化了视觉的平衡与灵动;其箱梁采用空心矩形截面,配备精准分布的预应力系统,并针对扭矩问题优化的偏心设计,搭配差异化跨度呈现的拱上建筑,共同实现了力学合理性与结构智慧的深度耦合。项目通过预制拱段与预制箱梁的工厂化生产,配合可同时吊装拱段与上部结构的架桥系统,既缩短施工工期(仅为传统工艺的一半)、降低施工成本,又以均匀稳定的成品质量保障了结构精度。最终,这一兼具形态美感与结构效能的设计,借助高效建造技术得以完美落地,成为建筑艺术与工程结构共生共荣的经典之作。
图5 西班牙谢萨高架桥
工业化建造:
结构艺术的“实现路径”
桥梁工业化思维是什么?桥梁工业化思维是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强调在桥梁设计、建造和维护中,通过标准化、预制化、模块化和数字化技术,实现结构安全性与艺术表现力的高效协同。这种思维源于工业化建造的核心理念,即将复杂的艺术形态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技术参数,从而规避历史上因割裂处理而导致的灾难性失衡。简单理解桥梁工业化思维就是回归简约原则,消除多余构件,从而实现构件更轻薄、功能更优化、造价更节省。
但在传统认知中,工业化常被视作标准化的代名词,仿佛与艺术天生对立。然而实践表明,桥梁工业化恰是结构艺术从设计转化为现实的核心支撑。它不仅未阻碍艺术表现,反而凭借工厂预制与现场组装的方式,确保了结构美学的精准实现。其核心价值突出体现在:复杂艺术形态得以落地、技术效率有力支撑艺术表达、经济性与艺术性获得平衡。
让复杂艺术形态
落地成为可能
悉尼歌剧院的“帆船壳”外观曾因施工难度被认为“不可能建成”,最终通过2400块预制混凝土肋拱的工业化拼装实现,其预制率超90%的构件精准对接,让曲线美感从概念转化为实体。这种“先分解、再组装”的逻辑,同样适用于桥梁,如马来西亚槟城双溪大桥创新性地使用单箱多室宽主梁,通过悬臂拼装法施工,断面宽阔但便于吊装,主梁宽度变化通过调整腹板位置实现,侧底板方向恒定,最大限度重复利用模板,从而大幅降低成本;同时桥墩采用双曲叶设计,通过改变腿间距调整刚度,但保持曲率一致,实现基础模板重复利用,并混凝土表面精心设计纹理,兼顾装饰与遮蔽浇筑缺陷的效果,使桥梁线条如流水般流畅,最终斩获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最高奖。
图6 悉尼歌剧院
图7 马来西亚槟城双溪大桥
以技术效率
支撑艺术表达
工业化以“工厂预制+现场装配”重构建造逻辑,如日本最高桥墩的鹫见桥(Ⅱ期线),位于岐阜县重度积雪区,地形陡峭且可施工窗口期短,需要同时兼顾景观协调与施工安全。项目采用半预制桥墩(SPER工法),通过工厂预制带预埋钢筋的PCa构件,现场吊装后浇筑核心混凝土的方式,确保施工质量和桥梁建造外观的同时,成功将125m高墩的施工周期从12个月压缩至7.3个月,工期缩短近40%。
图8 日本鹫见桥
平衡“经济性”
与“艺术性”
工业化并非“牺牲个性”,而是通过“通用构件+定制节点”实现成本控制。西班牙阿尔蒙特河高架桥的主拱采用分离双箱截面,梁与拱在拱顶纵向固结,使双箱拱肋在拱顶合二为一,提篮式布置既满足铁路横向刚度要求,又以三角形结构传递“稳定感”,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跃动的主跨令人惊叹;其挂篮悬臂浇筑工艺适应拱肋从分离到合并的形态变化,兼顾受力与美学,实现“每一分造价都服务于结构与艺术”。
图9 西班牙阿尔蒙特河高架桥
中国实践:工业化桥梁的艺术表达
近年来,中国桥梁工业化建造在“结构艺术”领域走出了特色路径,多个项目以技术创新实现“高效建造”与“美学表达”的双重突破。
宁波舟山港主通道:
海上桥梁的“韵律之美”
作为全长16.7km的跨海工程,其面临海上恶劣环境、通航干扰等难题。项目以“标准化预制+装配化施工”为核心:上部结构全部预制,其中深水区采用352片70m整孔预制吊装,浅水区采用948个62.5m节段预制拼装,下部结构通过深水区的钢管桩群桩基础结合墩身大节段预制拼装,是368个预制桥墩稳稳扎根海底,成功跨海长桥的“线性韵律”完整呈现。工业化的实施不仅让82.7%的跨径实现统一标准,更让桥梁的“线性延伸”与海洋环境自然融合,项目整体没有多余装饰,却以“简洁的力量”成为海岸风景线。
图10 宁波舟山港主通道
鱼山大桥:
超短工期下的“桥型艺术”
这是一座全长8.8km的海上通途,需在短短27个月内完成全部施工,在紧迫的工期压力下,项目团队以创新破局,面对海域复杂的潮汐环境,开创性地采用全栈桥施工工艺,硬生生在波涛之上“化海为陆”,让预制构件的运输与吊装得以全天候高效推进,为工程按期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结构精度控制上,钢混结合段采用工厂预制工艺,通过钢格室填充混凝土的创新技法,实现了“毫米级合龙”,使桥梁各部件如同精密齿轮般严丝合缝,从根源上保障了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而桥型设计方面,作为世界最大跨径预制节段拼装混凝土梁桥,260m主跨的连续刚构以“抛物线梁体”呼应海域流线,跨径从大逐步变小与非通航孔桥协调,以“轻盈跨越”的姿态融入灰鳖洋景观。最终,大桥不仅创造5项世界纪录,更以其主桥向两侧渐变的曲线与海域地形形成“力与美”的共鸣。
图11 鱼山大桥
青龙门大桥:
文化符号的“结构转译”
作为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主跨2×756m),六横公路二期青龙门大桥更将文化意象融入技术创新,其索塔设计将地域文化转化为结构语言:249m高的“宝瓶造型索塔”呼应“观音佛渡”寓意,宝瓶造型的索塔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SRC),型钢骨架与钢筋工厂化加工制造,配合现场整体吊装工艺 ,使施工效率提升40%;塔柱从底部到顶部的尺寸渐变(边塔底15m、顶8m),既符合受力需求,又以“收放有度”的线条传递“向上生长”的意象,让传统美学在工业化中焕发新生。这种“文化符号+合理结构+工业化建造”的贯通,成为新时代桥梁艺术的典范。
图12 青龙门大桥施工照片
未来展望:结构艺术的“无限可能”
桥梁的终极价值,是成为“可通行的艺术品”。从瑞士萨尔基那山谷桥到中国青龙门大桥,规律已然清晰:结构艺术的核心,是让每一个构件“既受力,又好看”。工业化建造则通过三大方向拓展这种可能性:
一是“材料与智能的融合”,新型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复合材料)让结构更轻薄,BIM+机器人预制让复杂形态精准实现;二是“环境协同设计”,未来桥梁将更注重与地形、生态的对话;三是“全生命周期美学”,通过工业化预制提升耐久性,让桥梁在数十年使用中保持“初始美感”,而非因病害失去光彩。
正如马来西亚槟城双溪大桥的单箱多室预制主梁及青龙门大桥的型钢混凝土组合桥塔(SRC结构),工业化与艺术从来不是对立面。当技术足够成熟,每一根钢索的角度、每一块预制板的弧度,都将成为结构逻辑与艺术表达的共同载体——这或许就是桥梁工业化的终极目标:让“跨越”本身成为值得被铭记的艺术。
作者 / 叶奂 张岳 王昌将
作者单位 /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公众号桥梁视界,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19.43 万条内容 · 64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宋家沟大桥连续梁挂篮兜底防护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 宋家沟大桥位于吕梁市中阳县邢家塔村西南侧约700?m,桥梁跨黄土冲沟及县道(西循环公路),桥梁轴线与冲沟交角90°,桥址区通过县道,交通较为便利。宋家沟大桥里程为K18+017–K18+539,全桥长522?m,桥梁上部结构形式为30?mT梁+(72+130+72)m连续刚构+30?mT梁。桥址区位线路主要沿斜坡地形行进,地形条件恶劣、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桥梁上跨西循环线和A匝道3号大桥, 跨黄土冲沟及县道(西循环公路),地形险峻。为避免施工过程中危及既有道路的通行安全,确保其正常运行,须在桥梁跨越公路施工范围设置安全防护。经过实地勘察、测量后,将宋家沟大桥上跨西循环公路采用挂篮兜底进行防护(施工场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